吴虹飞事件应就事论事 严打让公众无所适从

2018-02-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7月21日,女歌手吴虹飞在微博声称"想炸"北京人才交流中心的居委会,她因涉嫌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被警方刑事拘留.日前,公安部表示,对扬言实施放火.爆炸等极端暴力行

7月21日,女歌手吴虹飞在微博声称"想炸"北京人才交流中心的居委会,她因涉嫌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被警方刑事拘留。日前,公安部表示,对扬言实施放火、爆炸等极端暴力行为以及编造故意宣传虚假恐怖信息扰乱社会秩序者要依法严肃处理。有媒体报道称,吴虹飞可能会被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那么,吴虹飞的"气话"有没有让公众感到恐怖?如果吴虹飞获刑,网络言论的自由度是否会受到影响?

本报评论部

对网络"气话" 应该查一查

崔滨:我搜到吴在三年前的一篇日志,标题《如何杀死房东》同样耸人听闻,当然命案并未发生。由此可见,这只是她的表达习惯。在博客时代没事,在微博时代就成了罪,这也从侧面反映出web2.0和3.0的区别。

沙元森:现在看大多数人都觉得吴虹飞被抓是个"误会",但是吴也有言辞不当。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最近比较多,不了解她的人也许真的会感到恐怖,以为发现了第二个"陈水总"。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她有"悔改"表现,她及时删去了让人感到不舒服的微博。

石念军:其实看微博,也要看语境的,翻一翻其他微博就知道这种一贯的行文风格背后,是调侃,也是以特立独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失望和不满。

崔滨:我还看到一种解释,认为吴虹飞的行为不构成"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罪"。该罪的客观要件是,社会秩序被扰乱的结果。这种扰乱是确确实实的扰乱,给公众的生活造成了妨碍,涉及了侵犯他人权利,产生了严重影响,而吴虹飞说的只是"我想"。

沙元森:我认为公安部门有必要很认真地对待这个微博,可以传讯发布人,搞清楚究竟只是"我想",还是已有预谋、正在行动。否则,一些事关公共安全的线索也许就此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