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大卫与张国华矛盾 “军政两全”张国华

2017-09-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世纪80年代,为撰写<张国华传>,我采访了不少老同志.张国华的夫人樊近真.秘书党雨川写了一篇纪念文章,题为<军政两全的将军--记张国华同

20世纪80年代,为撰写《张国华传》,我采访了不少老同志。张国华的夫人樊近真、秘书党雨川写了一篇纪念文章,题为《军政两全的将军——记张国华同志》。这是我最初将“军政两全”与张国华联系起来。《张国华传》在《中共党史人物传》发表后,我又接受《解放军高级将…

距今73年前,曾有一位来自国统区的画家在革命圣地延安为毛泽东画像,当场获得了毛泽东本人的签名认可。这幅画像的作者就是我国近代美术史上的杰出画家沈逸千。故事发生在1940年2月15日那天。当天晚上,在延安窑洞里,毛泽东亲切地接见了一批来自重庆的文艺界名…

冷漠怯懦猜疑逆反攀比每天往心里装垃圾还是装阳光,取决于心态。下面5种心态是现代人常有的,会使我们的内心充满烦恼却少有快乐。冷漠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中,在越来越多的骗局面前,人们纷纷隐藏自己的心。在“小悦悦事件”中,那么多人袖手…

20世纪80年代,为撰写《张国华传》,我采访了不少老同志。张国华的夫人樊近真、秘书党雨川写了一篇纪念文章,题为《军政两全的将军——记张国华同志》。这是我最初将“军政两全”与张国华联系起来。《张国华传》在《中共党史人物传》发表后,我又接受《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的立传任务。

在充实完善传稿的过程中,我对张国华将军“军政两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从张政委到张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平叛和自卫作战,张国华作为主要的指挥者名扬天下。

高级指挥员的才华,是战争实践的结晶。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无数次出生入死征战沙场,无数次运筹帷幄洞观风云,使张国华成为具有政治家气质的解放军高级将领。

张国华的履历表有一个特别的现象。从1929年不满15岁的张国华投身红军,到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其间的36年里,张国华在军队的主要任职,尤其是正职,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即以解放战争为界线,之前他以政治职务为主,之后他以军事职务为主。

加入红军队伍早期,张国华担任过青年干事、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等职务。除在一军团第二师五团三营九连任指导员时,因连长牺牲,做了短时期的连长,其他时间主要做部队的政治工作。

1933年在红军大学学习后,张国华担任的主要职务如下。 1934年至1946年:工农红军汀州教导团政委,一军团政治部巡视团主任、政治部教导队政委,河东游击支队政治部主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直属政治处主任、宣传队队长兼战士剧社社长,三四三旅第七支队政委兼运西军分区政委,黄河支队政委,教导第四旅政委兼湖西军区政委,冀鲁豫第四军分区政委、第九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七纵队副政委。

1946年至1965年:豫皖苏军区司令员(1948年6月军区升格,华野副司令员粟裕兼任司令员,张国华为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五兵团第十八军军长,西藏军区(1955年至1968年为大军区)司令员。

张国华在回顾豫皖苏边区的经历时说,这时我由政治工作转为军事工作。由于单独在敌后坚持斗争,又是初做军事工作,因而在工作中感到吃力;另一方面对自己独立工作,尤其是在军事指挥上、战术上的锻炼,是比较大的一次。

张政委成为张司令员,既体现了党赋予张国华更重的使命和承担更重的责任,也体现了党识才任人和张国华军事政治兼备的领导能力。从组织游击战到进行运动战,从坚持敌后战场到进军大西南,从带领地方武装到运筹千军万马,张国华的戎马生涯和赫赫战绩,都在展示着优秀的军事才能和政治素质。

在我访问过的老干部的回忆中,“军政两全”的含义处处可见—— 1955年,张国华被授予中将军衔 一一五师黄河支队司令部参谋徐捷说: 张国华决策果断,是经过长期考验过得硬的政治工作者。

