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广泉和大山 丁广泉:舞台比天大

2017-07-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古稀之年,查出肺癌,一边是医生催着赶紧做手术,一边是加拿大孔子学院的讲学表演之行,一边是到西北的兰州作不收分文的惠民演出,想来大多数人都会选

古稀之年,查出肺癌,一边是医生催着赶紧做手术,一边是加拿大孔子学院的讲学表演之行,一边是到西北的兰州作不收分文的惠民演出,想来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生命至上”吧。

意外的是,70岁的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丁广泉却选择了最后一项。

“对大西北很有感情”

1944年在北京西单新皮裤胡同出生的丁广泉,在他六七岁时与胡同大院里的人一起听“话匣子”。那是他第一次听相声,细心的他发现很少有笑容的母亲,在听侯宝林的相声《婚姻与迷信》时难得地笑了。自此,相声在他幼小的心灵生了根,拜侯宝林为师则成为他最大的梦想。

此后,丁广泉总是在业余时间说相声。1964年,丁广泉如愿考取中央广播说唱团,但服从组织分配进了国防科工委文工团,到了西北某基地,成了基地文工团的一名文艺兵。这一去,丁广泉拜侯宝林为师晚了近10年,却与大西北结下不解之缘。

“是大西北这片土地培育了我,西北浑厚淳朴的风土人情总是让我念念不忘,我对大西北是有真感情的!”10月12日晚,演出前的间隙,记者采访丁广泉时,他脱口而出。

丁广泉挂念西北,也常来西北演出。他说:“开发大西北,不只是在经济方面,更应在精神层面。”仅兰州一地,他就来过四五次,最近一次是2004年全国文联组织的义演。

两个月前,接到省曲艺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金江的邀请,丁广泉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并承诺新创作一段关于兰州的相声来兰演出。在他看来,当前,在文化体制改革大背景下,全国曲艺团体发展都很困难,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甘肃省曲艺团想做“大曲艺”的不懈坚持和奋力开拓令人钦佩,应该支持,“尤其需要老演员的支持,能出多大力就出多大力。”

“惠民演出感动了我”

“我仍在检查当中,不发生特殊情况我会坚持去完成任务的,您放心吧!”这是10月6日,丁广泉回复李金江的短信内容。

当时,丁广泉在医院检查结果已确定为癌,过敏、发烧、出疹子等各种症状出现,医生通知10月12日立即手术,丁广泉毫不犹豫放弃了历时半年才得以确定的加拿大孔子学院的表演和讲学之行。然而,这一天,作为唯一特邀艺术家,他还要参加甘肃省曲艺团《大型曲艺综艺晚会》的首场演出,这让他犯起了“难肠”。

最后,丁广泉还是选择了“艺术至上”。

“救场如救火。”丁广泉告诉医生,说自己有非常非常重要的活动必须去参加,参加完活动就赶回北京做手术。

来自亚美尼亚的洋学生玛丽娜跟随丁广泉学相声已15年了,在她眼里,丁广泉是一个总替人着想、时时处处爱帮忙的“很善良的老头子”。就这样,这位善良的老头带着“手术通知书”准时来赴一场与兰州观众的“金秋之约”。

“因为是惠民演出,让我特别感动。”丁广泉告诉记者,这种情况,如果是商业演出,肯定毫不犹豫就推了,但甘肃举办“兰州银行之声”文化惠民演出年,以10元、20元的低票价让老百姓看得起戏,实在难得,作为一个老演员,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观众失望,“观众失望比我少活几年还会让我遗憾,所以,只要我没死,我就要来。”

“兰州是个好地方”

说起来,丁广泉想拜侯宝林为师的梦,是在几经波折后,于1973年成真的。

那一年,丁广泉在老作家苗培石的引荐下,见到了侯宝林先生。当时,相声界拜师极为严格,必须有“引、保、代”三师(引荐人、保人和代师传艺人)。就这样,以苗培石为引师,文学家吴晓玲、武生泰斗王金璐为保师,丁广泉正式成为侯宝林的第七位入室弟子。

时至今日,侯宝林已“驾鹤西去”,丁广泉不仅成为一名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还实现了侯宝林想把相声传到国外的夙愿。

“所谓文化差异并非无法跨越。”丁广泉发现,外国人特别喜欢中国相声,中国观众也特别喜欢外国人讲相声。1989年,丁广泉收了第一个洋学生大山之后,一发不可收拾,25年来已陆续收了80多个国家的300多个洋徒弟,被人称为“京城洋教头”。

在别人眼里,丁广泉很另类,非议他只收洋学生,不教中国人;也很不务正业,他先是在家开设快乐课堂还管饭,后在高校开设快乐课堂,22年来一直免费讲授趣味汉语相声,但丁广泉一点也不在乎:“文艺传承发展需要更多人敢为人梯,牺牲自己,中国相声走向全世界既能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增加中国人的自豪感,又能增进中外人民友谊,何乐而不为?”

这次兰州之行,丁广泉专门创作了相声《兰州是个好地方》,与他的洋学生玛丽娜和华家德同台表演。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兰州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韩国朝鲜越南印度老挝新加坡,意大利加拿大墨西哥乌拉圭……我要把兰州的所见所闻传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