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野政协委员 吉林省政协委员刘野等谈企业自主创新

2017-10-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十一五"时期,企业将成为自主创新的"主阵地".如何激活企业创新的动力,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2月8日分组讨论省长王珉的

        “十一五”时期,企业将成为自主创新的“主阵地”。如何激活企业创新的动力,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2月8日分组讨论省长王珉的报告时,就此问题,政协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已到了相当迫切的时期。”许九君委员在讨论中大声疾呼。许九君认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不断加剧,国内不少行业和企业屡屡在  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面临严峻挑战。

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他分析说,我省关键技术的自给率较低,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以汽车制造业为例,尽管汽车作为我省的支柱产业,但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制造技术却很少,其结果是汽车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受制于人。

核心技术基础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就不可能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也不可能获得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

他同时指出,多年来,我省一些企业未能妥善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对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创新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以致出现了无休无止的“引进、引进、再引进”,有的甚至陷入“引进‘落伍’再引进‘更落伍’”的恶性循环。

分析原因,一是因为不少企业对技术创新“有认识,无作为”,重引进、轻消化,重加工、轻品牌,满足于简单的工艺模仿和来料加工。二是企业科技队伍建设存在较为严重的人才流失。

三是技术成果转化困难。在不少地方,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现象相当普遍。     程德龙委员是长春金鹰智谷科技集团的董事长。作为民营科技企业的老总,程德龙委员对企业自主创新有着独到的见解。

“我认为,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关键在于激发企业创新的动力,而其中关键的环节在于人。”程德龙说,国有大型企业资金实力雄厚,但创新意识相对不强。要激发企业的创新精神,应当建立完善起一套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分配和激励机制,使企业科技人员能够从“要我创新”转变为“我要创新”。

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的实力不如大型国有企业,但充满活力。在政策上要鼓励中小企业克服小富即安的局面,通过承包、联合、参股等多种形式,推动资产集聚,培育若干个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骨干企业集团。

他还提出建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和实现,不能单凭自己孤军奋战。必须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携手共进,真正形成产学研的良性互动。

应当鼓励更多企业“走出去”,与本省、全国甚至国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结成联盟,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生产要素优势组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省长王珉作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报告中,多处提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体制创新、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在谈到自主创新时,刘野委员一脸欣喜。“从报告中,我们能够看出,省委、省政府对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是十分重视的,这对于企业来讲是个很大的鼓舞。

”刘野认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政府必须不断优化创新政策。政府应当从优化投入模式入手,优化企业创新环境,支持企业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项目,增加对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

加强技术市场建设,培育科技中介,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技术的利用和扩散,提高财政投入的效率。同时,加强对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支持,帮助企业培养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摒弃浮躁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