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个时代的辛酸史 查理 卓别林(afi百年百大明星)

2017-11-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商品名称:一个时代的辛酸史:查理.卓别林(AFI百年百大明星)作者:盛文林ISBN号:9787550610019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商品类型:图书出版时间:201

商品名称:一个时代的辛酸史:查理.卓别林(AFI百年百大明星)作者:盛文林ISBN号:9787550610019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商品类型:图书
出版时间:2012-02-01
印刷时间:2012-02-01
【主编推荐】
发生在这些巨星身上的故事,不止是戏,还是被聚焦和被膨胀了的人性。

所以,当我们重新翻看这些历史的时候,也就是我们重新梳理人性的线索,重新审视人性的黑暗与光明的时候。

如果有心,你也许还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他们留下的,远比我们记住的,要多。
【内容简介】
查理卓别林(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
他是西方电影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中国喜剧教主周星驰称他“无可替代”,影帝马龙?白兰度称他是“我遇见过的最大号虐待狂”,“米老鼠之父”迪士尼用他的笑容创造了米老鼠......在他的电影首映场上,爱因斯坦在影片将近尾声时擦起了眼泪,并从此认定,卓别林“会是个伟人”;中国总理周恩来特意请他吃烤鸭喝茅台酒;伊丽莎白女王亲自加封他为爵士;而为了看到他的《大独裁者》,纳粹特务专门从葡萄牙买了整部胶片运进德国,特供希特勒一人观看……而他也从未否认,自己是“犹太天才”。


在很长一段岁月里,卓别林的电影被美国禁演。因为他在电影中大声疾呼:“贪欲腐蚀了人类的灵魂,它使全世界充满了仇恨,它带来了战争,使我们陷入苦难和杀戮……能带来繁荣的机器生产反而使我们陷入了贫困……我们的科学使我们变得不顾廉耻……我们的智力使我们变得无情和野蛮……现在,我在向世界上的千百万人说话……那些害怕人类进步的人疯狂地渴求灾难,我们所遭遇到的不幸,就是这些人的邪念造成的后果……当人间的仇恨消逝时,独裁者也将被消灭……被独裁者们篡夺去的权力,终将回到人民的手里。


1952年,卓别林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被迫离开美国,定居瑞士。在瑞士期间,他拍摄了尖锐讽刺麦卡锡主义的影片《一个国王在纽约》。20年后,美国隆重邀请卓别林回到好莱坞,授予他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称他“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目录】
第一章英国——美国,阵雨之间
凯恩罗那号不但载着猪和驴,也载着移民们。

卡尔诺剧团的14个演员住在底舱,同在一起的还有一群从沙皇俄国的贫民区、中欧的犹太区、意大利南部荒郊农村、受饥饿袭击的爱尔兰等地方来的,不再打算回去的逃难穷人们。
第二章“启斯东喜剧”
在卓别林塑造的新形象中,他又懒、又奢侈、又贪吃、又妒嫉、又骄傲、又吝啬、又无能,所以很爱发脾气。

由于害怕失去已经得到的好处,他还有第八个缺点:懦弱得不堪一击。
第三章有深度才有盛况
到1914年底,卓别林才从充满了滑稽小丑、追捕、用棍子揍人等等的那个闹剧世界里解脱出来;小丑查斯才真正上升为具有人格的夏尔洛。
第四章从初恋到《哗!

哗!》
卓别林没有被特罗卡地洛的富丽堂皇唬得手忙脚乱。当她客客气气地拿起三文治一小口一小口吃的时候,卓别林则给自己要了一份很贵的菜,他想借此引起美人的注意。
第五章独特亮相背后的灵感
制片厂的人跑来悄悄地问我,“喂,你认为他很能逗乐吗?照我看来,他比福特?斯特林差得远了。

”他们那时只习惯于粗鲁的滑稽动作,富有想象力的喜剧还看不进去。
第六章“踢屁股”的伟大之处
在1914年以及以后的年代里,成百万的人喜爱卓别林的影片,他们并不一定是喜欢欣赏残酷,但他们的确是在看一部卡通片:影片的内容不是真实的,但它却深刻揭示了人世间的艰苦与人性的阴暗和贪婪。

坐着电影院的沙发上,人们看到的是一幅接着一幅的讽刺漫画。

人们聚精会神屏住呼吸,将剧中人物的遭遇和狂躁当作了自己的切肤之痛,那是因为,影片激起了大家对自己生存状态的焦虑和反思。
第七章做了自己的主
和特莱斯勒小姐签订的是周薪2500元的合同,这比和她合作的首席演员每周多得2300美元。