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员,有组织战役战斗的能力,有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 教导四旅司令部秘书李鉴、李圭兄弟回忆湖西岁月的张国华时说: 在极为复杂的环境中,他独当一面,坚持对敌、伪、顽的斗争,妥善处理根据地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取得了显著成绩,显示了他是一位军政双全、德才兼备的优秀领导者。

冀鲁豫军区敌工部副部长王乐亭说: 八路军南下支队的同志们对张国华的评价是文武双才。

豫皖苏第四军分区副政委李一非、二分区参谋长李苏波在座谈时说: 张国华强调纪律和统一战线,要求部队打出军威,安定形势,打开局面,群众拥护。他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文武双全。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作战胜利后,毛泽东在听取张国华汇报时高兴地说:“打了一个军事仗,打了一个政治仗。”毛泽东的话不仅是对自卫战争胜利的评价,也是对面前这位优秀指挥员军政两全的最高赞誉。 善打硬仗的军队政治工作者 1929年3月,张国华参加中共永新县西北特委游击队,到1972年2月在成都突然离世,43载戎装在身。

在他的档案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内战时一至四次反‘围剿’,除大雄关战斗和进攻万安县战斗未参加外,其余均参加”;“八年抗战在敌后坚持游击战争”。

虽然他在红军和八路军中担任的主要是政治职务,但丝毫没有影响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 1939年初,一一五师挺进山东。第七支队政委张国华兼任鲁西抗日工作团主任,带领两个连以及干部队、宣传队,到运河以西开辟工作。

6月,工作团在巨野一带举办了鲁西军政干部抗日训练班,为创建根据地培训青年干部。这一地区日伪顽势力犬牙交错,形势复杂,工作团时常遭遇敌人。

一天清晨,日伪军步骑兵近千人,汽车30余辆,由仅距十余华里的李集向工作团驻地大张庄突袭。许多学员没有经历过战斗,一时不知所措。张国华迅速判断形势,稳定学员情绪,组织工作团机关和干训班转移,然后亲自带一个连迎击敌人。

大张庄西南的刘屯附近,沟壕纵横,树木杂植,成为张国华隐蔽部队阻击敌人的阵地。日军车辆走到这里不得不下车步行,骑兵也无法展开。当敌人走近200米时,张国华方下令射击,片刻间倒地一片。

这一仗八路军获得全胜,部队和工作团、干训班无一牺牲。短短几个月间,第七支队的基干部队发展到2000多人,打开了鲁西抗日新局面。抗日战争胜利后,冀鲁豫边区流传的《抗战颂歌》中唱道: 三九年,仲春天,由陈光,罗荣桓,率师直,杨勇团,来鲁西,大平原……杨张匡,留运西,运西区,大发展。

唱词中的杨、张、匡,就是张国华和三四三旅六八六团团长杨勇、第七支队支队长匡斌。 1940年夏天的一个中午,砀山县近千日伪军偷袭驻高楼村的黄河支队。

支队长彭雄率骑兵迎战吸引敌人,张国华组织机关向黄河故道以南转移。但敌人兵力太多,须臾之间已沿故道北岸蜂拥而来,机关枪、迫击炮弹雨点般落下,坦克也滚滚驶来。张国华指挥特务营,利用地形与敌人周旋,阻击迟滞。

战斗持续到黄昏,大风刮起,沙飞满天,机关和部队顺利撤到故道南岸,向西转移。还有一次讨伐石友三的战斗,张国华指挥黄河支队第十团在单县东南与石部交火。敌强我寡,十团阵地一度后撤。

紧要关头,张国华提着驳壳枪冲在前边,带领战士们抢回阵地,并且乘胜消灭了大批敌人。在张国华的战争生涯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他还几次到顽固派驻地赴“鸿门宴”,甚至在衣袋里藏着手枪,独闯国民党鲁西行署,令设宴的行署主任李树椿惊愕不已。

