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民 王研父子一对不停探索的科技劳模

2017-05-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父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儿子是大庆油田采油一厂副总工程师;父亲是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儿子是中石油技术创新奖获得者;父亲是全国劳动模范,儿子是

父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儿子是大庆油田采油一厂副总工程师;父亲是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儿子是中石油技术创新奖获得者;父亲是全国劳动模范,儿子是大庆油田功勋员工……父子俩被称为“科技劳模”。

父亲虽然退休了,但依然没有离开科研一线;儿子虽然升官了,但他没有放弃科研阵地。

大庆“百年油田”路上,父子俩不畏艰难,携手共进,在那奥妙无穷的石油“地宫”里探索着,探索着……

王德民,60年代的“松辽法”,至今累计在油田使用100多万次;70年代的“偏心配产、偏心注水工艺”和“限流法”压裂工艺,解决了油田“两降一升”问题;80年代的“化学驱”,为油田带来了新的希望。而后的“泡沫复合驱油技术”,更为油田展示了广阔的美好前景……

王研,紧跟父亲,一步一个脚印。他主持研究的“聚合物多层分注技术”、“抽油机井杆管偏磨治理技术”和“注聚井表面活性剂增注技术”等项目,解决了不少采油技术难题。

这对父子,只要让人知道了就会记忆深刻。

王德民,出身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留美学医,曾任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母亲中国籍瑞士人,曾执教于中央对外贸易大学。

当时,家中经济条件优越。可王德民毅然回绝亲人挽留,奔赴大庆油田。

创业初期的大庆油田,虽然生产和生活条件艰苦,但王德民很快就爱上了这里。他说:“大庆油田,就如一个大海洋,有探索不完的科学奥秘。”从此,他开始了自己的科研生涯。

当时油田“试井”,一个月搞一次“测压会战”。压力计算,国际通用方法是国外的“赫诺法”,误差大、劳动强度大。

于是,王德民发明了一种新的测试计算方法——“松辽法”。

实践证明,“松辽法”比“赫诺法”精确2倍。

大庆油田,地下储油层复杂,最薄层1尺左右,最厚层30多尺,这样的油层有100多个。哪层进出水、哪层油多油少,仅凭测量压力无法准确回答,只有将仪表下到各层里测数据。

当时,世界上都用承重10吨、食指粗的电缆或钢丝绳,将仪表下到千米地下,效率低,又不科学。“能不能用细钢丝代替钢丝绳?”王德民想。

两年探索,他研究出了多层试油和油水井分层测试等一整套工艺,用细钢丝能将6种仪表下到井下。

这项工艺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直到现在还作为油田主导技术使用,其可靠率达99%。原来的方法,可靠率仅为80%。

王德民,将满腔热血都融入到了油田“血脉”中。

1969年,开发10年的大庆油田,出现了地层压力下降、产油量下降、含水量上升问题。这个问题,决定着大庆油田的命运。

王德民决心要人为把握油田命运。历经一年多攻关,上千次试验,终于又研制成功了偏心配产、配水器,生产效率比原来提高5倍多。

现在,大庆油田有些井仍在用偏心配产、配水这项技术。

大庆油田有1/4薄差油层,厚度仅为0.2米至0.5米。这在世界上还没有开采先例。要让这部分薄差油层多出油,须高压注入液体,使之产生比原来大100倍的裂缝,渗透出油。

其实,难就难在1000多米地下,射开0.2米薄油层,深度误差小于万分之二。业内人说,这比当个神枪手还难。

但是,王德民和同事们攻克了这个难题。从此,大庆油田每年新增可采储量5000多万吨。这项成果推广后,储量增加了7亿吨,等于又找到了一个大油田。

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期,王德民又倡导钻2次、3次加密调整井,这又让油田可采储量增加了6亿吨。

上世纪中后期,又一个问题摆在了大庆人面前:油田年产5000万吨油,究竟可持续开采多少年?有外国专家预测,加上已用的各种方法,大庆油田年产5000万吨油可持续到1995年。

王德民不信。他和很多大庆人坚信,开展技术创新,采用更新的采油技术,大庆能保持更长时间的高产、稳产。

世界平均采油率为33%,而大庆油田采油率已达40%以上。有人认为石油人做得很好了,可王德民却说:“那剩下将近60%的油藏,怎样才能更多采出?”

其实,王德民早就着手研究“聚合物驱油”技术了。在国际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很多国家都不用化学驱油,认为它是一个不好掌握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