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为什么不是院士 胡大一:为什么今天钢铁炼不成?

2017-10-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首都医科大学友谊医院的李铁一老师是我国影像学界的一支"定海神针"!我早闻其名,并一直心存敬佩.但真正知其医德医术之高,今年始有切身体会.我的

首都医科大学友谊医院的李铁一老师是我国影像学界的一支"定海神针"!我早闻其名,并一直心存敬佩。但真正知其医德医术之高,今年始有切身体会。

我的一位亲属在某家名牌大学的名牌附属医院常规年度体检,肺部CT示有阴影,门诊专家的建议是:肺部肿瘤不能除外,可考虑:1、半年后复查;2、活检;3、手术探查。患者与家属极为焦虑,提心吊胆,夜不能眠,几近精神崩溃。自觉无力去选择3个可能之一,而求助于我。我首先想到的是李铁一老师。李教授仔细问病史和症状,再认真读片后,明确告诉患者,阴影不是肿瘤,而是炎症。患者与家属立刻释然,安心愉快而归。

2013年下半年我的一位朋友,同事年龄相近患了肺癌,发现已是晚期,自己也去另一所名牌大学的名牌附属医院做肺部CT检查,也发现肺部有阴影。他托我,又因工作关系认识该院领导,联系影像与呼吸两科主任进行会诊,结论为肺癌可能性不大,半年后复查。

会诊专家档次和会诊规格是足够高,这位患者朋友只有多声感谢,我也以为事已办妥。可患者的妻子给我的研究生打电话,说丈夫与她心里很不踏实,"可能性不大"、"半年后复查"让人放心不下,又难以启齿再托我帮忙。只好"曲线救国",让研究生告知我此事。我立刻能理解患者与家属心中疑团,之后又去见"定海神针"。李教授看患者与片子后,明确说:不是肺癌,半年后不必再做肺CT了。

春节前,我去看望李老,表示敬意和谢意。第一次面对面与他谈话,时间15分钟,他说我听,句句点中当今医学教育和医疗体制的弊端。李老讲到:

1、他是如何学习掌握影像学的?

他毕业分到影像专业,经过一段工作,总感做影像学心里不很踏实。于是李老花了大量时间把影像学结果与病理检查一一对照,影像诊断水平有所提高,但仍有很多困惑。之后下决心花多年功夫,扎根临床,把影像与临床紧密结合,问题豁然开朗。不能只看影像片子,不关注患病的人。影像要与临床结合,为临床服务。"影像-病理--临床"三结合的勤学苦练,成就了"定海神针"。这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当年北大医院检验科主任王淑娟教授的血液学临床功底非常深,读骨髓片始终和临床医生一同讨论。心电图室的王寅时大夫看到心电图变化,立即与临床医生沟通。

今日已不大可能出现李老这样的定海神针了,临床也难出张孝骞、王叔咸、邓家栋...本硕博连读,培养的年青医生很快进入一个狭窄领域,坐进观天,瞎子摸象。搞影像不懂病理和临床,临床医生读影像检验报告诊病。

2、李铁一教授强调医生是责任活,把责任和压力担在自己身上,有把握的事不说模棱两可的话。现在临床医生一是没有李老的扎实功底,二是担心举证倒置和医闹,说话尽可能留有余地,宁可说其可能有,别说无事,宁肯往重说,规避责任,留有余地。

3、李铁一教授对我说,你推广的介入射频技术本身是好技术,但现在很多医院过度了。已经明确诊断肺癌的人,还给人家做了7个支架?!过度医疗很严重!

次日,去看望心血管临床的"定海神针"--北大医院93岁的邵耕教授。邵教授语重心长问我:"胡大夫,你觉得今天医生最缺的是什么课?"我问邵老:"您说呢?"他回答:"医德课!"

同时邵教授拿出两本已翻旧的协和医院心内科方全和朱文玲教授主编的书--①全身性疾病的心血管问题和②心血管少见疑难病例集。书的首页上,有邵教授亲笔写的"邵耕,购于王府井书店,2013.7.8"。我真的很感动,93岁老专家还去书店购专业书。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青年专家还会如此?邵老说,这两本书对他非常有用,这是当今最时髦最流行的名目繁多指南中根本找不到的内容。现在全国只有协和一家医院能出这种书了。一种世界极罕见的以心肌明显肥厚为特征的罕见病,协和总结了23例。

自己工作多年的北大医院从未诊断过1例,这就是差距。邵老强调,北大医院早年的发展得益于协和过来的王叔咸、王光超、严仁英等一批专家,协和对中国医学发展的贡献无人比肩。

当今钢铁之所以炼不成,症结在于医学教育和医疗服务机制与模式出了根本性问题,不痛定思痛,从源头和根子上解决问题,贻误的将是一代代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