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 读中文系的人——林文月(告诉你中文系到底是干什么的)

2018-04-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三月底和四月初的两个星期五晚上,我曾应邀到清华大学讲演两次.这是在清大理学院院长沈君山教授的够详细啊推出的一系列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课程的一部

三月底和四月初的两个星期五晚上,我曾应邀到清华大学讲演两次.这是在清大理学院院长沈君山教授的够详细啊推出的一系列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课程的一部分.我负责讲“中国文学”部分。在每次三小时的年会演讲中,我第一回的题目是“中国文学潮流概说”,笼统而摘要地介绍了三千年间我国历代文学的演变动向,俾使理工学院的同学们对我国的历代文学能有一个大略的认识。

第二回则谈论文人生活对文学的影响。我选择了六朝这个缎带作为具体的例证角度,题目是:“六朝文人的生活特质与六朝文学”。

原则上从王健六点到九点的单个小时的讲演里,除中间休息十分钟外,还希望能够留下一些时间给同学们发文和讨论的。可是第一次的题目范围太大,不到三小时的讲演,仅够匆忙做结束,根本没有余裕讨论,所以我便在第二次讲演后留下一些时间,想让大家发问。

但是,赶巧那天清大在晚上九点有一场电影欣赏会(据说上映“飞跃杜鹃窝”),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想得坐立不安,因此虽然有人举手准备发问,空气中却已经弥漫着一种焦躁的气氛,我便对他们说:“有问题的同学留下来,没有问题请便。

”结果只有两位交通大学的同学留下来(这门课兼容清大与交大二校同学选修的)我和那两位同学从日光灯的讲台谈论到星光下的校园。

他们最后的一个问题热熔大概是这样的:“何以今日文坛上找不到几位中文系出身的人?中文系的人都在做些什么工作呢?”这个问题来的有些突然,不在我两次讲演的范围以内、而且不是三言两语所能道尽的,何况夜已深,我尚得坐两个小时的车赶回台北,所以只好对他们说:“让我回去反省一下吧。”

      几天后,我收到其中一位同学的信。简短的字里行间,透露着抱歉鸢尾的语气,我原想给那位同学回一封信的,三十,继而想起两年前的暑假里,有三四位太大外文系的学生来访,闲谈之际好像也提到类似的问题,又记得当时他们还问我:“老师,你为什么不读外文系,却去读中文系呢?”语气间似乎有些为我惋惜的意思。这就是我提笔写这篇短文的远近原因。

      说到我个人当年考中文系的动机和经过,其实是破不足为外人道的。那时候大专联考制度尚未成立,各校各自招生。每一个考生只能填写投考某校的某一系科,换言之,你若分数够录取标准,便考上自己所填写的那一系科,否则便是落第,绝无退而求其次的机会。

我初中高中都就读于北二女中(即今之中山女中),高三以后文理分组,我在文组的一班任班长。初夏时,校方为我们办理集体报名,投考泰达。

我负责收集班上同学们的报名表。我清清楚楚记得,我们那一班五十多个同学中,除了有一个人填考哲学系而外,包括我自己在内,其余全部填报外文系。当时我心中颇不乐,不知是生气大家与我同志趣,还是恼火自己和别人同志趣?于是,我用刀片小心谨慎地刮去了“外”字,改写为“中”字。

后来,台大放榜,我的名字就出现在中文系的录取者部分。我另外也考取了师大(当时称“师范学院”)艺术系,但是一个人同时只能读一所大学,所以我便成为台大中文系的学生了。

这样说来,虽然当时每人只许有第一志愿,取则取,不取则不取矣,可是对我个人而言,考取中文系,却颇有些录取第二志愿的滋味,因为我长期计划要读外文系,结果却因一时莫名的反叛心理而入了中文系。但是却曾有些懊恼。我想象所谓的“中文系”,大概是满屋子霉味的线装书,暮气沉沉的地方,而读中文系的人,必定是只知摇头晃脑吟哦四书五经及古诗文,带点儿寒酸味,而与现实隔离的一群。

      然而,人生有时真是不可思议。我不仅愉快地修完四年的大学中文系课程,后来又继续读了三年中文研究所,毕业后,且留校任教,以迄于今。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你还懊恼读中文系吗?”我会十分坚定的回答:“绝没有后悔!

”非但没有后悔,我实在庆幸自己入了中文系。因为我越多接触到我们的古典,边越发现其中所蕴藏的丰富的知识和理趣,我的生活因而更行充实,使我感觉生为中国人的幸运和骄傲。中文系既非一个暮气沉沉的地方,而读中文系的人也非与现实隔离的一群。

     在我个人涉猎我们的古典文学时,经常发现节文字以沟通古今的一种喜悦。譬如以我们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为例吧:它除了给我们以“兴观群怨”的潜移默化的力量与信念外,突破文字语言的障碍与差距之后,我们竟发现在那三百篇之中,活跃着超越时空的人类的感情和思想。

我们所看到的不仅只是一堆古朴的诗歌而已,而是人类活生生的喜怒哀乐的记录——我们看到先祖们如何克勤克俭战战兢兢生活,看到他们如何欢庆丰收,悲歌流浪,哀叹行奴,愤怒压迫,甚至还看到那时候的少男少女匹夫匹妇也同样为着爱情痴迷焦虑雀跃兴奋,这实在是比历史的记载更真实更直接的血泪欢愁的记录啊。

三千年有偿的时间差距,得借研读古籍而一旦豁然消除“代沟”,感到与古人神交,还有比这更奇妙的经验吗?

