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文本细读 关于文本细读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2017-08-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三.文本细读教学法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教给学生一些文本细读的方法,并使学生有机会将自己阅读的体会与他人分享.

三、文本细读教学法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教给学生一些文本细读的方法,并使学生有机会将自己阅读的体会与他人分享、交流。 1.互文性文本细读。陈思和列举的文本细读方法有直面作品、寻找经典、寻找缝隙、寻找原型等几种,这都是通达文本内核的利刃。

这里推举互文性文本细读,也叫比较文本细读,即通过其他相关的文本细读探究其中的奥秘。在文学领域里,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与其他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作品之间进行的比较,小至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个细节、一个词语等与另一个事件、人物、细节、词语等之间进行的比较,都可以增加读者对作品的审美认识。

比如将类似题材的作品进行互文性细读,像张爱玲的《金锁记》、吴组缃的《绿竹山房》、施蛰存的《春阳》、汪曾祺的《珠子灯》,都写了女性遭遇不幸婚姻、长期寡居的故事,但她们每个人陷入这种境况的原因却是不一样的,结局也不相同,她们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也不相同,作家的叙述态度也有明显的歧义。

2.评点式教学。评点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方式之一。诗文评点、小说评点与戏曲评点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屡见不鲜。评点的批评注重细微的分析,评点最为倾心的是文本本身的优劣,它努力挖掘的是文学的美究竟何在以及何以为美,它注重对文本的结构、意象、遣词造句等属于文学形式方面的分析。

这种对文学作品的评点,形式自由活泼,强调阅读时的即时感受,将阅读时灵光一现的审美体验,化作文字表达出来。

培养学生的评点能力,注重对文本的研读,在课堂内外对文学作品作出不拘长短、强调自身体悟的评点,有利于学生对文学文本的深入理解。 3.导游式教学。这是将教学过程看做是一次愉快的旅游,教师像导游,学生像游客。

教师先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某部作品,第二次上课时教师只对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背景作简要提示,然后让学生就教师设置的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意蕴、艺术魅力各抒己见,相互补充、争论。

这就像导游将游客带到旅游目的地,并为游客介绍旅游景点的相关历史资料后,旅游者各自欣赏景点中的奇山异水、古迹名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逐一点评,除肯定他们在鉴赏中的思想艺术发现之外,对学生未能感受到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亮点,以及在赏析方法及思路上应当注意之处亦加以评说。

教师在点评中,不仅帮助学生感受、理解作品,而且还应该用它作为例证,从方法论上进行一些总结,力争在鉴赏方法上对学生加以引导。 4.安排由学生主持的讨论课。

这种讨论课,适宜在小班进行。新学期第一次课上,教师为学生提供精选的阅读书目,然后定期举办讨论课,学生轮流主持,拟定议题。对于主持人的观点,教师和同学积极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补充旁证,也可以进行辩难。

这种讨论课能将学生经由文本细读获得的审美体验具体化,并能实现与他人的分享、交流。它可以激励学生反复研读作品,把课外阅读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保证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

这种由学生主持的讨论课,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每个学生既能充分展示文本细读的心得和成果,又能听到他人的表达,并分析别人的意见和观点,师生都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别人的评论。这是一种互相观摩、学习和借鉴的学习沟通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