但是卓别林并不反对。他意识到,如果这部影片能制作精良,那么,对他只有好处。
第八章天才的使命
在巴黎,毕加索、阿波里拿、麦克斯?杰可伯、费尔南?莱谢尔、爱里?富尔、年轻的路易?阿拉贡也不错过欣赏每一部“夏尔洛”影片的机会。他们把他们的发现告诉朋友们,把夏尔洛这个人物作为他们的画、诗和文章的题材。

这位新生的天才沟通了“群众”和“杰出人物”之间的关系。
第九章那个流浪汉是谁
“一个可以在一弹指一霎那之间就把自己变成任何人的演员,他心里一定是没有任何障碍的……他可以扮演任何人,他心中必须没有任何既定形象,这就意味着,他必须不断挑战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无限感知,又永葆初心。


第十章寂寞在灯火繁华处
剧情很可能是,查理钻进了那辆高级轿车,但比之他在尘土满地的街上行走,要更加令他伤心。

走进艾迪娜的世界其实是一种更大的危险——因为,在那个社会里,一个被遗弃的人想要挤进社会上层,是永远也不会被容纳的。
第十一章灵魂深处的战栗
卓别林曾在一处自述中坦言,其实他是爱孩子们的,但他感到自己比他们要低一等。


“孩子大多数都自信,还没有过害羞的经验。一个人和孩子们相处要十分规规矩矩,因为他们能够察觉,我们是不是对他们真诚相待。”
第十二章在雨中陷入爱河
在《移民》一片中,卓别林用了“葛朗台夫人”这个古老的曲调。

他认为这曲调有柔和而沉郁的渴望情绪,恰巧勾勒出了在雨里结婚的那两个寂寞灵魂。
第十三章一只狗的生活
军队又有了一项新任务,需要一个勇敢的英雄志愿去完成,查理兴奋地跨前一步出列。

但当军官警告说这任务危险重重时,查理又赶紧后退一步入列。
第十四章虐待与逃兵役
“三等舱的乘客被当作牲畜一样,还挂上了标签;我们将永远记得统治当局代表人物的粗暴、对移民们吹毛求疵的检查;永远记得那些肮脏的手,他们竟然在光芒普照世界的自由女神的严正目光下公然戏弄妇女。

在夏尔洛的所有影片里,那位自由神的火炬所照出的,是迫害穷人的警官的恐怖魔影……”
第十五章从货舱底到万人瞩目
“错不了,就是他。还是那个侧影,那个我在5岁时就认识的瞎眼的老人。他还是站在那儿,把背靠着湿漉漉的墙,穿着发绿的破布衣服,留着八字胡子。

他的眼睛还是射出我小时候最害怕的空虚的眼光。一切都完全跟从前一样。只是那一小块地毯不在了。那条老坐在门口的、瘦弱的、眼睛常含着泪水的小狗也不在了。对我来说,这个景象是恐怖的。因为这个瞎子就是痛苦的化身,是生活中所有希望一一幻灭,才使这个瞎子变成了现在的麻木不仁。


第十六章去巴黎,还是去俄国?
“我忽然体会到,巴黎的神经已经紧张得近乎崩裂。巴黎还没有摆脱战争带来的沾满血污的昏迷状态。怎样才能复元呢?易如反掌呢,还是需要经过一番动乱?”
第十七章禁演与轰动
卓别林后来这样描写新新监狱:“建筑这座监狱的,不是妖魔就是鬼怪。

仇恨、愚昧和无知,替这些可怕的牢房筑起了高墙,我在里面也会发疯的……”
第十八章第二次围剿
一到夜晚,穿着白色蒙面衣的三K党法西斯分子就去抓捕黑人或者工会会员。

他们鞭挞他们,把他们身上涂上柏油,粘上羽毛,然后吊起来活活烧死。那些百分之百的美国人也向好莱坞发泄他们的怨恨,因为在美国,好莱坞是新富翁、新移民和外国人的创造物。


第十九章《公共舆论》的玄机
“人类不是按照英雄和叛徒分类的,只是被分成了男人和女人。他们的热情,不管是好的或坏的,都是自然给予的。”
第二十章残酷的马戏团
突然,机器的旋转速度失去了常规。

老玉米猛击着夏尔洛的鼻子,匙子把滚热的汤浇了他一身。本来是用来擦嘴的软软的毛巾,变成一块捆他、捶他和打他的东西。吃饭机的零件无情地攻击了他。这个被紧缚在椅子上的不幸工人一时间变得恐惧不堪。

