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成子静坐法 静坐法精义 如何静坐?

2018-02-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而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

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而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又《达生篇》曰,工?旋而盖规矩(工?,古之巧工名?也。旋,运动其手也。

盖,过也。规,所以为圆之器也。矩,所以为方之器也。此言工?之技,精巧之至,旋运其手以度物,胜于规之为圆、矩之为方也),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指与物化者,指与物相契合而无间也。不以心稽者,不用心测度也。

此句说明上句旋而盖规矩之所以也,是断定语),故其灵台一而不桎(灵台,犹言灵府、灵舍,指心言也。桎,械在足也。上文藉工?设譬,其主要则在此句。灵台一而不桎者,一心不乱,无物能拘苦之也)。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着于身有不适之感者,莫如履与带,履与带适意于腰足,一身无不适意矣);知忘是非,心之适也(虽了了知见,而是非都泯,心常安定,故曰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不荧惑于内,不随逐于外,内外如如,表里为一,物来顺应,措之于宜,无所私存,其事会如未尝有事会也,故曰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此言始忘是非,不变不移,身心泰然定静,如有适于意者;久之工夫渐深,与适意相忘,然虽相忘,固未尝有不适者在也;及至忘适之适矣,一无留难矣。

心凝形释,物莫能伤。如此,即佛书所谓如如常存也)。 《常清净经》曰,夫人神好清,而情挠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也,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真静,渐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为,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见《道藏辑要》尾集一)。

第五章杂论 问曰:近时新出各种静坐书皆言深呼吸,未知何谓深呼吸? 答曰:深呼吸者,宜在日光下洁净之空气中,挺身直立,紧闭其口,将肺内之浊气,从鼻孔尽力呼出,呼至不能再呼,于是将外面之清空气,从鼻孔用力吸入,吸至不能再吸,第一次行完后,休息片时,再行第二次。

每日朝暮可作二回,每回可作十余次。预防肺病之法,莫妙于此。盖吾人虽生活于新鲜之空气中,苟不用力呼吸之,仅能得其益之半也。

寻常吸入之空气,不能入于肺之深部,其呼气亦仅能将肺之上半部浊气呼出,此种不用力之呼吸,谓之浅呼吸。用力吸入之空气,能直达于肺之深部,其用力呼出之,亦能将肺深部之浊气呼出,此种用力之呼吸,谓之深呼吸。《庄子》曰,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

《汉书·王吉传》曰,吸新吐故以练臧(臧,五脏也)。此即近世之深呼吸法也。若患咳血之人,则宜用空气疗法,不可用深呼吸法,室中门窗亦宜常开也。 问曰:深呼吸有何益处? 答曰:各国死于肺病者,居全死亡数之八分之一,而吾国则倍之(即死者四百人中,有一百人死于肺病也。

据上海英工部局最近之报告)。每岁因肺病所丧失之赀财及生命,其损失之巨,虽巧历不能算也。吾国肺病之所以如此多者,厥有数故。

居民紧闭窗牖,不放清空气透入屋内;呼吸不用力,肺脏薄弱;病人随处吐痰,使结核菌传布于各处;医师愚?,无肺病之普通知识。凡此种种,吾国之肺病所以倍于各国也。今欲补救肺病,舍深呼吸法其谁属哉?余译述《肺痨病救护法》及《肺病一夕谈》,论空气疗法及深呼吸法颇详备,学者宜参考之。

用空气疗法与深呼吸之人,其本无咳嗽者,可永免咳嗽之患;素有咳嗽者,亦能速愈。有老舵工,朝夕栖止船尾,其空气之新鲜,无与伦比,其摇船也,即为深呼吸,故肺脏健全,不患咳嗽者几七十年。

老舵工云,凡舟子患肺痨者甚鲜。吾人可以取法矣。 问曰:深呼吸既有如此大利益,静坐时何以不做深呼吸? 答曰:静坐时如做深呼吸,则静坐而不静。

他书之论深呼吸者,宜名曰深呼吸法,不可谓之静坐法。盖以做深呼吸法,无论行住坐卧皆可做,与静坐判然为两事故也。 问曰:静坐时不可行深呼吸法,有何证据? 答曰:天台智者大师《小止观》曰,初入禅调息法者,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

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云何为风相?坐时则鼻中息出入觉有声,是风也。云何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云何气相?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

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情抱悦豫,此是息相也。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即定。坐时有风、喘、气三相,是名不调,而用心者复为心患,心亦难定。

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若细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据以上智者大师之言,可知静坐时万无兼行深呼吸之理矣。