“肃托”事件后,湖西根据地损失惨重。刘少奇经过湖西时,说它小得“一枪能打透”。张国华在这里指挥了许多战斗,打击敌伪,震慑了顽固派和反动的杆子会。1942年,中央安排张国华赴延安学习。

途中他又接到调令,到反“扫荡”最艰苦的冀鲁豫沙区。原冀鲁豫军政委员会书记崔田民回忆,这时沙区大部分被敌人占了。张国华把主力分为小部队,组织游击队、武工队同敌、伪、顽、匪、会开展斗争,一年打40多仗,打开了局面。

宣传干事屠荣举说,大的战役张国华必在前线。屠荣举写好战报,张国华现场看后就签发上报军区。张国华的这个战略战术思想和战场作风,在后来开辟豫皖苏斗争中,以及进军大西南和边境自卫作战中,都有体现。

诸多老同志回忆张国华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活动,竟然有着很多相似之语。 一二九师骑兵团进入沙区后,归属冀鲁豫第四军分区领导。1943年根据地受灾严重,为减少消耗,军区考虑改骑兵为步兵。

四分区政委张国华力陈,冀鲁豫边区没有山地屏障,骑兵在平原作战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骑兵团得以保留。为减轻边区负担,骑兵团主动出击,深入到敌占区活动。骑兵团以马匹的颜色分为白马连、红马连、黑马连、花马连,驰骋在冀鲁豫大平原,立下赫赫战功。

白马连指导员杜连达赋诗说: 纵马再加鞭,猛追奔腾急,战刀闪闪亮,杀声震天起…… 轻骑战术妙,兵贵在神速,艺高胆更壮,保卫咱边区。 张国华重视情报和敌军工作,在四分区建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并兼任主要领导。

出色的情报工作和对敌军的瓦解,是分区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做情报和敌军工作的同志说,张政委在战略上看得远。1944年5月,张国华任冀鲁豫第九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

这是他在分区一级担任的最后一个职务。这个职务很有意思,似乎预示着他的政治角色开始由政委转向司令员。 善做政治工作的军事指挥员 张国华做政治工作是从井冈山时期开始的。为了改造 “绿林”出身的红军,张国华被调到王佐的队伍做骨干。

1962年,已在西藏军区司令员任上的张国华,回忆当年袁文才、王佐被错杀事件,对袁王二人以及王佐部队特点的分析,现在看来仍是准确和客观的。 张国华担任军事主要首长后,政治工作的优势继续得到发挥。

1946年10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任命张国华为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只要了解豫皖苏此时的形势,就知道这是中央对张国华极大的信任和考验。抗战胜利后,豫皖苏解放区的部分群众甚至个别干部,对国共谈判抱有不切实际的乐观。

1946年6月蒋介石挑起全面内战,濒临津浦、陇海铁路干线的豫皖苏地区首当其冲。用亲历那段艰辛的老同志的话说,“蒋军以排山倒海之势,蜂拥而来”。而这里的地方组织,分别隶属于晋冀鲁豫和华东两个中央局,组织斗争十分不利。

解放区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坚持,根据地日渐缩小,部队不断减员。 12月初,张国华率领新组建的军区直属部队,在豫东黄泛区与地方武装会合。在军区的成立大会上,深谙政治工作的张国华提出三个要求。

一、团结一致,联系群众,遵守纪律;二、坚持和发展解放区;三、打几个胜仗,牵制敌人更多的正规军。张国华的这段讲话,我走访的军区老人几乎所有都谈到了。虽然不是文献记录,口述的内容却非常一致,可见影响至深。

在指挥部队主动出击消灭敌人的同时,张国华在干部战士中开展对战争态度的教育,使同志们树立胜利信心,消除避战情绪。在张国华指挥下,部队以运动战为主,主动出击打击敌人,迅速改变了豫皖苏的局面。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豫皖苏就由始建的3个分区发展到8个分区,解放区辖3市68县,人口达1626.9万。 豫皖苏军区政委由区党委书记吴芝圃兼任,地方事务繁重,张国华也担负起政治工作的担子。

