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哈尼歌曲 张波 哈尼歌手 麻烦提供详实的资料 谢谢!

2017-12-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概述 张波是哈尼族优秀音乐文化的杰出的继承者,是哈尼音乐著名的歌唱家,被哈尼人民尊称为哈尼歌曲的"领军人物".他的音乐走出了大山,在哈尼民族

概述 张波是哈尼族优秀音乐文化的杰出的继承者,是哈尼音乐著名的歌唱家,被哈尼人民尊称为哈尼歌曲的“领军人物”。他的音乐走出了大山,在哈尼民族的各个支系中不断传唱。他在哈尼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了全新的艺术探索,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哈尼音乐,并用母语来演唱。

基本名片 中文姓名:张波 昵称:阿波 民族:哈尼族(阿卡人) 国籍:中国云南 出生地: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龙镇叭尖大寨 出生日:1974年8月1日 逝世日:2007年11月03日 享年:33岁 学历:高中文化 职业:歌唱家,词曲写手 专辑:2002年发行首张个人专辑《爱尼风》,2004年8月发行《阿卡人》 主要作品:《花恋》、《阿卡人》、《心的约会》等 张波的音乐特点 张波的歌之所以引起轰动,除了他自身高亢的音质、将传统哈尼民歌与现代歌曲的巧妙结合外,更重要的是得益于运用母语演唱而产生的母语文化的共鸣。

张波用哈尼民族独特高亢的母语之声,实现了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于异地,留于异时”,唱醒了一个民族,并引起全民族的共鸣,这就是他的成功之道,也是他的价值所在!

获奖情况 1997年6月,参加西双版纳州旅游杯歌手大赛夺得一等奖; 1997年11月,参加滇西南地区卡拉OK大赛获二等奖; 2000年,西双版纳州文体局推荐他参加广西国际民歌节,演唱由他创作的歌曲《欢聚的日子》,荣获最佳歌手奖,这首歌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反响强烈,观众来信要求他出演唱专辑; 2002年,由他创作并演唱的《心的约会》获第九届中国“骏马奖”音乐电视类一等奖; 2004年,他创作并演唱的哈尼歌曲《相约永久》获第十届中国“骏马奖”音乐电视类三等奖; 2005年,他创作并演唱的《山寨小夜曲》获云南省广播电视政府奖文艺类一等奖。

张波短暂却曲折的一生 张波是西双版纳哈尼族的著名歌手,被称为哈尼族歌手中的“领军人物”,“西双版纳民族音乐的奇迹”,由他创作并演唱的歌曲,获得了全国性的少数民族艺术“骏马奖”等一系列奖项,他的歌,被专家学者作为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对象。

而在西双版纳民间,在西双版纳哈尼族中,张波几乎具有无以伦比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已成功的自筹资金出版了《爱尼风》、《阿卡人》两盘个人专辑,由他创作并演唱的《心的约会》荣获2000年全国“骏马奖”一等奖。

他的歌在每一个哈尼族寨子里流传,甚至有70多岁的哈尼老人对他说:“我们哈尼族可以不吃饭,不喝水,但不能不听你的歌啊”。

张波,出生于1974年8月1日,景洪市勐龙镇叭尖大寨人,于2007年11月3日凌晨4时因心脏病抢救无效死亡,享年仅仅33岁。张波自小酷爱自己民族的音乐,在他生命里短短的几十年共创作了50多首哈尼现代通俗歌曲,20余首歌曲已收录在2002年制作发行的张波首张专辑“爱尼风”和2004年8月制作“阿卡人”VCD歌带上。

他所创作的歌曲既继承爱尼民间语言传统,又不失现代流行通俗歌曲的唯美和隽永。

不仅深受哈尼族男女老少的欢迎和喜爱,而且也被其他兄弟民族所接受,不仅在我国哈尼人聚居的范围内广为传唱,甚至在缅甸、老挝、泰国哈尼族支系中也倍受青睐。他的歌曲成为让人们了解哈尼文化及哈尼人的一个成功的载体。

他的影响力之大,不免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成就感,然而,事情其实是很糟糕的。 据说,张波生下来几天后得了一种怪病,高烧不退,双拳紧握,不吃不喝。父母抱着他到乡卫生所看病,但住院治疗了一个月也不见好转。

由于长时间不松开拳头,掌心腐烂化脓流水。医生告诉他的父母,这孩子没救了,回家准备后事吧。父母沮丧地把他抱回家里。邻村的一位哈尼草医知道后,把自制的药水喂进张波的嘴里,小张波才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