问曰:据《小止观》息相而论,颇似道家之胎息,未知论胎息之最详者出于何书? 答曰:论胎息之最详者,莫如《抱朴子》之《内篇》八曰,初以授人,皆从浅始,有志不怠,勤劳可知,方乃告其要耳。故行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疮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饥渴,或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

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初学行,鼻中引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

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夫行当以生之时,勿以死之时也。

故曰仙人服六,此之谓也。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其从半夜至日中六时为生,从日中至夜半六时为死。死之时,行无益也。善用者,嘘水,水为之逆流数步;嘘火,火为之灭;嘘虎狼,虎狼伏而不得动起;嘘蛇虺,蛇虺蟠而不能去。

若他人为兵刃所伤,嘘之血即止;闻有为毒虫所中,虽不见其人,遥为嘘祝我之手,男嘘我左,女嘘我右,而彼人虽在百里之外,即时皆愈矣。又中恶急疾,但吞三九之,亦登时差也。但人性多躁,少能安静以修其道耳。

又行大要,不欲多食及食生菜肥鲜之物,令人强难闭,又禁恚怒,多恚怒则乱,既不得益,或令人发咳,故鲜有能为者也。 问曰:禅定有得而复失者,何故? 答曰:智者大师《释禅波罗蜜》卷五曰,失定有二种,一从外缘失,谓得定时不善用心,内外方便,中途违犯,则退失禅定。

复次,若行者当得定时,或向人说,或现定相,令他知觉,或卒有事缘相坏,如是等种种外事,于中不觉不识,障法既生,则便失定。

若能将护,本得不失,障不得生,故名为得。二者约内论得失者,有六种法,能失禅定,一希望心,二疑心,三惊怖,四大喜,五重爱,六忧悔。未得禅有一,谓希望心;入禅有四,谓疑、怖、喜、爱;出禅多有忧悔,此则能破定心令退失。

皆通论此六,皆得在未入住出中,俱有此六法,能退失定。若能离此六法,即易得定,以不失故名得也。 问曰:前数章所论静坐功夫,由初层至末层,试以最简要之语复述之。 答曰:学静坐者第一层功夫,须要实行第二章之基础法;第二层功夫,须要系心于两眉间或两目间,久之能获奇效,此层功夫名曰系缘止及制心止;第三层功夫,名曰体真止,即将前层之系缘止及制心止扫荡之,而归于一切处无心,即无念也,即解脱也,即二性空也,即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也。

问曰:何谓系缘止、制心止、体真止? 答曰:《释禅波罗蜜》卷三之上曰,今略出三意,一系缘止,二制心止,三体真止,所以通言止者,止名制止,亦名止息。心起制之,不令流动,故名制;专心定志,息诸乱想,故名止。

今言系缘止者,系心鼻柱、脐间等处,不令驰荡,故名系缘止;制心止者,心若觉观,即制令不起,故名制心止;体真止者,体诸法空,息诸妄虑,故名体真止。又曰,以深破浅者,为破缘外之散心,故立系缘止。

制心止者,即破系缘止,心非色法,岂可系在鼻、膈等处,若欲静之,但当息诸攀缘,故令制心守一。体真止者,即破前制心止,心无形相,性不可得,云何可制?了心非心,不起妄念,无止之止,止无所止,乃名为止,有止之止,由依妄想,不名为止。

此则以深破浅,反本还源,故立三止。又曰,若了知颠倒所计之法,一切悉皆虚诳,犹如梦幻,但有名字,名字之法,亦不可得,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毕竟空寂,犹如虚空。

若行者体知一切诸法如虚空者,无取无舍,无依无倚,无住无著。若心无取舍依倚住著,则一切妄想颠倒,生死业行,悉皆止息,无为无欲,无念无行,无造无作,无示无说,无诤无竞,泯然清净,如大涅,是名真止。此则止无所止,无止之止,名体真止。

问曰:修禅定至体真止已为止境,又宜兼修别种学问乎? 答曰:宜兼修净土宗以为归宿。宋·永明智觉禅师作《四料?》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如何静坐 ?