每当部队打开一座城镇,张国华必先向各级干部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宣传党的政策,安抚市民,稳定社会秩序,二是严格执行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1947年秋,军区主力攻克豫东重镇淮阳,大米、白面和罐头堆积如山,战士们谁都不动。

解放军发放救济物资,群众不敢要。张国华组织干部分头动员,消除大家顾虑,迅速把粮食发到穷苦人手中。对俘虏中的老弱病残,张国华也要求发给他们一份米面,释放回家。此后一段时间,淮阳一带虽仍处于拉锯状态,但共产党已经在政治上站稳了脚。

为了开辟和巩固地方,军区派出干部到地方任职。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后,豫皖苏新解放区出现了“急性土改”现象。对于瞬时掀起的“大轰大嗡”运动,一些干部提出了不同意见。

这时中央的新区政策尚未形成,有人还因此受到批评。张国华支持了后来证明是正确的意见。他对开辟四分区工作的李一非说,不能因为有的农民富一些就算地主。不久中原局第一书记邓小平下来做调查,和李一非谈了大半夜。

邓小平慎重思考后表示这里是新区,应当继续执行原来的方针,也就是土地会议之前的政策。对于一时难以在地方继续工作的同志,张国华以人尽其才的原则安排岗位。沈丘县委书记赵卓如回到军区,重做老本行,任军区敌工部副部长。

赵卓如说,张国华后来告诉他,批他“右”之后不久,中央就纠“左”了。 豫皖苏解放区恢复初期形势极不稳定,军区驻地不断移动,区党委也随着军区走,张国华、吴芝圃常住在一起。于明曾任吴芝圃的秘书,耳濡目染首长的政治品行,一些细微小事记忆犹新。

张国华十分关心干部战士的生活,帮助解决个人问题。军区警卫团的一名干部和文工队一个女战士谈恋爱。有人觉得他们两人的长相不般配,还传出一些议论。

张国华了解情况后,批评了这种现象,要求大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不应该说三道四。他和这个干部谈话鼓励他,还要于明也帮助做一些同志的思想工作。两个人结婚后,产生良好影响。两位同志感谢于明,于明说这应该感谢张司令员。

于明还概括了豫皖苏时期张国华的几个特点,除了对党和人民忠诚不渝,有三个方面,一是善打胜仗,被称为“好战分子”,二是善做思想政治工作,三是严格要求自己。在我系统梳理文献、口述等各方史料后意识到,于明所说的这三条,应当是对张国华一生的概括。

1967年5月,张国华被任命为成都军区第一政委。行前毛泽东特别嘱咐他,到武侯祠好好学学晚清赵藩的“攻心联”。毛泽东的话自有他的寓意。而我在撰写张国华传记时,比照这副对联,另有一种感觉。且以它作为此文的结尾: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20世纪80年代,为撰写《张国华传》,我采访了不少老同志。张国华的夫人樊近真、秘书党雨川写了一篇纪念文章,题为《军政两全的将军——记张国华同志》。这是我最初将“军政两全”与张国华联系起来。《张国华传》在《中共党史人物传》发表后,我又接受《解放军高级将…

20世纪80年代,为撰写《张国华传》,我采访了不少老同志。张国华的夫人樊近真、秘书党雨川写了一篇纪念文章,题为《军政两全的将军——记张国华同志》。这是我最初将“军政两全”与张国华联系起来。《张国华传》在《中共党史人物传》发表后,我又接受《解放军高级将…

20世纪80年代,为撰写《张国华传》,我采访了不少老同志。张国华的夫人樊近真、秘书党雨川写了一篇纪念文章,题为《军政两全的将军——记张国华同志》。这是我最初将“军政两全”与张国华联系起来。《张国华传》在《中共党史人物传》发表后,我又接受《解放军高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