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女人 风流作家张贤亮自曝情人不止20个 40岁仍是童男 张贤亮的第一女人是谁?(图)

2018-03-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问:1957年写<大风歌>,给你惹来多少麻烦啊,还敢写?答:找出路嘛.他说,人家看你还能写几笔,说不定可以到农场中学当教员.我说好,就开始写

问:1957年写《大风歌》,给你惹来多少麻烦啊,还敢写?

答:找出路嘛。他说,人家看你还能写几笔,说不定可以到农场中学当教员。我说好,就开始写诗,写张志新,可是我写的诗已经没有诗情了,写诗得有赤子之心。我就随便写了一篇小说,投到宁夏的杂志,头版就登出来了。我说这也叫小说啊,这也叫小说的话,我还能写,我就继续写。

这样连续发表了三篇小说以后,引起了宁夏党委的注意。有个二把手,是管意识形态的,他说写得好,然后就调查我,知道我有反革命分子和右派这两个帽子在一起。他后来说,不对,这个人还是拥护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去调查调查。

这一下是五个部门——我原来所在的单位甘肃省文化党校、我现在所在的单位就是亚湖农场、银川市公安局、银川市检察院、银川市法院——五个单位组成了调查组。一翻我的案子,发现所谓反革命以及右派,都是因为我写的红歌。1979年,我平反了,在我投稿的那家杂志社落实工作。

198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给我打电话,要改编我的一篇小说,叫《吉普赛人》。跑到北京,乡巴佬就进城了。我上一次回北京是1968年,我在《习惯死亡》里写到了我回来见妈妈的结局。这一次来北京,是参加电影研究的学习。

那时候,李陀和谢铁骊都给我们讲过课,一天看四场内部电影,包括卓别林的,的确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当时我有一种使命感,非要把我经历的这一段记录下来不可。特别是我们民族不可遗忘的那一段历史,我们民族不能再走这一条路了。

问:那时候没想留在北京?

答:我不想留在北京。1984年,王蒙当了作协的头,他跑来银川,让我去主编《人民文学》,我说我不去。他一看我的状态,也知道我不愿意去。

我从北京回来,很快就当(宁夏文联)主席了。很快的,一步升天,1983年当全国政协委员了。后来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很多人不服,下面好多嫉妒我的人说,张贤亮这个出土文物、右派,现在还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我就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你说一个共产党员当政协委员顶多两届,特殊需要是三届,但不能超过三届,我都当了四届政协委员了。我入党了,是共产党员,我到处号召有志于改变中国的人参加中国共产党。入党是务实的选择,你首先得取得话语权,然后才能做事情。

你去问问柳传志,他来问过我这个事。那是1990年代,他看到我的《小说中国》以后就专门在北京请我吃饭。后来他跑去月亮湖玩,又专门跑来我这儿一趟。他跟我说,张老师,你说我入不入党?我说你入啊,你入了党才有发言权啊。他入了党,后来中共十六大马上请他去当特约代表了。

问:整个1980年代你都很顺,作品也很有影响。后来1990年代为什么不怎么写了?

答:1980年代,(政府)对文化艺术的宽容度逐渐放开。但后来,我已经看到,文化艺术上的自由逐渐(收紧)。文学这条路如果继续追求下去的话,不行,因为你要发表啊。我的小说触到社会的痛点,以后再不敢触了。

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还有什么事业比文学更高级?

答:商业。那时候我已经强烈感觉到,文学收紧,经济放宽。

当时一阵风,下海的也多。陆文夫下海了,周梅森也下海了。我再写下去,不过也是重复《习惯死亡》,不可能再深入一步了。但下海,就更宽阔了。我逐渐地寻觅,等待一个好的时机。正好小平南巡讲话,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吗。而且更好的一个时机,就是号召干部寻找第二职业,机关创办第三产业,我又是文联主席,好像必须要办第三产业。

镇北堡这个地方是我发现的,1981年我就介绍给张军钊去拍《一个和八个》,后来又拍我自己(编剧)的电影《牧马人》。在我成立影视城之前,这里已经拍了6部电影,李连杰都来过。正好我一下海,赶上全国都搞影视城。

问:可是1980年你去北京,还很有文学使命感。如果使命感足够强烈,为什么不去国外继续写作。

答:我去美国和法国待过半年。我在国外和那些不同政见者谈话,他们是靠骂共产党生活,哪个电台、哪个报纸约,他们就去骂共产党。他们对我持有疑议,说我这样没出息。我说,是你们在国外骂共产党勇敢,还是我在体制内提出不同意见勇敢?我没有怀疑,我觉得我做得对,因为我利用25年参政的机会,每次都提出至少是建设性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