这架“吃饭机”终于变成了一架使他挨饿、折辱他和杀害他的机器……
第二十一章在《城市之光》中险些被绞杀
卓别林在纽约做了一件尤其使资本家们感到不愉快的事情:这个顽固的“无政府主义者”,没有邀请纽约社交界的名流来参加影片的首映典礼,却以新新监狱的囚徒们作为他的贵宾。


第二十二章在《摩登时代》失业
传送带的加速和工作的单调使夏尔洛丧失了理智。他就像白痴一般把所有人的衣钮都当作了螺丝钉,他把机油倒在工长、警官和护士的身上。于是,他们把他关进了疯人院……等到他病愈出院,却永远地失业了。


第二十三章让《大独裁者》向人类呼吁
“书上写着:‘神的宫殿就在人们的心里’(路加福音第十七章)。它不是在一个人的心里,也不是在一群人的心里,而是在所有的人心里。而你们,公民们,你们是有力量的。你们有创造机器的力量。

也有创造幸福的力量。”
第二十四章穿越大独裁者的舞台
在《大独裁者》广告中,卓别林向观众套用了一个好莱坞的著名公式:“犹太理发匠和独裁者兴格尔的完全相像,纯粹是出于一种巧合。”
第二十五章禁演,因为替“不道德”者辩护
“在《凡尔杜先生》一片中,凡尔杜先生干下了一系列未受惩罚的杀人罪行后,终于被逮捕了,并且被判了罪。

当检察官把凡尔杜先生当作一个罪大恶极的杀人犯来审判的时候,凡尔杜先生很有礼貌地回答说:‘法官大人,这个世界就是被罪大恶极的思想喂养大的,我杀人,那只是生存的必需啊……相对于我们受到的教育而言,我所干的这些小事还值得一提吗?!


第二十六章警惕纳粹,永不休战
“我们必须……首先……开辟第二战场……取得及时的胜利……我们是在企图实现不可能的事吗?不!

千万不要忘记,人类历史上的所有被称为“伟大”的事件,都是那些曾经被看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二十七章杀人狂的合理性
“对德国将军冯?克劳塞维茨说来,战争是外交活动的另一种方式;而对凡尔杜说来,犯罪就是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商业活动。


第二十八章决战好莱坞,毕加索出手相助
“人们应该把好莱坞的全部共产党员都流放到得克萨斯的沙漠中去,或者就地枪决掉。就我个人来讲,假如保卫祖国需要有人游渡密西西比河的话,我就立刻跳进水里去。美国应该武装到牙齿……”
第二十九章被驱逐,或者被隔离
“在那里,这个小政客暴露了最有势力的巨头们的意图。

这些巨头们企图在美国建立起一个法西斯的统治。他们想压制的,不是我的,而是人民的言论。他们想扼杀民主的力量,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剥夺工人的权利,迫害黑人、犹太人、其他少数民族,并且想把我们拉进一次新的战争。


第三十章白发后亡命天涯
当卡弗洛在肉体上、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忍受着极端的痛苦时,他对梯丽是这样说的:“没有一样东西会消灭,一切都只是变个形态而已。”
第三十一章一个国王在纽约
在强光灯背后暗影幢幢的广场上,一尊莎士比亚石像用手指着一卷书,上面写着:“这里没有黑暗,只有愚昧”。


第三十二章在隐居时写自传
他之所以能买下《马戏团》,拍摄并发行《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和《一个国王在纽约》,就是因为他掌握着财政手段,否则他将步格里菲斯、斯特劳亨、麦克?塞纳特、勃斯特?基顿及其他许多人的后尘——由于失去了自行摄制影片的能力,而被迫销声匿迹或者受人驱使。


第三十三章在圣诞夜离开
“《香港女伯爵》的故事是我1931年到上海去旅行时受到的启示。在这次旅行当中,我有机会与相当多的俄国移民发生联系。这全是些真正的贵族。这些连祖国在内一切都失去了的人,过着最悲惨的生活:男人当人力车夫,女人在不像样的舞厅里当舞女谋生。”
【精彩内容】
1977年12月25日,圣诞节,查理?卓别林去世。


卓别林生前最讨厌圣诞节,他认为这个节日过于“商业化”。当全家人开始兴致勃勃地装扮圣诞树、为孩子们准备礼物的时候,坐在沙发上的卓别林总是郁郁寡欢地说:“我小时候,过圣诞节要是能有一只橘子就很幸运了。


1889年,卓别林在英国伦敦南部地区的一个演艺家庭出生了,他的父母都是艺人。从很小的时候起,他的父母就开始分居。查理与他的同母异父哥哥雪尼?卓别林一直随母亲生活。
母亲失业后,卓别林兄弟两人被送入伦敦兰贝斯区的一个少年感化院。几周后,他们又被送入一个收养孤儿的学校。
12岁半时,卓别林37岁的父亲因酗酒去世,母亲则患上精神病,被送入一家精神病院。

