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随揣录 薪火相传—《顾随讲坛实录》

2018-02-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顾随先生的这套书是先生辅仁大学的讲稿,所以名为<讲坛实录>,系先生的学生所记录,并由先生的哲嗣顾之京女士据原稿整理而成.三册的书名分别为<中

顾随先生的这套书是先生辅仁大学的讲稿,所以名为《讲坛实录》,系先生的学生所记录,并由先生的哲嗣顾之京女士据原稿整理而成。三册的书名分别为《中国古典诗词感发》、《中国古典文心》、《中国经典原境界》。 前两册由叶嘉莹记录,后一册刘在昭记录,叶嘉莹是著名的古典诗词专家,是现如今出版界炙手可热的人物;刘在昭则显得陌生,只在《中国经典原境界》整理后记里才有零星的介绍。

刘是叶嘉莹辅大41届的同学,同为高才生,毕业后在中学教书,有时间就回校听老师的课,经常独自或与叶嘉莹一道去拜访顾先生。

刘写得一手漂亮的小字,有机会帮顾随先生抄录书稿,所写的诗还受顾先生的指点、修改。顾先生知道刘不甘心从事教育工作,还用禅学的观念进行开解,不知道是顾先生的劝解起了作用,还是其它原因,从后记里简短的文字中了解,刘是在中学老师的岗位上退休的。

后记里还提到叶嘉莹先生曾在一篇回忆文章里说起过刘在昭,说“‘六十年前与在昭学姐一同听老师讲课’,‘在昭学姐才华过人’,‘中英文俱佳,而且工于小楷’。

”从这几句话看,叶是从心里佩服刘的,以刘的天资,稍作努力本不至于此,但现在一人是名满天下,一人却默默无闻终老中学教师岗位。同等禀赋才学,同样受教于一代名师,但命运迥异,造化真是琢磨不透。

我想,如果刘在昭没有听取顾师的开导,而是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会不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呢! 我早已过了以财富、地位和名气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年龄了,以为成功取决于态度,也取决于人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安心静守一份属于自己的生活而自足自乐,未尝不是成功的真谛。

可有时还是止不住好奇,想去探究所谓命运的另一面。 这套《讲坛实录》出版之前,顾先生之女顾之京就根据叶嘉莹先生的听课笔记,先后整理出了“驼庵诗话”、“驼庵说诗”两种。

“驼庵诗话”于1984年收入《顾随文集》,“驼庵说诗”1995年收入《顾随诗文论丛》之中。三联书店出版过《驼庵诗话(修订版)》的单行本,收入“中学生图书馆文库”。

2005年朗朗书屋策划将“顾随诗话”、“顾随说诗”合为一集,以《顾随诗词讲记》为名出版。我手上的这本《顾随诗词讲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则是记念顾随先生逝世50周年的重印版。

在重印后记里,提起过《讲坛实录》的情况,“数年前着手的、内容最为详尽的《驼庵讲坛实录》,四五年的时光过去,至今仍尚未竣事。”话语里不无焦虑之意。现在这套《讲坛实录》终于面世,而且因另一学生刘在昭的记录笔记,变得愈加充实完备了,经过多年的努力两代人的心愿都得以实现了。

何以是两代人呢?过去因为条件所限,上课时少有录音、录像设备,顾先生讲课时的神采,有感而发的妙语,都随风而逝了。

重版后记里顾女提过顾先生的遗憾,“父亲生前在一次讲课后,曾发出‘惜不能有学生以笔记记之’的喟叹”。随着《讲坛实录》的印行,“父亲若九泉有知,……可慰他老人家生前的怅憾。” 作为后辈及下一代,叶嘉莹先生深知这笔精神财富的价值与肩负的责任。

她在《顾随全集》的序言里是这么写的:“一般的学术著作大多是知识性、理论性、纯客观的记述,而先生的作品则大多是源于知识却超越知识以上的一种心灵和修养的升华。……我之所以在半生流离辗转的生活中,一直把我当年听先生讲课时的笔记始终随身携带,唯恐或失的缘故,就因为我深知先生所传述的精华妙义,是我在其他书本中所绝然无法获得的一种无价之宝。

古人有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先生所予人的是心灵的启迪与价格的提升。

” 为了这笔精神财富得以延续,从1982年编订“诗话”始,直至2016年4月《中国经典原境界:讲坛实录》的出版,历经三十余年,这些笔记手稿得以完整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期间,叶嘉莹先生、刘在昭及家人,顾之京及其女棣,文化界的同仁们所付出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没有她们共同努力,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

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得宜于一代代学人孜孜以求的精神与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这也许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