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薛亚萍 薛亚萍重返京城舞台 京剧名旦再登梅兰芳大剧院

2017-12-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0月5日.6日,著名张派京剧表演艺术家薛亚萍女士将在梅兰芳大剧院为戏迷带来拿手好戏<西厢记>和<诗文会>."京剧是我的一生挚爱,回到祖国演出我感到特别幸福."

10月5日、6日,著名张派京剧表演艺术家薛亚萍女士将在梅兰芳大剧院为戏迷带来拿手好戏《西厢记》和《诗文会》。“京剧是我的一生挚爱,回到祖国演出我感到特别幸福。”她说,“京剧应该与时俱进。”在这次的演出中,薛亚萍将自己旅居美国多年来自成一派的发声、演唱方式和表现形式献给北京的观众,“移步不换形是我追求的境界。

”她说。在这次演出中,薛亚萍在高音部分融入了西洋歌剧的发声方法;在扮相上也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念白上,力求更加通俗易懂。

屹立梨园45载,除了基本功扎实以外,她在京剧的传统和现代结合上有着自己的实践。除了对梨园艺术的一腔热情以外,她认为这次回国演出,是对自己在最好的青春年华却因社会大环境而痛失的8年艺术生命的献礼。

家庭熏陶,与京剧结下不解之缘

薛亚萍生长在北京一个艺术氛围及其浓厚的家庭中,父亲薛慎微是学养俱优的金石画家、鉴赏家,并系“宝古斋”主。外祖父李春恒是著名铜锤花脸,母亲李婉云是著名梅派青衣,筱派花旦,四十年代与吴素秋等人被誉为“四大坤伶”。

幼年的薛亚萍受母亲影响,对京剧产生了浓厚兴趣,“几根木头搭建的不起眼的台子晚上就变得灯火辉煌,秃顶的叔叔会变成威武的将军,很丑的爷爷吊起眉来会变成美丽的小姐。 ”她回忆到,京剧对于当时的她,有着魔幻般的魅力。

三九天她被母亲带到天坛去念念白,“越是冷的时候,越要念念白,这样嘴皮子才利索,每个字吐得才清晰”。她回忆到,因为练功,被父亲视为心头肉的薛亚萍也没少挨过母亲的打,不过她也因此有了一个扎实的底子。

承袭张派精华,再现名师风采

15岁时,薛亚萍偶尔听到了收音机里面传出的唱腔,“谁啊,和我妈教的不一样!”,这个唱腔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这么激越,这么有时代感”。机缘巧合,几天后母亲买了两张票带她去人民剧场看张君秋的《西厢记》,看过之后,要拜张君秋为师的念头更加清晰了,“妈妈没想到,看这出戏竟然让我放弃了梅派青衣。”

1962年,薛亚萍经陈少霖引荐拜张君秋大师。六十年代初期至文革前,正是张君秋先生和张派艺术的鼎盛时期。她朝夕追随先生左右,看老师吊嗓、排戏、演出,自然而然得其真传,对张派艺术的精髓掌握了解的十分透彻。她在学习张派艺术特有的演唱风格和技巧时,刻苦钻研,悉心领会,终于练出了圆润的后膛音和清柔的鼻音,以及似断非断,收放沾连的张派‘点唱法’。即使是十年动乱,她依然练功不缀。

功夫不负有心人,文革后,唱功和身段都保持极好的薛亚萍马上有了演出机会,第一出戏就是《杨开慧》。演出大获成功,舆论纷纷赞誉她“再现了张君秋盛年时的风采”。

重获艺术新生的薛亚萍就像一只飞出牢笼的小鸟,只要登台演出,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她于1990年获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1992荣获“梅兰芳金奖”,名列当代“中国八大名旦”之一。

不遗余力传播京剧,享誉海内外

1981年至1982年,她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出访日本、新加坡。在八个城市近四天的演出轰动日本,並受到日本天皇明仁及皇后特殊召见,日本天皇称赞她为“中国国宝” 。日本文艺界评论家波多野太郎专门著写文章,称“薛亚萍的演唱行云流水、典雅柔媚”。

1994年,薛亚萍在美国旧金山演出《秦香莲》引起空前的轰动,观众中甚至有从天津远道而来的戏迷。薛亚萍在哥伦比亚大学、洛杉矶大学开设中国京剧课程,学生众多,反响热烈。她还多次登上纽约林肯中心,将京剧打入美国主流文化。

由于她在京剧推广和创新上的贡献,纽约文化局将第22届“亚洲杰出艺人奖”颁发给她。2002年10月,她在纽约林肯中心获得“终身艺术成就奖”。除了美国,薛亚萍从1999年开始,还在台湾开设京剧研修班,共计培养人才400多人次。同时担任了台湾国光学院的客座教授。

多年来,薛亚萍每年都在收徒弟,各年龄段学生都有。现在,两岸三地和大洋彼岸都有她的弟子,京剧在新生一代的传播和继承是她最关心的事。谈到未来,薛亚萍表示,还要继续在舞台上为观众奉献更多更好的戏目,同时不遗余力地培养新人,让张派和京剧艺术不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