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利生孩子 张胜利:希望工程改变我 我要改变更多孩子

2018-03-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年是希望工程20周年 希望工程捐助第一人张胜利已经成为小学副校长--今年34岁的张胜利根本就没有想到,当年他写的一封信,竟然掀起了一场"运

今年是希望工程20周年 希望工程捐助第一人张胜利已经成为小学副校长——

今年34岁的张胜利根本就没有想到,当年他写的一封信,竟然掀起了一场“运动”,而这场“运动”改变了全国300多万贫困儿童的命运。随着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启动“寻访希望工程20年”公益活动,记者走进河北涞源县桃木疙瘩村,记录张胜利现在的生活,回忆当年的故事。

缘起

不甘失学冲动发出一封信

掀起了“希望工程”风暴

1988年9月,12岁的张胜利失学了。

“父亲病重,妈妈智残,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回忆当初,张胜利潸然泪下,“我想去念书,父亲不让去。”

跟张胜利一起因贫穷而失学的,还有同村的伙伴吕成山。他们每天上山砍柴,然后背到附近的东团堡乡上去卖,换回家里需要的油盐酱醋和玉米棒子。

“在失学的两个星期里,我天天想的还是上学,吕成山跟我一样。”张胜利说,“有一天,我们突然想起县里来的一个姓车的大官,他曾经对我们说只要好好学习,将来他供我们上中学、上大学,做对国家有用的人。”

在幼小的张胜利眼里,县城来的“大官”应该是说话算数的。带着冲动又怀着试试看的心态,两个小伙伴商量了半天,决定由语文比较好的张胜利起草“求助信”:“车伯伯您好,您家打的粮食够吃吗?我们很想上学,想念出书来像您一样,做个为国家争光的人。”

信只有一页纸,不到200字,但从起笔到誊写完,却花去了半天时间。

第二天,怀揣着这封只有一张纸的信,背着跟往常同样重的50多斤柴,张胜利竟然没有以往的沉重感,走得比平时更快。“少用了半个小时,急着想把信寄出去。”张胜利说,“当把柴一卖出去,就买了8分钱的邮票将信寄出去了。”

信寄出去了,张胜利的生活依旧失学在家,每天上山砍柴帮家里度日。

这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改嫁他人,弟弟妹妹投靠奶奶。而张胜利作为家中的长子,却因父亲欠债问题被叔叔赶出家门,不得不靠乞讨过着流浪的生活。

但张胜利仍然企盼,企盼“大官”说话算数。

1989年10月17日,张胜利说一辈子忘不了这一天。他收到了县里的通知,说是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资助了。

“当时受到资助的孩子总共13个,其中有12个是桃木疙瘩村的,我和吕成山都是。”张胜利有点激动,“我们特别高兴,特别高兴有书读了。记得当时,我和吕成山高兴得来回跑,不知道跑了多长时间。”

心情异常激动的两个小伙伴发誓秘密约定:将来念书成了,张胜利回乡搞教育,吕成山回乡搞经济。目前,张家口农专毕业的吕成山在当地一个偏远的乡当副乡长。

更让张胜利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封信点燃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正在调研的一个项目:希望工程。

当年10月31日,希望工程正式启动。随着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苏明娟、声嘶力竭喊出“我要上学”的大鼻涕胡善辉、圆圆的脑门皱着眉头的“小光头”张天义等感动人心的照片被媒体广泛传播,全国掀起了“捐资助学”风暴。

从1989年到2008年底,希望工程成立20年共获得捐款超过53亿元人民币,面向中国农村贫困地区资助了338万多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继续学业,资助了15444所乡村小学改造危旧校舍,建成希望小学。

希望工程也因此成为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启动最早、规模最大、参与最广、成效最显著的社会公益事业。目前,希望工程已经扩展到救助农村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学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学生等。

