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东死亡原因真相 儿子大学里不明原因死亡 父亲为真相奔走17年

2018-05-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儿子大学里不明原因死亡父亲为真相奔走17年.8月的最后一天,看着邻居欢天喜地送孩子上大学,69岁的张永智站在小区门口张望了许久.许久--他想

儿子大学里不明原因死亡父亲为真相奔走17年。

8月的最后一天,看着邻居欢天喜地送孩子上大学,69岁的张永智站在小区门口张望了许久、许久……

他想起了当年儿子张达考大学填报志愿的情景:他希望唯一的儿子报考哈尔滨工业大学,留在哈尔滨。可儿子坚持要报考西南财经大学。大二那年,客死他乡。

张永智偶尔也会假设一下,如果当年坚持自己的决定,儿子也许就不会远赴成都了,现在也应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结婚,生子,自己和老伴也能享受天伦之乐。可是,人生的残酷就在于没有如果,无法回头。

今年7月,张达案重启再审,法庭没有当庭宣判。张永智拒绝和解。他向法院提交了《再审复核鉴定申请书》。如今,他正在哈尔滨等待着最后结果……

噩耗儿子突然死亡

作为哈尔滨萧红中学的一名高级教师,每年7月都是张永智最忙碌的时候,复习、考试、阅卷、送毕业生。1996年的7月,张永智忙碌的生活中又多了一份期待——张达要放暑假了。儿子在信中说:游览三峡后,从武汉回家。吃不惯学校的饭菜,想念妈妈做的炖豆角。看着来信,一想到儿子那副乐呵呵的顽皮样儿,张永智忍不住笑出了声。

信里那份期盼的喜悦越来越浓,噩耗却在此时传来。7月16日的早晨,张永智接到张达的死讯。来不及详细问明情况,张永智瞒着母亲和妻子,当天就飞到了成都。

张永智要求西南财经大学和华西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对张达进行尸检,4天后却被告知超过了规定时限,张达的尸体被火化了。张永智又要求复印病历,又被院方告知家属不许看病历。当年的张永智以为这些规定都是合法的。一周后,他抱着儿子的骨灰返回了哈尔滨。

质疑

儿子真的死于意外?

迷雾

不是意外死亡

而是见死不救

张永智和王淑琴住进了学校的招待所,找到张达的同学们了解情况。又恳请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派人调查张达死因,但被对方以“张达是因病而死,学校没有责任”为由拒绝了。

儿子的死因犹如一团迷雾,张永智迫切地希望揭开真相,吹散迷雾。他多次找到成都当地的卫生、公安、法院等部门,要求鉴定张达死因。王淑琴更是走到哪里跪到哪里哭诉:我儿子真是死的冤,求你们出人调查吧!经过四年的努力,在多名知情人的帮助下,张永智夫妇终于将儿子死亡前后几天的脉络理清了。

张达1996年7月12日向系里交了《缓考申请》,下午被同学送进了校医院。

13日20时张达头疼的撞墙喊妈妈,同学跑去找医生转院。21时,张达病情加剧,同学找来主治医生再次要求转院,主治医生说“明天请示杨院长给你转院”。22时,张达头疼持续加剧,同学又去找值班医生,医生给打了睡觉药;半夜因为打睡觉针也不顶用,已经不能站立的张达不知道怎么到了值班室门口拼命抓、打门求救,值班医生不开门。

14日8时,同学找到了杨院长要求给张达转院,院长说“去川医神经内科看专家门诊吧”,学生打电话了解到川医下午才有专家门诊,张达仍滞留在校医院。10时,已不能坐起的张达头疼的只能用拳头猛击后脑,同学跑去找院长没有找到。

12时,三位同学把张达抬上出租车,去了川医,到急诊室已是14时了,川医下了“病危通知书”,因为做CT钱不够,同学刘某联系到杨院长和系书记,告之“张达已被下了病危通知,快送钱来”。17时,系领导带钱赶到。

18时,张达做上脑CT,会诊室传出了“这个学生很危险,赶快抢救”的声音。18时30分,注明“危重”开单入院,剃光了张达的头准备手术。19时,责任医生让助手又发了《病危通知书》,可张达没有进手术室,被推进了病房。23时,总值班医师查房后通知责任医生“目前患者颅高压明显,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再下病危、抢救”,责任医生医嘱“暂不手术,密切观察”。

