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从诫“自然之子”的新会情缘

2018-04-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梁思成一家与朋友们摄于昆明.左二为梁思成,小孩分别是梁再冰和梁从诫.(翻拍自吴荔明<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一书)在北京布胡同三巷,林徽因.梁再

梁思成一家与朋友们摄于昆明。左二为梁思成,小孩分别是梁再冰和梁从诫。(翻拍自吴荔明《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一书)

在北京布胡同三巷,林徽因、梁再冰、梁从诫(在襁褓的婴儿)三人的合照。(翻拍自梁从诫《不重合的圈》一书)

梁从诫及其兄弟姐妹,从左至右分别是:梁从诫,表妹吴荔明,表兄周嘉平,堂妹梁柏友,姐姐梁再冰。(翻拍自梁从诫《不重合的圈》一书)

梁从诫在恩格贝植树。(翻拍自梁从诫《不重合的圈》一书)

2000年,梁从诫在菲律宾“麦格塞塞奖”颁奖仪式上。(翻拍自梁从诫《不重合的圈》一书)

1995年,梁从诫(中间戴帽者)在可可西里焚毁从盗猎手中缴获额度藏羚羊皮。(翻拍自梁从诫《不重合的圈》一书)

梁从诫走了。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时许,“自然之友”创始人、中国公民环保的启蒙先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自然之子”的梁从诫因病在京逝世,享年78岁。

梁从诫祖籍新会,生于北平,是梁启超的长孙,梁思成、林徽因的长子。梁从诫曾数次回新会。近日记者探访了有关知情人,了解了梁从诫与故乡之间斩不断的情缘往事。

1 人物事迹

发起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

据了解,梁从诫父母给他起名“从诫”,是希望他能成为像北宋李诫那样的建筑学家,可事与愿违,他考清华建筑系时差了6分,因此改学历史,1958年毕业后参加工作,曾多年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参与过《中国大百科全书》早期的筹备和编纂工作。

作为梁启超之长孙,他被世人记住的,并非只是因为名门之后的身份,更重要的是他在民间环境保护工作中所作出的努力。1993年,他开始关注民间环保工作。1994年3月,他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群众性、会员制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即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作为会长,梁从诫是“自然之友”各项活动及行政管理的主要组织者和负责人。梁从诫说,成立“自然之友”,就是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支持、协助、监督政府的环保工作。

作为全国政协常委和民间环保人士,梁从诫通过全国政协等渠道,向中央有关部门提出了涉及北京环境污染治理、江河源生态保护等重大环境问题的建议。他积极参与并通过向中央有关领导直接反映情况的方式,促成了对滇西北德钦县原始森林及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的保护。在社会上,他积极宣传保护长江源生态及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特别是藏羚羊)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积极支持可可西里地区的反盗猎行动,建议并促成了政府主管部门在保护藏羚羊方面采取重大措施。为保护生态资源,制止大规模猎杀野生动物的恶潮,他于1999年组织北京多家环保团体共同发出了“不买、不做、不吃野味”的倡议书。

梁从诫出席梁启超诞辰110周年大会:

新会培养了祖父梁启超

“我是一个不会讲家乡话的新会人”,这就是梁从诫于1983年9月24日曾回新会参加纪念梁启超先生诞辰110周年大会讲话时的自我介绍。

1983年,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改革开放的号角开始吹响。纪念梁启超先生诞辰110周年大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大会在当时梁启超故乡环城公社新落成的环城影剧院隆重举行,共有1500人参加了大会。“举行这样一场盛会,是因为我们认为梁启超是一个进步的人物,他的思想很解放和进步,是个改革派。”时隔多年,时任新会县委书记李立峰回忆着说。

当时,赶来参加的梁启超亲属达18人,当中包括梁思宁、梁思达、梁从诫、吴荔明、梁柏友等人。

在纪念大会上,当时已50多岁的梁从诫以梁启超长孙的身份作了发言。“我是一个不会说家乡话的新会人。请大家原谅我今天只能用普通话来发言,但是我深信,我和我的乡亲们是不会找不到共同语言的。”梁从诫的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与新会乡亲们的距离。

在讲话中,梁从诫简要地论述和评价了他的祖父梁启超爱国、革新的历史业绩和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他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新会能够产生其祖父梁启超这样的爱国青年,这样立志革新的先进人物,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家乡劳动人民培养、教育的结果,是家乡人民革命精神熏陶的结果。

“可告慰大家的是,几十年来,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并没有辱没先辈的名声,没有背弃先人的遗志。”梁从诫表示,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梁启超的子女中就已经有人参加了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行列。解放以来,他们又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贡献着力量。“如果祖父地下有灵,看到后代的工作和表现,看到祖国和家乡面貌的变化早已超过了他当年未能实现的理想,他也是会含笑九泉的。”梁从诫深情地说。

新会老干部叶发琼:

梁从诫盛赞新会“人情似蜜甜”

“在这之前,梁从诫就曾回过新会两次了。”新会老干部叶发琼指出,梁从诫1981年就曾回过新会,看到故乡面貌变化,农民生活改善,他高兴地说,要发动三姑(梁思庄)和五叔(梁思礼)一齐回乡看看。后来,3人果然结伴南归,畅游故里,并向茶坑学校赠送了一批图书,还给新会博物馆赠送了梁启超生前收藏的古文物和立轴墨迹(拓片)。

