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是怎么死的 怎样评价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行为是否合理?

2017-09-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谢邀. 中国有句话叫做: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还有个成语叫做"嫌贫爱富". 跟<我的叔叔于勒>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说的就是同一类人

谢邀。 中国有句话叫做: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还有个成语叫做“嫌贫爱富”。 跟《我的叔叔于勒》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说的就是同一类人、同一种现象。 归根究底,大约就是某一类人内心那点上不得台面的小心思——既害怕被穷亲戚占便宜,同时却又想沾沾富亲戚的光。

即是发乎本心的举止,应当算是合理的。 至于合不合情,合不合法,那要另当别论。 譬如结合这个故事来看,作者预先就给出了一些条件设定: 1,主角一家生活非常拮据。

2,于勒叔叔是个只会吃喝玩乐的流氓无赖式的人物,并且在遗产上占了自己兄弟,也就是主角父亲的便宜。 3,于勒叔叔被送往美洲之后,主动来信表示愿意补偿主角父亲在遗产方面的损失。 ——这样的设定会给人造成一种“主角一家是正派的、于勒叔叔是大反派”的初步印象。

就因为有了这样的印象,所以人们会很容易同情主角一家,认可他们之后的行为。 那么假如,主角一家非常富裕,且之前在遗产分配的事情上占过于勒叔叔的便宜,于勒叔叔走投无路之下远走美洲,靠经商发了家——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了后面吃牡蛎的故事,我相信结果是一样的。

主角一家仍旧会对落魄的于勒叔叔避而远之。但观众们的同情心却会放在于勒叔叔身上,反过来指责主角一家“为富不仁”。

——设定虽然不同,但故事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前者侧重于“爱富”,后者侧重于“嫌贫”。 再回到故事本身,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可能每个人的做法都会不一样(比如心软的可能假借别人之手“施舍”他几个钱;心硬的想起之前被坑的钱和被骗的经历,可能暗地里叫人打他一顿出气),但有了之前的种种铺垫,还愿意跟这样的亲戚相认的,只怕寥寥无几。

因为人可以做到“不爱富”(不占便宜),但很难同时做到“不嫌贫”(不怕被占便宜),更难做到在自身艰难的条件下对这样一个“前科累累”的穷亲戚不嫌贫。

他曾经伤害过他们,又给过他们莫大的希望。如今这“希望”突然之间就暴露出肮脏、虚伪的本来面目,他们发现不但无法指靠他,更可能背上一生的负担。如果换成是我,在那样的境况下,最多也只能做到多施舍几个钱而已,绝不会冒着“把自家本身拮据的日子拖得雪上加霜”的风险去跟那样一个亲戚相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