年幼的卓别林被送进贫民孤儿学校。7年后,卓别林离开了孤儿学校,成了一名流浪儿。那时,他当过报童、杂货店小伙计、玩具小贩、医生的小佣人、吹玻璃的小工人,还在游艺场扫过地。
早年的贫困生活启发了卓别林后来在舞台上创造流浪汉的灵感;小胡须、细手杖、紧上衣、大号裤子及皮鞋,以及歪歪扭扭的正式晚礼服……这个装束就是公众最熟悉的卓别林,也是舞台上最典型的上流社会的荒诞形象。


17岁时,卓别林进入了当时非常有名的卡尔诺剧团。在这里,卓别林有生以来遇到了使他终生受益的良师卡尔诺。正是卡尔诺把卓别林带进了喜剧的最高殿堂。
在此之前,卓别林的首次表演是他5岁时在伦敦俱乐部里。

那次,他代替突然失声的母亲首次登台表演,受到了意外的欢迎。而他的表演天赋也非凭空得来,卓别林曾回忆说,他受父母的表演熏陶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的。最令他记忆犹新的是,有次他生大病,几个星期都不能下床,妈妈就每天晚上来到他的床前,用各种手势和动作在窗前给他表演外面发生的事情。


1900年,卓别林的哥哥在伦敦竞技场上演的哑剧《灰姑娘》中扮演一只戏剧性的猫的角色;3年以后,卓别林也获得了他的第一个正式角色:《歇洛克?福尔摩斯》中的一个报童。

此后,卓别林在一个杂技团里工作,次年又在弗莱德?卡尔诺(FredKarno)的喜剧团里扮演小丑。
根据美国移民局的纪录,查理?卓别林是于1912年10月2日随同卡尔诺哑剧剧团进入美国的。

美国著名电影导演麦克?塞纳特看到卓别林的表演后,决定雇用卓别林。
在1914年到1923年间,卓别林在启斯东公司拍摄了大量短片,这位喜剧演员凭借自己精湛的哑剧技巧,一举成为闻名世界的明星。事实上,他可以被称为首位世界级的电影明星。


卓别林在启斯东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多半是凶狠的、轻浮的、散漫的、狡猾的和丑陋的性格。这些人物符合启斯东的“理想”,但和卓别林独具一格的喜剧手法很不协调。后来,卓别林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并且在自己的控制下拍出了多部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卓别林曾说:“我并不太喜欢自己的早期影片,因为在这些影片中,我很不容易控制住自己。

一两块奶油蛋糕飞到人脸上,也许还有点逗趣,可是,如果整个喜剧性仅仅依靠这种办法,那么影片马上就会变得单调而索然无味了。
“我更喜欢用俏皮的姿态、丰富的想象力,而不是用粗鄙和庸俗的行为去赢得笑声。也许我并没能一贯实现我的意图,不过,我一直在努力。


基于一个艺术家的天性,卓别林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幽默讽刺对社会生活的特殊意义。于是,随着艺术能力的逐级深入,卓别林开始从早期的滑稽电影中摆脱出来,逐渐把严肃的题材和喜剧片的传统手法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


在卓别林现实讽刺片中占有特殊地位的,是他1918年拍摄的《狗的生涯》。在这部影片中,深思代替了嬉笑,忧虑代替了嘲弄。几乎从这部影片开始,卓别林逐渐放弃了滥用的低级趣味,用发人深省的会心一笑代替了纯生理的笑,用同情的苦笑代替了放纵的欢笑,“不朽的流浪者”夏尔洛诞生了。


1918年1月21日,卓别林自己的制片厂正式落成。这天,他兴高采烈地穿上那双举世闻名的夏尔洛大皮鞋,在好莱坞未干的水泥地上踏下一个脚印。
卓别林一贯力图通过电影反映出时代的特征。他说,喜剧中的悲剧因素往往会激起嘲笑的心理,而嘲笑正是一种反抗。


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卓别林在此时拍摄的《城市之光》时,特别加入了鼓舞人在危机时期坚持下去的温情。影片中,夏尔洛爱上一个卖花的盲女,盲女误以为他是百万富翁,陷入了幸福的想象中。

为了给卖花女攒钱治病,夏尔洛吃尽苦头弄来一笔钱,被治好眼睛的卖花女才知道,自己的恩人原来是个善良的穷人。
对社会问题反映最为尖锐深刻的片子是《摩登时代》。贪得无厌的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不顾工人死活,无限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甚至异想天开地发明“吃饭机”,连工人短短的午饭时间也不放过。