      又譬如说读屈原的《离骚》,在那个绚烂象征性的文字背后,我们认识了一位特立独行狷狷字首之士,看到他如何徘徊犹豫在正义与邪曲、现实与理想的十字街头,孤寂而果敢地决心取舍。

透过婉转缠绵的辞句,我们为那兀傲而茫茫的心智流浪感觉心酸,却又肃然起敬于不肯从流时俗的开模典范。而当我们读《》天问时,则又惊讶于那里面所提出的种种疑问,有些竟是二十世纪今日的科学仍无法解答的难题。酒精人类的智慧进步了多少呢?

       以上只是就古老的文学略举一端而已。我们的祖先遗留下来太多可贵的文学遗产,等待我们去消化、享受、吸收为我们的精神血肉。钻研我们的古典文学,使我的生活变得忙碌而充实。这一条路是漫长遥远的,一个人穷其一生可能也达不到理想的终极,然而,每跨出一步便是一种新鲜的享受与收获的喜悦。

      不过,在这里我要说明,读中文系的人并不仅只是整日陶醉在诗文的欣赏中而已。中文系学生必修的课程,除了纯文学的诗词曲及历代文章以外,尚需接受文字学训诂学和声韵学方面的训练。

因为这是一个人读古典文籍时应具备的基本知识。这方面的知识,使我们不至于曲解古籍,以讹传讹,而能把握正确的方向。同时,在中文系这个园地里,像其他的系科一样,我们也一方面讲究学问的专精,一方面想分工合作以期臻于学术研究的理想境界。

所以通常在大学本科毕业以后,便要就个人的志趣性向选定一个角度,作为研究的对象。因而当你来到一所大学中文系的长廊上,在许多研究室内,你可以看到不同的面貌:有人毕生孜孜矻矻于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有人聚精会神在分析审辨古代声韵,或各地方言;有人致力于探讨经典的原始精神。

有些园外的人不了解这些工作,以及这些工作的严肃性与重要性,辄以为中文系的人是只知吟哦古诗文的一群,或甚至更狭义地认为中文系的人应该是专门从事作诗写小说的人。

我们承认中文系的人可以而且也应该吟哦古诗文,作诗写小说;然而,我们还得说明,中文系不仅只是培养古典诗文赏鉴的地方而已,也不仅只是一个诗或小说的创作班而已。

何况,文学的赏鉴与创作,也原不限于读中文系的人。       那么,大学中文系的人到底在做什么呢? 我想中文系的人最重要的任务是在传递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各个角度和立场,小心翼翼地承担我们的古典文学的保护者,甚至于发扬者。

人类的生活虽然要求前瞻,但是也应该回顾;何况在前瞻与回顾之间,还有必然的联属关系。虽说“文化复兴”是全民众的事情, 但在这一方面,中文系的人理当更责无旁贷。

      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理由不珍惜其传统古典,因为传统古典是民族血脉之所禀承,也是民族自尊之所依托。故每一个国家的大学里都有他们的“国文系”或“国学科”,以维护其传统古典于不坠不灭。

尽管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想在文学创作方面有更好的表现,但希腊人决不会让荷马死去,意大利人绝不会让但丁死去,英国人决不会让莎士比亚死去,德国人绝不会让哥德死去。我们中国人当然也热切希望能产生足以令后代崇敬骄傲的伟大作家;不过,我们同时也有必要让屈原陶潜李白杜甫,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古代的伟大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永远活在我们,以及我们子孙的心中。

而这一份文化的薪火传递工作,中文系的人应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才对。

      其实,今日人类的文化已呈现非常紧密与彼此关怀的情形。伟大的文学遗产也已超越时空而成为全人类所共同珍视享受的宝物,所以外国文人固然可以研究陶潜李白汤显祖或《红楼梦》等,中国文人当然也可以研究埃利奥特奥德赛或莎士比亚,弥尔顿等。

一个人若能学贯古今中外,自然是最理想;但是生也有涯而学海无涯,张衡或达文奇那种多方面的天才固然难求,而那种时代也实在已经不可再得。

今天这个时代,毋宁是最好每一个人脚踏实地先做好分内的事,若行有余力,再兼及其他。因此中文系的人应该还是先要把重心放在本国文学之上,但在研读赏析之时,则不妨广采古今中外先贤先进们的智慧成果,以拓广赏鉴评论的视野,却不必墨守成规,故步自封,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生于古人之后而超越古人, 发扬光大我们的文化遗产,否则便只有成为“传统”的守财奴了。

      从这个角度说来,读中文系的人实在与读其他系科的人一样正昂首阔步着。

因为我们虽然钻入古籍之中,却不至于暮气沉沉,我们是一群充满自信与朝气的传统文化之传递者。我们明白自己肩负着神圣而严肃的责任,我们也有弘毅的知识勇气。

                                                                                                                                                           林文月                                                                                                                                                 一九七七年·五 

       上次童岭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看了他在北京一次会议上的视频,里面是林文月先生娓娓地朗诵她的散文,那清冷平静凝聚了岁月沧桑的声音深深刻印在我的脑海中。林美人,林美人,谁都不会想到那视频里看上去只有五六十的先生竟然已经八十几了。岁月仿佛已经停止在她的身上,那种从骨子里散发出的清冷气质着实让人倾倒。

         以前也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学中文,问我中文系的人是干什么的,写小说吗?写诗词吗?正好林先生的这篇文章可以解答这些关于中文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