15日凌晨2点35分,一直在张达身边的同学肖某见张达嘴唇发紫、脸色发青、怎么呼叫也没有反应了,医生急推抢救室引流,4时宣布张达死亡。

张永智反复核实儿子死亡前后的每一个细节,最后他自己得出结论:儿子的死亡不是意外,而是见死不救。

每当想起儿子,张永智都会不自觉地抽根烟……

当张永智告诉家人张达是意外死亡时,全家人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我儿子的身体素质非常好,从小就坚持跑步。将近1米80的大个儿,我都得仰视他。”与每个深爱儿子的母亲一样,在妻子王淑琴的眼中,儿子是最棒的,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身体素质,怎么会意外死亡呢?

事情在两个月后发生了转机。张永智接到儿子同学的来信:“……我去看他,上午头就疼的抬不起来了,只能扶着墙走,晚上头疼加剧直撞墙……13号晚上就很严重了。”这封来信,更加重了张永智夫妇的质疑:儿子13号就已经病情危急了,到15号死亡,整整三天的时间,这期间经历了什么?儿子的死亡到底是不是意外?张永智和王淑琴两个人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给儿子同学写信,给西南财经大学和华西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写信,对方均回信表示张达的死亡是意外,学校和医院并没有责任。

可张永智不相信。1997年6月14日,张永智第二次赶赴成都,他要亲自调查儿子的死因。

僵局拿不出医疗事故鉴定

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对于医疗纠纷,如果没有医疗事故鉴定,就不会立案。家属可以向卫生局提出鉴定要求,但是否鉴定决定权在卫生行政部门。

经过多年努力,仍然拿不到鉴定,张永智向法院起诉了成都相关卫生管理部门,最后以败诉收场。至此,事情陷入了僵局。张永智如果想证明学校和医院存在过错,就必须拿到权威鉴定,不管鉴定结果是否对他有利,但这是立案的第一步。

张永智的经历传回哈尔滨,他的同事、他教过的学生都很同情他。一位已经转到北京上学的孩子听说这事儿后回家跟父母哭诉,觉得老师很可怜。热心的家长立马联系到张永智,表示要帮助他。

也正是在这位家长的帮助下,张永智第一次接触到了新闻媒体。“我从来没想过找记者,也不懂。”这位学生家长帮张永智联系到了《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此事当年一经报道,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国内多家媒体纷纷跟进。这给了张永智很大的信心,坚定了他要把官司打到底的决心。

转机无鉴定报告也可立案

1999年,经人引荐,张永智认识了成都资深律师高建强。高建强不仅免费帮他打官司,还成功地将事情推到了立案这一步。高建强在四川省高院回复地方法院的文件中,发现了这样一句话:无医疗事故鉴定报告,也可以立案。事情出现了转机。

2000年7月27日,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给他们发了立案通知书,使诉讼绝处逢生。立案后,张永智奔赴攀枝花、成都、上海、哈尔滨寻找知情的学生,三位学生都出具了经过法律公证的书面证言,随后代理律师又出函调查。经法院保全,他们终于在四年后看到了病历的复印件,对照当时的知情者和见证人出具的公证了的书证,发现其中多处有瑕疵,又向法院交了《关于病例问题的说明》。2000年12月25日,法院决定鉴定后判决。

鉴定

西南财大医院转院存在不足

华西医大一院急救不及时

医疗事故鉴定是此案的关键,但这份鉴定却来的一波三折。

2002年6月11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庭科学技术研究所法医学鉴定书的鉴结论是“西南财大医院符合医疗诊治原则,无过错。华西医院治疗原则是正确的”。张永智对这份鉴定提出异议,于2002年8月12日奔赴成都,请求法院《必须同时送检原告方已提交给法院的公证书等客观证据进行复核鉴定》,原鉴定部门不同意复核鉴定。

2002年11月25日,张永智向一审法院递交了《重新鉴定申请书》,并强烈要求离开西南地区鉴定,法院让他们自己先去上海联系,在媒体的帮助下,张永智终于联系到了上海的鉴定机构。2005年10月,张永智收到了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鉴定中心委托的由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进行司法鉴定的《鉴定书》。

