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玉清洪荣宏 【挚爱费玉清】〖原创〗费玉清情歌回顾

2017-07-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正文 现代人都逛过百货公司,有的人一逛就忘我,从日正当中逛到夜已阑珊,此刻很多百货公司为了让倦鸟知返,四面八方总会回荡著一首柔柔歌声:「让我

正文 现代人都逛过百货公司,有的人一逛就忘我,从日正当中逛到夜已阑珊,此刻很多百货公司为了让倦鸟知返,四面八方总会回荡著一首柔柔歌声:「让我们互道一声晚安,送走这匆匆的一天……」没错!这是费玉清的「晚安曲」!

「这首刘家昌的原创歌曲,从歌名就可知道全曲的中心思想所在」[3](王赞元,2007)费玉清可说是台湾最具代表性的歌手之一,也是中国风歌曲的传承者与诠释者。 一、费玉清的生平故事与晋身刘派子弟 (一)不富裕的家庭背景 费玉清(本名张彦亭)1955年7月17日 出生於眷村的一个小家庭,父亲是位军人和母亲於1949年随国军撤退来台,父亲祖籍安徽桐城,母亲祖籍湖南安化,两人育有三名子女,大姐费贞绫(1951年3月11日 生,本名张彦琼,后出家法号恒述),哥哥张菲(1951年12月4日 生,本名张彦明)与老么费玉清。

小时候父亲管教严格,品行、成绩表现不好就会受到处罚,一家五口仅依靠父亲身为军人的薪水过日子,家境并不富裕,费玉清因排行老么,经常要捡哥哥和姐姐的衣服,父母也时常向邻居朋友借钱度日,有时不免还要欠钱欠过年,母亲为了分担家计曾至家附近的撞球场当计分员赚取微薄薪资。

日后父母因个性不合而离婚,姐姐与哥哥选择与父亲同住,费玉清则选择与母亲相依为命。

费玉清的好嗓子本就遗传自母亲,后又因与母同住更多了不少学习与切磋歌唱技巧的机会。 (二)自幼即一鸣惊人 虽然幼年生活拮据,但每当放学回家,写完功课后,父亲总会将三个子女叫至面前,拿著一把口琴吹奏著一首首周璇、美黛、白光等人的老歌,母亲嘴边也时常哼著歌曲。

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下,费玉清渐渐对歌唱产生浓厚兴趣。对于求学时的音乐成绩,费玉清不免得意,凭一副上天赋予的好歌喉,音乐成绩往往是全班第一,学校老师也赞叹连连。

然而没把心思放在课业上的费玉清上学经常迟到,有别于其他同学的处罚方式,老师总是叫他上台唱歌作为处罚。空闲时费玉清会到离家不远处的河堤边散步,偶尔一些邻居、亲友也会在那儿散心,有的知道费玉清嗓子好的人就会招呼他来哼哼唱唱个几首歌,有时还会给他些许零钱当做酬劳。

在家里费玉清会帮忙打扫,也替父母分忧解劳,手脚并用嘴巴也不闲著,仍是唱著当代流行的「黄梅调」、「梁祝」、「访英台」等中国风浓厚的民谣、小调。

由此我们可知费玉清对民谣、小调歌曲会如此熟悉,原因其来有自。 (三)高中参加歌唱比赛出道 费玉清高中考上协和工商汽修科,对修理汽车毫无兴趣的他,选择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他也常被同学半开玩笑地说:「全班衣服最乾净的人莫过于他!

」尚未正式出道前,姐姐费贞绫就已带著费玉清四处表演,但由于当时秀场黑枪横行、兄弟包档,未拿到歌星证的歌者个个人心惶惶,以至费玉清一下了舞台便要刻意变装,以免黑道上门找碴,这样心惊胆跳的日子直到1972年才获得改善。

那年17岁的费玉清透过姊姊费贞绫的介绍与报名,参加了中视举办的「星对星」歌唱比赛,费玉清以一曲江蕾原唱的当代电影主题曲「烟雨斜阳」得到了第四名,也获得了发片的机会。

「星对星」比赛的参赛者还包括王芷蕾和荣获第一名的王梦麟,虽然费玉清不是得到第一名,但他的歌声已引起了评审的注意。 (四)入伍与晋身刘派子弟 高中三年毕业后,藉著无人可出其右的独特嗓音,姐姐费贞绫大力推荐他到1970年代著名的「狄斯角」餐厅驻唱,此时费玉清顶著平头的青涩模样,台前幕后都很活跃,家中的经济状况也有了大幅度的改善。

可是好景不常,当下的费玉清已年满18岁,也接到了兵单通知,他只好先放下从事了一个多月的表演工作,转而去服兵役。

起先是在新竹新兵训练,后来以万沙浪的歌曲「一个人」考上了陆光艺工队,接下来近两年的时间内费玉清主要负责军营里的康乐活动,同时也是连上唯一的男高音。

两年后20岁的费玉清退伍,离开了军营,他一如两年前一样回到「狄斯角」餐厅驻唱,知名艺人陈今佩赏识他的才能,邀他为刘文正、崔苔菁等人唱开场。渐渐的费玉清的知名度在秀场传开,1977年姐姐费贞绫于是带他去找「音乐鬼才」刘家昌拜师学艺,费玉清以独特嗓音诠释刘派名曲「街灯下」取得刘家昌的高度肯定。