在梁从诫第三次回故乡时,叶发琼有了近距离接触他的机会。叶发琼说,纪念大会后的第二天,梁从诫一行18人回到了故乡茶坑村寻亲问祖。叶发琼当时在新会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加上其老家是离茶坑村不远的天禄村,熟悉茶坑村的环境,因此一路全程陪同。“戴眼镜,谦谦有礼,话不多,有内才”,事隔20多年,叶发琼对梁从诫的印象仍十分深刻。

叶发琼回忆,当时会城至茶坑村已通路,梁从诫一行是坐汽车回到茶坑村的。时近中秋,沿途两旁长满了晚稻、甘蔗、蒲葵和柑橙,满眼翠绿,梁从诫一行感到十分新鲜和惊喜。车子路过小鸟天堂时,大家下车欣赏,并拍照留念。由于此前曾两次回过茶坑村,梁从诫望见不远处的 子塔,就向身边亲人介绍,那就是 子塔,“故乡快到了”。

回到茶坑村后,梁启超亲属先后参观了梁启超故居陈列室、梁启超祖屋、梁启超少年读书处和 子塔。当时,梁启超的亲属中有不少人还是第一次回新会,目睹先人曾生活的地方,既感怀,又激动。他们与茶坑村的乡亲们共叙乡情,感谢乡亲们对故居给予的细心保护。“虽然有些言语不通,大家还是会意,不住地点头微笑。”叶发琼说。

期间,梁启超的女儿梁思宁,把从山东淄博购来的画有一群奔马的瓷碟送给家乡,祝愿家乡生产建设奔腾前进。茶坑村的干部把画有梁启超故居和凤山 子塔的火画葵扇、葵织扇分送给每个亲属。梁从诫欣赏着葵扇,赞不绝口:“这是家乡物产家乡景,扇面画寄托我们的思乡情。”

当天中午和晚上,梁启超亲属在茶坑村品尝了故乡的美酒与佳肴。梁从诫表示:“我们这次回乡,看的、谈的、住的、吃的都非常满意。乡亲们热情款待,使我们非常感激。特别是几十年风风雨雨,乡亲们对祖父和我们一家始终热诚爱护,对故居用心维护,使我们非常感动。我们能够参加县里纪念祖父诞辰110周年大会,更是万分兴奋。”

“他们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表露出由衷的深情。他们每到一处,都细心观察,用心询问,追寻祖辈生活和家乡变化的轨迹。他们盛赞家乡风物好,人情似蜜甜。”叶发琼这样表示。

新会梁启超研究会

副会长林德贤:

名片折射环保意识

2004年和2005年,梁从诫又分别到过江门两次,分别作了环保教育方面的讲座。“此前一直是跟梁思礼联系,没有跟梁从诫联系。”2005年,新会梁启超研究会副会长林德贤获知梁从诫来到江门后,希望能邀请梁从诫到新会谈谈梁启超,加强联系。

林德贤当时托人取得了电话,打过去时,梁从诫正好在一个读书讲座上作环保方面的发言。当讲座结束后,梁从诫果然给他回了电话。林德贤说,梁从诫曾当过教授,电话接通后,他以“梁博士”称对方。“我已经不做这个了,现在正做环保的事情。”梁从诫在电话那边说。在得知林德贤的来意后,梁从诫用抱歉的语气表示,“此次行程匆忙,明早还要回广州参加两个会议,希望下次再来新会时面谈。”为不让林德贤失望,他表示将直接邮寄给他一张名片,以保持联系。就在通电话的第二天,林德贤就接到梁从诫从江门寄来的装有名片的信件,信件中有梁从诫寥寥数句:“多谢你们。由于本人公务在身,另约时间相聚。”

让林德贤难忘的是,梁从诫寄来的卡片竟是用废旧打字纸做成的,正面是名片内容,而背面却是打字的内容。此外,就连装卡片的信封也是用打字纸做成的,接缝处饰有红、蓝相间的纸条。“虽然简单,却显然是花了一番心思的。”林德贤表示,名片、信封均取材于用过的纸张,与他从事环保工作的身份是相符的,其环保意识已融入日常生活中。不久,林德贤按其地址,向梁从诫寄去了该研究会出版的有关梁启超研究的刊物。

后来,一位定居在美国的新会学者向林德贤索取梁从诫的联系方式,林德贤随手将该名片一同装入信封,寄了出去。当年这一随手之举,却也成了林德贤后来一件憾事。

“希望梁从诫一路走好。”林德贤表示。

文/本报记者 梁长其 图/资料图片翻拍

相关链接

梁从诫

简介

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环保人士、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创会会长梁从诫先生1932年8月生于北平,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时因病逝世。作为梁启超的长孙,梁思成、林徽因的长子,他一直牵动着家乡人的目光,但他更以“自然之友”创会会长的身份让国人、让家乡人记住。

1994年他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

1999年,他获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地球之友颁发的“地球奖”,以及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大熊猫奖”。

2004年9月,他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影响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50人”。

2000年8月他荣获2000 年菲律宾“麦格塞塞”奖,此奖是专为在社会活动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士而设,有的国外报刊誉之为“亚洲诺贝尔奖”。 (凡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