本报记者在这份鉴定上看到,其分析认定,颅内压增高急性发作导致脑疝呼吸衰竭是张达死亡的直接原因,后颅窝占位性病变治疗的预后与病理性质有关,但与突发性死亡无关,导致张达死亡的直接原因是“脑疝”,由于张达死亡后未做尸检,故后颅窝占位性病变及其性质未能最后确诊。

“鉴定”在分析说明部分还多次出现这样的语句:“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被鉴定人张达诊断正确,但未履行相关告知义务,采取的急救措施不积极及时”、“在张达CT检查之后的几个小时内,仍‘生命体征平稳’,此时仍未丧失采取急救措施的时机”、“导致丧失了抢救的时机”、“医院对张达病情的突发性、严重性认识不足,采取的急救措施不够及时”。

鉴定分析认为,医院有足够的时间为张达进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这样对延缓病情发展,挽救张达生命有一定的帮助,但医院并没有这样做。

鉴于上述分析,“鉴定结论”认为,西南财经大学医院在转院过程中存在不足。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取的急救措施不够积极及时是存在的不足。

2006年,法院依据这份鉴定作出一审判决,对张永智夫妇的多项诉讼请求都没有予以支持,根据医院在诊疗过程中的不足,酌定其赔偿夫妇俩35000元。张永智不服判决上诉,二审维持原判。

再审诉讼请求被驳回但拒绝调解

这样的鉴定结果,这样的判决结果显然是张永智夫妇无法接受的。“鉴定分析都说医院错了,结论还说存在不足,一份模棱两可的鉴定怎么能使判决公正?”2006年10月,张永智申请再审。

2013年4月,该案发回成都中院再审。争取了17年,张永智看到曙光了。这一次,他怀着激动的心情第14次赶赴成都。“以往到成都,一下车就掉眼泪,想起儿子心都疼。只有这一次,感觉很乐观,总觉得这次终于可以给儿子一个交代了。”7月10日,经过3个多小时的庭审,法官并未当庭宣判,而张永智170多万元的新诉讼请求被驳回。

成都当地媒体报道此案时称律师支持调解,但张永智没有当场表态。时隔一个多月,当记者见到已回哈的张永智时,他明确地告诉记者,他拒绝调解,因为对方也没有诚意调解。已经坚持17年了,不在乎再多等几年。

坚持有责任有义务给儿子讨个说法

这次回哈前,张永智向法院提交了《再审复核鉴定申请书》,张永智对上文提到的鉴定结论存在异议,他一再表示不能接受一份模棱两可的鉴定结果。“错就是错了,什么叫存在不足?”

张永智说,这些年,很多人都问过他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坚持?17年后,当记者再次提出这个问题,张永智沉思了许久……

在王淑琴眼中,丈夫是个认真的人,当年教学的时候全省都出名,一些学校都争着抢着要他。1993年,黑龙江省搞了一次数学竞赛,全省前40名孩子中,有11人都是张永智的学生。“他做什么事都很认真,做了就一定要做好。”

但在张永智看来,在对待儿子死亡这件事上,不仅仅是认真的问题。儿子从小没过上好日子,过生日吃个煮鸡蛋就是最好的礼物了。所以,当年儿子执意要考财经类的大学,他告诉父母,要当金融专家,改变贫穷。

儿子不明不白地死了,张永智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给儿子讨一个说法。“我尽全力了,我无悔。等我离开人世的那一天,我可以对儿子说一句:爸对得起你了!”

期待通过努力推进法治进程

与张永智共同期待最终结果的还有远在成都的律师高建强。他代理张永智这个案子已经14年了。

对这次的结果,高建强表示存在一定风险,但也很乐观。鉴定的结论和技术分析冲突。技术分析对张永智有利,结论却模棱两可。“现在就是要纠正这个错误。但这里面还涉及到专家的建议,不是法律条文一是一二是二的问题,因此也存在变数。”

当年曾有媒体问他为什么要免费给张永智打官司时,他说:“他没钱呀,我也想赚钱,可是他就是没钱,你要我怎么办!”

9月2日,在与本报记者的电话连线中,谈及这些年的努力,高建强表示:“做律师这一行工作强度很大,已经很苦很累了,也不差这点儿苦和累了。再说这也是我的职业,别人做公益可能是送吃送穿,我就帮人伸张正义吧。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推进法治进程,这也是我最愿意看到的。”□记者林晓蕾/文王铁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