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一中刘潇潇 南昌第一所公办学校南昌一中

2017-11-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此前,本报报道了南昌二中.南昌十中的前世今生.它们所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及在办学中发生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广大读者.南昌一中,与南

此前,本报报道了南昌二中、南昌十中的前世今生。它们所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及在办学中发生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广大读者。

南昌一中,与南昌二中,南昌十中一样,有着百年历史。在该校108年的办学历史中,南昌一中同样经历了战乱外迁之路,然而,战乱丝毫不能改变其教书育人的本色。一百多年来,南昌一中“高质优产”,从该校走出了袁玉冰、张朝燮、刘和珍等烈士及徐采栋、杨叔子等近20名院士。此外,南昌一中还是南昌市第一所公办中学。

历史渊源缘起宋朝

“南昌一中是解放后由原江西省立南昌第一中学、原江西省立南昌第二中学、原江西省立南昌女子中学、原江西省立南昌女子职业学校四所学校合并而成的,但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宋朝。”说起南昌一中的历史,该校办公室主任谭飞很是自豪。

谭飞说,据史料记载,南昌一中与南宋时期的东湖书院颇有渊源。南宋嘉定4年(公元1211年),南昌通判丰有俊创办了东湖书院。19世纪末,东湖书院、豫章书院、友教书院及经训书院合并组成了省会书院。

光绪27年(1901年),省会书院改组为江西大学堂,因为此时入学的同学录仍有记载,所以南昌一中将此年作为学校校史的开始。光绪31年(1905年),江西大学堂改名为江西高等学堂。1912年,本科生毕业,并以当时的赣省中学作为全省普通教育的模范学样,经省文事局(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批准,江西高等学堂的中学班与当时的模范中学初级师范合并,组建为赣省中学校。

上世纪初,正值我省教育兴起之时,我省的普通教育发展非常快。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14年秋,赣省中学校的中学与师范分开,赣省中学校改名为江西省立第一中学(简称:省立一中)。1927年2月,“省立一中”与南昌市当时的各中等学校合并组建为南昌中学。

1927年,随着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并入,南昌中学复名为江西省立第一中学。1933年,江西省立各中学均以地方命名,因此,江西省立第一中学改称江西省立南昌第一中学(简称:省立南昌一中)并沿用至建国前夕。

翻开南昌一中的校史,不仅省立南昌一中历史悠久,南昌一中其他三所前身学校的建校时间也较早:江西省立南昌第二中学(简称:省立南昌二中),创建于光绪28年(1902年),缘于南昌府洪都中学堂;江西省立南昌女子中学(简称:省立南昌女中),创建于1924年,江西省立南昌女子职业学校(简称:省立南昌女职),创建于宣统2年(1910年),缘于蚕桑局改组而成的女子蚕桑讲习所。

颇有意思的是,1914年-1927年,心远中学(现南昌二中)校长熊育炀兼任“省立南昌二中”校长。也正是因为如此,“省立南昌二中”与心远中学的关系非常密切,校训同为“勤朴肃毅”,在教学理念方面,也相差无几,同样注重外语的教学。

鲁迅著文纪念刘和珍

如果国家是一片海洋的话,那么每个人就是海洋中的一滴水。大海波澜起伏、惊涛拍岸,个人也将随之起伏。民国时期,我国战火纷起,国家中的每一个成员随着战场的迁移而迁移。同样的,“省立南昌一中”也不例外,曾多次外迁。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省立南昌一中”开始了外迁之路。该年9月,“省立南昌一中”迁至奉新,随后又迁至崇仁、广昌等地,并借用当地中小学、祠堂、庙宇,甚至民房做为校址。1946年,也就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次年,“省立南昌一中”各地校区陆续迁回南昌。此外,在战乱期间,“省立南昌二中”、“省立南昌女中”、“省立南昌女职”一度迁往吉安、赣州一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受“五四”运动及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传播革命思想的影响,“省立南昌二中”的进步学生黄野萝、袁玉冰等人成立了江西第一个进步革命团体——“鄱阳湖社”,不久易名为“改造社”,并出版季刊《新江西》。

1919~1923年在“省立南昌一中”就读的邵式平积极为当时的《新少年报》、《新江西》撰稿,揭露、抨击旧社会的黑暗。1928年1月邵式平与方志敏等领导弋(阳)、横(峰)农民武装起义,建立工农革命武装,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到东北,先后任中共辽吉省委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中共嫩江省委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西满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东北财经委员会、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中共江西省委常委、省委第一书记,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长。1956年被选为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1965年3月24日在南昌逝世。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著作《纪念刘和珍君》中,鲁迅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刘和珍。刘和珍1918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当时,南昌女师校规森严,她与进步同学一起同南昌学生联合会联系,成立了女师学生自治会。

1923年秋,刘和珍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人女师大英语系。学习期间,她经常到北京大学旁听李大钊、鲁迅讲授的课程。由于她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善于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

女师大校长杨荫榆由于极力维护封建礼教而引起进步师生的不满,1924年11月爆发了驱杨运动,这就是我国妇女运动史上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刘和珍作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是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

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驶入大沽口挑衅,继而纠集列强各国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进行无理要挟。3月18日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开始示威游行,正患病的刘和珍担任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游行队伍的指挥。当游行队伍行至北京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时,几个士兵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

学校走出20多名院士

几番风雨,几度沉浮。南昌一中宛如一株参天古木,虽历尽沧桑,却依然枝繁叶茂,可谓"桃李缤纷满天下"。从南昌一中走出杨叔子、朱伯芳等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共20多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1951年高中毕业于南昌一中,曾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立足于机械工程领域,把机械工程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紧密结合,致力于同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技术领域交叉的研究与教学,特别是在先进制造技术、设备诊断、信号处理、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不仅如此,胡先骕、黄家驷等老一辈科学家、老院士都是从南昌一中攀登科学高峰的;中科院院士阳含熙、徐采栋、杨叔子、徐性初、游效曾、吴式枢、刘高联、朱中梁、熊大闰,工程院院士朱伯芳,宇航学院院士贺其治,大翻译家许渊冲,计算机专家洪家威,国画大师刘勃舒,歌唱家徐有光等,都是南昌一中校友中出类拔萃的人物。

南昌一中曾暂停办学

1953年,南昌一中被当时的中南区教育部批准为重点中学,三年后省教育厅将该校列为重点办好的全日制中学。1955年,是南昌一中尤其值得纪念的一年。当年7月,南昌一中分出一个部,并将南昌市松柏巷校区划给南昌第二高级中学。1957年8月,南昌第二高级中学改为完全中学,并更名为南昌市第六中学(简称:南昌六中)。

文革期间,南昌一中迁往南昌县莲塘,改名为“南昌县莲塘垦殖场五七中学”,南昌一中这个名字也随之暂时消失,位于系马桩的校址被南昌市五七无线电厂所占用。此后,南昌一中一度恢复办学,在系马桩原校址搭建了三间草棚做校舍,被人们戏称为“草棚中学”。由于条件过于简陋,“草棚中学”被迫停办。1983年,在“南昌六中”的基础上,恢复了南昌市第一中学,并再次被列为省、市重点中学。

之后,南昌一中再次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如今,“特色鲜明,高升学率,全面发展”的外国语教学特色教育和现代化技术已成为学校两大特色。现代化的体育器械场、教室的现代化多媒体设施、综合电子演播厅等,使得学校的育人环境得到极大的优化。

南昌一中1991年始创高中外国语班尤具特色,聘请外籍教育专家来校执教英语口语和听力训练。近年来,外国语班学生高考升学率达99%。出色的表现也使该校获得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学校、全国中小学科研兴校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