可能张波太小了,阿披明炎(一个哈尼远祖的名字)拒收他,有意把他留在世上,让他在世间做点事情再去。张波命运多舛,一生多病,长期患类风湿病,曾几次卧床不起,但始终热情不减,在病床上仍然笔耕不辍。有人说,他过的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过早地燃尽青春,耗散生命;有人说,他的命是“捡”来的,够“本”了。

可人的生命哪能用“本”来计算啊!成年后的张波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哈尼族,为了使哈尼歌曲成为传承本民族母语文化的精品,张波便卖了家中所有的橡胶树、向银行贷款、向亲朋好友借款,共投资40万余元才勉强出版发行了两盘个人专辑,直到2007年他不幸逝世连投入的成本也没有回收。

艰难的张波负债累累,太大的压力和生活的艰辛曾使他瘫痪在床半年之久。

可就是在瘫痪的日子里,张波依然用坚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全身缚着草药咬牙坚持创作,写出了《我爱你勐巴拉娜西》、《故乡情》等歌颂家乡、赞美西双版纳的经典歌曲。 他的影响甚至远播泰国,据“泰国阿卡农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阿禾先生介绍,张波先生在泰北地区组织演唱会,五场演唱会,观众少则三、四千,多则六、七千。

在居住分散的泰北“阿卡村”,能集中如此之众,实则不易。(“阿卡”是西双版纳哈尼族的自称)。

张波的的音乐,即叫好又叫座,但他的现实生活并不如意。在眼下这个时代,做音乐,或者说,做艺术创作,也许注定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张波先后出过三张自己的音乐专辑。这些专辑在西双版纳、在泰国销路极好,也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但正因为出版发行这些音乐,张波家从一个殷实之家堕入到贫困之地。因为,那些卖出去的专辑,几乎全是盗版。而录制自己的专辑,张波全是自费。为了录制拍摄自己的歌曲,张波卖掉了家里的橡胶地、卖掉了房子。

有人评价这几年的张波:“就是饥一顿饱一顿地过来的”。也许是西双版纳这个舞台太小了,张波在这里没有得到和他的才华和影响相称的地位。他这一生只能注定是“民间歌手”,自生自灭,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张波死后,无数哈尼族群众悲痛不已,得到消息的人们趴在他的身体前痛哭,许多视他为偶像的人痛不欲生,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在他死后,人们才开始检讨原先是不是欠他太多? 据说,许多寨子用最高的礼仪邀请他的女友到寨子里去,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地轮着来接她,的用这种方式来寄托对张波的哀思。

生前好友悲痛之余也都在自责没有做得更多,回忆起张波的时候,都觉得他不应该活得那么苦。 张波之后,有人在反思,为什么会这样? 张波创作的歌曲,现在已经是哈尼族音乐的经典。

在张波的影响下,也还有另一些小有名气的哈尼族歌手,比如现在在全国发了两张唱片的“米线”,比如“飘张”,还有“阿卡组合”。 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这个原西双版纳州歌舞团的演员,在这里成长,在这里走向全国,现在是国宝级的舞蹈家。

父母一直在西双版纳工作。但是她对外从不说自己是从西双版纳出去的。据说是当年西双版纳这边的许多做法深深的伤了她的心。 在在渐渐声名鹊起的哈尼族歌手“米线”,原来是原始森林公园的普通演员,也是到了外地之后才得到包装、发展。

这些事例下面,好像都有一个注脚:有些什么是靠不住的。 在文艺团体,有一定渠道的人才尚且如此,像张波这样的“民间歌手”,要想得到有关部门的扶持,就更是水中月镜中花。

不说扶持,在很多时候,他们甚至正常的指望都经常落空。 张波的音乐专辑出来后,面对盗版,曾经找有关部门投诉,希望能得到帮助,但是,最后的结局是盗版把他彻底淹没也没有人拉他一把。

人们听到一句对张波的叹息是:“他好可怜,他那么相信政府……”。 可是,现实的悲哀就在于,尽管靠不住,但不得不承认,很多事情,还就只有那些人能做。 张波已去,他离开的损失也许永远无法弥补。

但是张波不仅仅留下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他的遭遇也许具有更大的启示意义。如果张波的离去只是在一些真正关心西双版纳的人心中留下无尽的遗憾,并不能对现实有所改变和警醒,那将是比他的死更遗憾的事情。证明他最后能为这个社会做的贡献,也没有起任何作用。 而现实很有可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