然而,由于整天在传送带旁操作,机械重复拧螺丝的单调工作,夏尔洛不久便神经失常被送进了医院。等他的病治好了,他却永远地失业了。卓别林在这部影片里的演技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谴责战争贩子和军火商的《凡尔杜先生》,描写的是银行小职员凡尔杜忠心耿耿地为银行工作了20年,却在一次经济危机中被一脚踢出了银行。

没有任何生活保障的他为了养家糊口,被迫走上了犯罪道路。最终,凡尔杜因杀人而被捕。在被判处死刑的法庭上,凡尔杜先生说:“杀了一个人被判有罪,杀了几百万人却被奉为英雄,看来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权势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啊……”
为此,美国政府对卓别林的长期迫害开始了。

《凡尔杜先生》在美国许多大城市被禁映。1947年12月,卓别林在巴黎报纸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向好莱坞宣战”的文章,向全世界控诉了他所遭遇的迫害。


1952年9月,为参加欧洲各国举行的《舞台生涯》首映典礼,卓别林离开美国赴欧洲旅行。但当卓别林带着家眷乘坐轮船横渡大西洋时,收音机里却传来美国政府司法部的声明,声明称,美国政府将拒绝卓别林再入境美国。


轮船在法国停泊时,卓别林向一百多名记者发表了谈话,他说:“我全部的政治见解就是:我信仰自由,……我为人人,这是我的天性……我不想制造革命,我只想拍些电影。”
1953年初,卓别林的第四太太奥娜代表丈夫回美国出席联美公司董事会,并卖掉了卓别林在美国的全部财产,将他的手稿、影片等珍贵资料全部运往瑞士。

此后,卓别林决定不再登上美国的国土。
1954年5月,卓别林受中国总理周恩来的邀请,随当时的英国外相艾登、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等人一切到北京赴宴。当时,卓别林为避免遭受美国当局的迫害,正在瑞士政治避难。接到中国的邀请后,卓别林愉快地按时赴会,并受到了周总理的特别关照。


宴会上,周恩来与卓别林交谈甚欢,卓别林幽默地说,他非常喜欢中国的茅台酒:“我就喜欢这样的烈性酒,因为这才是真正男子汉喝的酒!”周恩来听闻大笑起来,特地让人又拿来一瓶茅台赠送给他。
卓别林得此珍贵礼物,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表演了一些独特的滑稽走路动作,引起阵阵笑声。

表演完节目,卓别林又向着中国名厨师亲手制作的北京烤鸭毕恭毕敬地敬了个礼,此举再次引来一阵笑声。
周总理请他坐下尝尝烤鸭,卓别林摇摇头说:“我这个人对鸭有特殊的感情,所以不吃鸭肉!”周恩来听了忙问根由,卓别林神情庄重地解释说:“我所创造的流浪汉夏洛尔,他走路时令人捧腹大笑的步态,就是从鸭子走路的神态中得到启发的。

为了感谢鸭子,我从此就不吃鸭肉了。”
中国主人信以为真,由衷地表示歉意。不料,卓别林又以独特的机智改口道:“不过,这次是例外,因为这不是美国鸭!”
宴请结束时,周恩来特意询问当晚的中国饭菜是否可口,卓别林竖起大拇指:“中国的烤鸭果然名不虚传,美味举世无双!

”主人正要发谦虚客套之词,卓别林却突然抢先风趣地说:“今天的饭菜好是好,但还有一个小小的缺点,那就是——还没让我吃够嘞!”话一出口,卓别林满脸通红。

善解人意的周总理马上让工作人员把准备好的烤鸭拿来两只,亲手交到卓别林手中。卓别林喜出望外,连声道谢。
自50年代初以来,卓别林一家就远离美国,在日内瓦湖北岸、风景优美的维薇镇定居下来。

从定居瑞士起,卓别林就着手撰写回忆录了。50年代末,卓别林完成了40万字的《我的自传》,他以惊人的记忆回忆了自己艰苦奋斗的一生。
60年代和越战的来临,使卓别林在美国的命运再度被改变。1963年,他在纽约组织了自己的电影节。

1972年,他在奥斯卡有史以来最热烈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起立鼓掌声中,接受了美国电影学院颁发的奥斯卡特殊成就奖。而当1972年再度造访美国时,83岁高龄的卓别林微笑着说,自己早已放弃了激进的政治主张。
1977年12月25日,世界杰出的喜剧大师在催眠药的作用下与世长辞了,终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