抉择

从上海师范学校毕业 遵守承诺返乡教学

重返校园的张胜利学习十分用功,在各级基金会的帮助下,他读完了小学、初中。1995年8月,中国青基会实施教师培训计划,张胜利被上海第一师范学校免试、免费录取。

1997年6月,张胜利从师范学校毕业。到底是留在繁华的上海,还是去富裕的浙江温州,抑或是返回贫穷的桃木疙瘩村,同学们在劝说,张胜利也在抉择。

大城市上海和经济发达的温州,加上同学答应的帮助,这些都诱惑着张胜利,毕竟人要往高处走。但是张胜利说他的决定一点不复杂,因为他为了人生的一个承诺,也为了回报社会。

“1996年,我去过一次美国,过海关的时候对我触动很大。”回忆起当初自己充满灵性的最终决定,张胜利说还源于这次特殊的出国经历,“我们和日本人都是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但是过海关的时候美国人显然对日本人松对我们紧,当时我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这也坚定了我毕业后一定要回到家乡搞教育的决心,因为山沟里的穷,主要还是教育上不去,我有责任、有义务帮村民和孩子开阔视野。”

7月,张胜利再次走进桃木疙瘩村小学教学点。当第一脚踏进破败的校门时,他有点激动。第一节课,他给学生讲了希望工程:从1989年如何成立到希望工程如何资助穷孩子上学等。

但是,当面对学校全部的、也是仅有的三名学生时,他着急了:“我决定把失学的孩子找回学校来。”

在后来的日子里,张胜利挨家挨户给失学在家的学生家长做思想工作,通过自身命运的改变告诉家长,上学跟不上学就是不一样,对家里有经济困难的,他承诺解决。

有一次,他从桃木疙瘩去流水沟,从上午8点出发一直走到下午1点多,翻山越岭迷路后才找到一个失学孩子家。孩子家长勉强答应了,张胜利则趴在桌子上累得睡着了。

“从1998年开始,我就不用再找失学的孩子了。”张胜利说,“因为,我一边找孩子一边宣传希望工程,家长都知道希望工程管孩子吃管孩子住,所以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了。”

也是从返回家乡的那一年起,张胜利开始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帮助家乡的穷孩子。目前,经过他的牵线搭桥,300多人次的贫困孩子得到了资助,还建了三所希望小学。

现状

正为学校操场硬化和

筹建多媒体教室奔波

目前,张胜利担任涞源县东团堡乡中心小学副校长。7月17日,冒着大雨,他带着我们参观了他的学校:葱郁的树木、盛开的鲜花、整洁的校舍、醒目的标语……

但是张胜利对此不满足:一年级(1)班的教室是危房、这个教室的课桌椅老旧了、图书室的书虽多但适合孩子看的少、广播体操室的音响不行……“孩子们应当接受更好的教育,缩小城乡差异。”张胜利说,“目前,最想解决的是操场硬化问题和筹建多媒体教室。”

所谓的学校操场很小,长度最多100米,上面裸露着小石子和黄土,胡乱地生长着一些杂草。“学校没有活动场所,现有的操场有安全隐患。”张胜利说,“农村的孩子跟城市的孩子一样,到学校不光是学习,也要进行体育锻炼。”

被列入急需解决的筹建多媒体教室,张胜利说这是唯一缩短城乡孩子差异的最佳途径。农村与城市距离的缩短,从远程教育上最便捷,要想很快地开拓农村孩子的视野,网络教学很重要。

对这两大项张胜利做了预算:操场8万多、多媒体教室3万多。

目前,张胜利为这两件大事奔波着。

心声

希望工程改变了我的命运

我要改变更多孩子命运

提起目前的生活,张胜利说很知足:三个孩子都很健康,现在的爱人也不错,三年前还买了一个离县城较近的房子,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也许有人会追问,当初我为什么不留在上海或者去温州。”张胜利说,“确实是,如果当初做了另外一种选择,生活肯定比现在更富裕,但有一种感觉没有受过希望工程资助的人永远不懂,那就是贫困的孩子也应得到教育。”

张胜利说:“作为两届奥运会火炬手,我想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努力,把希望的火炬永远地传递下去,让更多的孩子懂得感恩、知恩图报。”

现在,有一句话常常挂在张胜利嘴边:“我现在的工作是教育,但我永远的事业是希望工程。”摄影/本报记者 钱冰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