现在世界各地都在流行静坐,但是大多数人对于静坐的意义都没有弄清楚。静坐的目的主要是使身心学静 ,而不是学座,静是所有生命恢复本有自然规律状态。人要增强自己生命的功能,并且活的健康长寿,那么建议您来学习静坐。 “静”和“静坐”是世界上各学派各宗教的共法,从静坐得到定静的境界,不属于哪一家,所以是共法,另外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真正的佛法是不共法,和其他各宗各派都不一样,那是无上智慧成就的大学问。

不过静坐不一定就是学佛、修道,也不是一定要信仰任何宗教,静坐的目的是要使自己的身心达到决对的宁静。

静为什么重要呢?道家老子说过,“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是天地间不易的原理。宇宙万物,不管哪种生物形态,它的生、发、茂、盛,都要归元到本身根本的蕴藏,就像草木一样,要有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就是恢复自己本有的静态生命,这个宇宙究竟是“恒动”还是“恒静”呢?这是最高深的哲学问题,暂时不在这里讨论。

中国的道家、儒家和佛家,各家的修养想要求得“入定”,“入定”是要进入某种程度的静的专有名称。宋代理学家主张,在静中养其端倪,认为在静中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能力。西方宗教要礼拜、祷告,并且讲究慧思,也要很宁静的时候才能产生高超的智慧,这些都足以说明静的重要。

静坐的种类

您现在看到的是印度瑜伽术里的单脚站立,由南怀瑾先生示范,这种姿势和释迦牟尼佛涅槃时候的卧姿以及许多各式各样的坐姿都是静坐的姿势,统计起来大约有96种之多。在这么多姿势当中,以坐姿势最容易让身心进入静的境界,现在我们要介绍的是毗卢遮那佛的七支坐法。

毗卢遮那佛是法界体性佛,又称为“中央佛”,佛家认为宇宙万物总归一体,一切众生本性都属于一尊佛,一切佛也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七支坐法是指这种静坐的方式,包含有七个要点,这种静坐方式采取双盘足,端容正坐的姿态,好像大家在中国庙宇里看到的端正庄严的菩萨像一样,这种坐法能让我们的身心达到静态的最高功效,乃至超越物质与精神,超越生理与心理,得到最大的宁静享受。

静坐前注意事项

在介绍这种坐法以前,先要说明静坐之前必须先注意的几个重点。 第一,静坐的地方该如何选择呢?很多宗派讲在静坐的时候要面对东方,因为按照五行来看,东方属木,是生气方,气都从这里生发上来;西方属金,是太阳落下去的地方,是死方;北方是完全冷冻的方位,南方又太热了,所以有些人认为打坐一定要面向东方。

另外有些宗教的人,为了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主张要面向西方。又有些道家的修行人,要坐北朝南,像当皇帝似的南面而王,南面是光明面,也属于生旺面。

还有些人修神通的,又认为需面对北方,北方属于不空成就佛,面对北方修法才会有效。世界上就有些对方位执著的观念。也有些国家学了中国禅宗的末流,认为打坐一定要面壁而坐,把被背对着外面,这些都是误解,执著的观念,虽然都各有理由,但是都不圆满、不究竟。

真正学静坐,是学“静”,而不是学“坐”,所以到处都可以静坐,无往而不静,无处而不静,如果被空间、方位限制,而不能静,坐得再好也没有用,因为坐的目的是“静”,静到最后得“定”,至于得了定以后又如何呢,,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所以我们学静坐,必须自己得定,找一个最适宜的地点,在家里、在房间里面,甚至在床铺上面,都可以,最好准备一个大的坐垫和一个小的坐垫,坐垫要柔软而平稳,并不一定要棉花垫,也可以用草做成,比如榻榻米,或者好几层地毯堆起来,但是不能像沙发一样柔软而有弹性,在沙发上打坐,坐起来躯干是倾斜的,会妨碍生理的气血运行,还有要有盖腿的毛巾或毯子等,两个膝盖头和后颈这三点,对静坐特别重要,一定要准备穿的衣服,遇到气候或个人感觉气体变化的时候,就要遮盖两个膝盖头以及两个颈肩背部。

静坐的地方第一个要注意的是空气,假使开门窗,不能对着身体正面,更不能对着身体背面,空气需要对流,但是要在座位前方使空气左右对流,决不能够使身体正前方和正后方的空气对流,这是错的。因为静坐的时候体温容易降低,所以不要直接吹风,这样会生病的。

身上也一定要准备披挂的东西,就像人在睡眠中一定要盖被子一样,等到将来功夫到了某一步,就算脱光了裸体,在雪地里静坐,雪都会融化,那是以后的事,不能混为一谈。 第二,练习静坐还要保持光线,与其他事项。

初学静坐的人,光线太强的地方不能坐,容易散乱,因为光线会刺激眼部神经,不得安详,脑神经也不能安静。太暗的地方不能坐,容易昏沉而陷入睡眠状态,而且有些胆子小的还会引起恐惧感,所以光线要恰到好处。什么叫恰到好处呢?因性别、体能和年龄而有不同,要自己内醒而注意体悟的。像您现在看到的这个画面,光线就很适合初学静坐的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