隔几天刘家昌请来了海山唱片的总经理来与费玉清签约,同年费玉清就出了第一张专辑「我心生爱苗」,其中一曲「深秋」为同名电影主题曲,「日落北京城」为插曲。

成为海山唱片旗下的签约歌手后,费贞绫又带著他上中视的许多电视节目打知名度,日后费玉清更与中视签约,当上了中视的基本歌星。

1977年更与哥哥张菲,姐姐费贞绫一同主持中视短期社教节目「俪人行」,三姊弟难得同台。虽然费贞绫在艺界的时间相较之下并不长,但在张菲及费玉清成名的路上,这个大姊功不可没。 二、各曲风陆续兴起的1970至1980年代末 (一)台美断交激发人民爱国心 1970对台湾歌手而言是个蓬勃发展的时代,但对于台湾的社会却是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有些人在此时此刻纷纷避走海外,然而社会的动乱促使台湾人民兴起一波爱国思潮,1971年10月25日 台湾退出联合国,1978年12月16日 台美断交等种种外交上的受挫并没有击溃多数台湾人民的志气,反而使大家更为坚强,爱国歌曲、爱国电影广受欢迎,其中又以刘家昌的作品最出众。

邓丽君、费玉清、原野三重唱、甄妮等歌手这时也都成了人人称道的「爱国歌手」,知名度也在此时大幅度增加。「连篇累牍的爱国歌曲,曾掀起全国军民同胞,同仇敌忾的热烈情绪,毁家纾难,慷慨赴义。」[4](音乐年进策委员会,1996)。

爱国电影一反先前言情电影,如雨后春笋般增加,「梅花」、「背国旗的人」、「黄埔军魂」等提倡爱国思想的刘派电影引领潮流,主题曲、插曲也如顺水推舟名噪一时。同名电影主题曲「梅花」人人琅琅上口,「黄埔军魂」主题曲「黄埔男儿最豪壮」气势雄浑慑人,「背国旗的人」插曲是「中华民国颂」,有别於其他歌者,费玉清的演唱风格柔中带刚,原野三重唱唱响的「大地飞鹰」、「壮士行千里」、「遍地桃李」等歌曲也极受欢迎。

在那只有老三台(台、中、华视)的年代,有些爱国歌曲甚至是三台联播,如费玉清的「国恩家庆」即是个很好的例子,但因「国恩家庆」的key太高,人人会唱的普及率不及「中华民国颂」,又因「中华民国颂」的音域偏中、低音,适合多数民众与学生来学习,所以这歌几乎是每所学校必教的歌曲,其普遍性仅次于国歌。

「由有甚者,『中华民国颂』更流行于中国大陆,只是把歌词改了一个字,把『中华民国』改成『中华民族』」[5](刘星,1984)。

1979年费玉清的第三张专辑「旧时情」即收录「国恩家庆」一曲,「晚安曲」也收录于此,另外刘家昌写给原野三重唱的歌曲也让费玉清重新翻唱,如电影「黄埔军魂」的主题曲「黄埔男儿最豪壮」和插曲「遍地桃李」就是费玉清主唱的版本。

「中华民国颂」则是1980年「中华民国」专辑里的主打歌,如此在这个特别的年代里,费玉清成了少数以爱国歌曲崭露锋芒的歌手,并以歌声与邓丽君、原野等爱国歌手引领台湾人民从挫折中坚强,正如「民国六十六年在台北」歌词中写道:「纵然身处国难里,争气让外人看得起」。

(二)二秦二林唱和琼瑶电影 1970至1980年代这近十年期间几乎是刘家昌和琼瑶词曲作家兼电影导演二人时代,当代电影大多由二秦二林(秦汉、秦祥林、林青霞和林凤娇)主演,主题曲多数为凤飞飞主唱,大致固定的模式使刘家昌和琼瑶的词、曲、电影,二秦二林的精湛演技搭配凤飞飞的歌声形成人人称道的「铁三角」,红极一时的主题曲有:凤飞飞的「我是一片云」、「夏日假期玫瑰花」、「碧城故事」、「枫叶情」、「温暖在秋天」、「一颗红豆」、「又见秋莲」、「追」、江蕾的「烟雨斜阳」、刘家昌的「对著月亮诉情意」、银霞的「秋诗篇篇」……等都是当时众所皆知的名歌曲。

费玉清在刘家昌的推荐与安排下也晋身为二秦二林电影主题曲的演唱者,并于1978年推出以该电影主题曲为名称的专辑「白云长在天」。 1980年代电影主题曲的词曲作者和电影导演握有很大的权利,他们可以指定歌手、演员,所以电影主题曲的演唱者、男女主角、配角往往是经千挑万选后的佼佼者,而这千、万分之一的机会却可在一夕之间咸鱼大翻身,由默默无名的驻唱歌手瞬间变成万人空巷的熠熠红星,因此当时的歌手、演员对於刘家昌和琼瑶电影的选角名额求之不得,对那些歌者而言得到二位大师的青眼相待几乎就等於拿到成名的门票。

纵然现在的我们几乎已看不到那个时代的电影,但当听到一些电影主题曲时,也许泛黄的记忆可以再度清晰,老成的观念也可以再度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