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电影 陈佩斯为何不拍电影?陈佩斯离开电影内幕

2017-12-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离开电影是个同样漫长而悲伤的故事.陈强为儿子铺垫的喜剧之路其实通往电影,<瞧这一家子>里手把手教陈佩斯演戏,而后开发的"二子系列"亦甘以一身

离开电影是个同样漫长而悲伤的故事。陈强为儿子铺垫的喜剧之路其实通往电影,《瞧这一家子》里手把手教陈佩斯演戏,而后开发的"二子系列"亦甘以一身老戏骨为陪衬。事实上,陈强的目标本是将"二子系列"做成中国的《寅次郎的故事》。这部喜剧系列电影长达48集,是日本最重要的贺岁片,从1960年代拍到了1990年代,主演渥美清也由籍籍无名,到获得东方卓别林之誉。

但国情不同。当陈氏父子开始这个想法时,中国电影仍是计划经济体制:电影厂接受国家任务,或提出计划由国家批准,然后组织职工——编剧、导演、摄制组——进行生产。影片完成后接受电影局审查,再由政府管辖的发行放映公司收购,向全国发行放映。

陈氏父子的尝试不仅大胆超前、反客为主,并且他们所要尝试的"娱乐片",在当时地位远低于"艺术片"——甚至"娱乐片"这个概念,都要直到1986年底才正式被提出。陈佩斯曾特地坐火车带着剧本到西影厂求一个拍摄的"名分",因支持艺术片而一直为第五代导演感念的厂长吴天明甚至都没出来见他,一个副厂长看了剧本,回绝了他:"这类电影我们不做。"

第一部《父与子》他们自己做完剧本、拉来投资、开拍过半,电影局要求必须挂靠电影厂才能拍,看在陈强是个老同志份上最后不作追究。但发行仍是问题,老同志跑去电影局拍了桌子,电影局才出面,让中影公司收购了这没娘的孩子:"这是中国有史以来唯一一部没有厂标的电影。"陈佩斯回忆。

目前的"二子系列"有五部,但事实上,还有一个二子的"兄弟"《嘿哥们儿》。它基于二子第二部的剧本,编剧带着本子找到长影,长影愿意拍,但大刀阔斧地改了主题:"不能以喜剧人物为主角,必须是正面人物,高大全形象,一下就改成政宣剧了。

我们是为我们父子写的剧本,到影片开拍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我们什么事了,但在影片中能看到许多和我们父子相似的喜剧风格,其中也有个类似‘二子’的人物。"陈佩斯曾回忆。

对体制的压力,陈佩斯的处理方式直截了当,如他所扮演的二子:国营厂不给干的,那就由个体户来解决。1991年,他在海南成立了"海南影视有限公司",因为当时民营企业尚不能涉足电影、文化产业,只有在海南能够注册,两年之后,他在天津开发区注册了"大道影业有限公司","天津市不能注册,只能在天津开发区。"他解释。直到最近,他才在北京注册成了公司,但不能用"影业"二字,最后以"文化节目制作有限公司"替代。

"二十多年了,才开这么点禁忌。你想想,我们改革开放的道路要多漫长。"陈佩斯说。

公司成立后投拍的第一部电影是《爷俩开歌厅》,二子从深圳淘金回北京开歌厅,仿佛印证了陈佩斯从海南创业回北京拍电影。当时体制渐松,陈佩斯向辽宁电影制片厂买拍摄指标,请长影厂摄制组,无他,因为便宜。"我们不过账,不经手财务。

我父亲是一个很正直的人,他绝对不会想承包一个剧组,然后我在里面点黑钱,他也不会和投资方说用100万,结果花50万,他不愿意担这种恶名。我们也尽量把剧组中人员的待遇做得好一点,做到投资该是多少就是多少,所以愿意和我们合作的人比较多。"陈佩斯曾对媒体说。

《爷俩开歌厅》是二子系列的最后一部,陈强因身体原因,之后不再担任主演。而后的几年里,制片人陈佩斯经历了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的全过程:从拷贝统购统销,到各省分账,再到分票房。令陈佩斯骄傲的是,不管什么形式,他的影片都没有亏损:1991年《爷俩开歌厅》参加第一届长春电影节和全国电影交易会,虽与《新龙门客栈》狭路相逢,但卖出拷贝数仍在全国第三;到1993年《编外丈夫》开始各省分账,他调侃"一个爷爷变成30个爷爷",但拷贝数还是排在前五;第一部分票房的影片是1995年的《太后吉祥》,投资400万,据陈佩斯计算,票房达到1300万。

但他没有拿到这个数字。"当时偷瞒漏报票房的情况非常严重,甚至到了报小头瞒大头的地步,我们当年派出5个组到河北去监票,有的地方演7场却只报3场,有的地方100%到80%的上座率,但上报他们却只报40%上座率,非常混乱。"陈佩斯曾回忆。

而大道公司所付出的努力,是在电影工业尚未成型的环境下,调查全国发行情况,开市场策划会,做全套宣传策划案、观众调查问卷。在《太后吉祥》的电影策划书上,陈佩斯已经印上"中国第一部贺岁片"的口号。

三年后,"中国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与陈佩斯的《好汉三条半》同时上映。陈佩斯回忆,当时《好汉三条半》的票房每日在20万元左右,但5天之后,影片被全线撤出,只能在郊区院线看到,"而《甲方乙方》却能从圣诞前一直演到春节前,因为出品方、发行方都是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