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宛康旅游扶贫 关于旅游扶贫 这几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2017-06-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今年全国旅游工作会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在推进旅游扶贫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如旅游扶贫无法精准.将旅游扶贫等同于乡村旅游

在今年全国旅游工作会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在推进旅游扶贫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如旅游扶贫无法精准、将旅游扶贫等同于乡村旅游全部、旅游扶贫扩大化等。我们国家的乡村旅游整体上还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拓展乡村旅游,充分释放旅游扶贫、旅游富民效能。因此,进一步认识旅游扶贫的重要作用意义重大。

必须深刻认识旅游在脱贫攻坚中的重大作用

"十二五"期间,我国已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约10%的贫困人口脱贫。到"十三五"末,可以带动约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可见,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关乎国家战略与民生。旅游扶贫无疑将成为"十三五"期间旅游发展的着力点。

但是应该看到,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扶贫",是以消除弱势群体的贫困状态作为核心目标。旅游扶贫与乡村旅游是一种交叉的关系:扶贫的方式方法众多,旅游扶贫不是乡村旅游的全部,乡村旅游还有更加广阔的天地。

实施旅游扶贫必须精准

事实上,不少欠发达地区的错误观念是只要发展了旅游业就万事大吉。把发展旅游业当作包治百病的良药,不重视管理和规划,出现了农家游、农家乐等低层次重复建设,没有深入挖掘当地特色乡土之源与人文内涵,造成门可罗雀的窘境。

精准扶贫在于重视"造血能力",要利用其培育优势产业、增强发展能力、驱动市场动力的功能,制定有针对性的乡村旅游发展措施,实现旅游扶贫到旅游富民的转化。

从旅游扶贫到旅游富民是一个飞跃,谨防拔苗助长,超越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特点。如甘肃省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以旅游业为龙头促进更多的农民从土地和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依赖中解放出来,不断拓展农业功能,拓宽农村增收空间,在产业升级中实现增收。

发挥旅游业拉动贫困地区经济提质转型的升级版作用要点是:

第一,规划好乡村旅游,注重绿色协调发展,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线的环保型产业。生态旅游系统是自然与社会相耦合的有机整体。乡村旅游如果缺乏严密计划、规划不当,损害生态旅游系统,必然得不偿失,不仅乡村旅游本身难以为继,旅游富民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第二,发挥乡村旅游作为旅游扶贫的主渠道作用。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好红色旅游资源,支持有条件的革命老区实行连片保护和开发。第三,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索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产权等投资入股,促进村民增加收入,摆脱贫困,长期分享旅游发展的成果。

最后,发挥全域旅游与"旅游 "的作用,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必须得到其他相关产业的大力支持。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与三大产业的融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

利用"旅游 ""生态 "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为此,我们要推动旅游业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充分利用农业遗产、农业遗存以及乡村文化遗存,提升吸引力;推动农业、旅游业与工业融合发展,将现代工业引入到传统农业,提高传统农业效率,丰富旅游产品生产;推进乡村旅游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打造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大平台,推动"乡村旅游 体育""乡村旅游 文化""乡村旅游 养生"等产业发展,用"全域旅游"统筹,在供给侧结构改革思维下,推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总之,当前要抓住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政府、旅游部门以及村民三方合力才能形成造血式扶贫机制。政府要筹集和争取配套资金,改造升级道路交通、水利林业、环境环卫等公共基础设施;旅游部门要尊重地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特性,构筑乡村旅游完整产业链,使乡村旅游模式形成闭环式的生态链,使旅游的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紧密衔接;村民必须积极投身旅游脱贫致富的队伍,增加与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才能最终实现旅游扶贫与旅游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