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抑非书画集 书画双绝德艺同馨——陆抑非的书与画

2017-10-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纵观陆抑非的花鸟画,早岁多巧趣,中岁富灵秀,晚年善变化.第一个阶段大约自1921年师从李西山开始到1953年为止,正是他学习传统,临摹古今名

纵观陆抑非的花鸟画,早岁多巧趣,中岁富灵秀,晚年善变化。第一个阶段大约自1921年师从李西山开始到1953年为止,正是他学习传统,临摹古今名作和写生创作收集素材,为成熟期打下扎实基础的时期。艺术创作只有“先师古人”,才能“后师造化”, 这是中国历代美术发展史遵循的亘古不变的定律,最终达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画家张璪语)之妙境。

陆抑非早年拜师李西山,1928年又师从画界良师陈伽庵习画三年,绘艺大有长进。

1934年,与文物大鉴赏家孙伯渊先生之妹孙淑渊女士喜结良缘,而立之年又拜师著名鉴藏家吴湖帆门下,并由吴师将“一飞”改成“抑非”,自此以“抑非”行世。“取法乎上,始得其中”,内兄孙伯渊“集宝斋”与老师吴湖帆“梅景书屋”皆藏有大量历代名家真迹,陆抑非得以饱览,朝夕临摹,深入法度,穷研不倦,取法诸家之长,卓然成家。

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陆抑非即以清丽、秀雅的画风享誉沪上,与唐云、江寒汀、张大壮并称为“江南花鸟画四大家”。

陆抑非自称其艺术创作是“从獭祭而成到信手拈来”的过程,从临摹收集古典素材,到写生收集自然素材,习画中特别重视默记默写能力。这是种察微的能力,其实也是一种对自然的感知力。上世纪50年代所作的《白描写生稿》(图2)中即可看出陆抑非先生十分重视写生,注重从自然界汲取创作素材。

整套写生稿15页绘洋蝴蝶花、黄水仙、洋玫瑰、云南大茶花、玉兰花、碧桃、康乃馨、紫玉兰、牵牛花、三色堇、草兰、阔叶大理花、荷花、各种蔷薇叶姿态。

有细笔谨严的勾勒,也有粗笔放写花姿,无不线条生动,笔意隽永。枝枝叶叶,具有无限情韵,一瓣一朵,皆见生机盎然。而另外四幅初夏时节所作写生《西瓜红菱羽毛扇》(图3)、《豆腐干炒茭白番茄冬瓜汤》(图4)、《竹笋蚕豆樱桃图》(图5)、《刀鱼春笋番茄图》(图6),展出时总是令观者驻足叫绝,笔下的蔬果用意、用笔、用色,无不一一生动,惟妙惟肖!

这些作品看似信笔拈来,妙手偶得,实则构思缜密,用意精深,高深的造诣和纯熟的笔墨固然不可或缺,但更为重要的是先生透过生活,对大自然悉心体察,每一笔均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才能得物象之神髓,造化之天趣,逐步到达妙造自然的境界。

第二个阶段大约自1954年创作《花好月圆》到1979年“文革”结束为止,是他花鸟画创作的成熟期,逐渐形成了兼工带写、艳丽清新的花鸟画艺术风格。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上海闪现着中国花鸟画最活跃、最绚丽的光华,陆抑非善于吸收西法、注重写生的深厚功力,使其这一时期的作品愈发显现出色彩明丽、生机蓬勃的鲜明特点。

1954年创作的工笔重彩《花好月圆》(图7),工笔精细严谨,借鉴西方用色,赋色明艳,富有装饰感。被印制成年画,发行海内外达共计一百余万份,该年画如今已成为引人注目的收藏品。

1958年创作的《春到农村》(图8),则将西洋画之章法熔于中国花鸟画之中,画面由近及远,绵延伸展的成片粉色桃树,与广袤的嫩绿田野交相辉映,加上远处成排的农舍、厂房穿插期间。

作品以其强烈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成了独特的魅力,深深打动着观者。故一经问世,即被国内外二十余种刊物、画册竞相转载。《花好月圆》和《春到农村》在陆抑非花鸟画创作中期,毫无疑问绝对是里程碑式的精品之作。

1962年作《仿南田新罗没骨法桃柳燕子轴》(图9)则是该时期兼工带写的佳作。画中燕子工而不滞,体态轻盈,逼肖生动。柳条、桃枝舒畅多姿,柳叶、桃花娇嫩绽放,天趣盎然。

整幅画面,格调清新典雅,凸显南田、新罗笔意,又不失自己的风格。笔下的鸟儿腾挪跳跃,俯仰多姿,自然天成。枝条用笔细腻坚韧,线条流畅,别具无形化有形的春风韵致。没骨法绘花叶,点染自如,极臻妙境。

画幅左下钤压角章“先师古人、后师造化”。整幅作品构成了一幅春日的曼妙景象,给人以无限生机和活力,传递出暖暖的春之愉悦。1964年作《喜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图10)则是陆抑非艺术生涯中比较典型的创新之作。

1964年10月17日,黎明时分,陆抑非从收音机里听到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震惊全世界的消息。可以想象,喜讯传出,举国欢腾的盛景。而陆抑非当年作为一个画家,自然而然将这满腔的激情诉诸笔端。

以传统的兼工带写,提笔在宣纸上画了束十月的时令花卉一串红,插在瓶中。墙上挂着的日历,已翻到那个激动人心的特殊日子。画中右下方那只传播喜讯的收音机,当年可是国人心目中不多见的奢侈品。右边便是一份当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就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颇有意味的是,先生还在画作右下钤压角章“推陈出新”。这幅画,看似平常随笔,实则寓意深长。可以说是将艺术笔墨与鲜明时代色彩达到了高度统一,作品充分表现了创作者对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的歌颂。

第三个阶段(晚期),是非翁“衰年变法”进入艺术化境的时期,画风更加老辣、朴茂,自成一格。陆抑非晚年功力精到,老而弥笃,他的最精彩之作,正是70岁至85岁的十余年间。如《菊花小鸡》、《墨荷》、《石壁隐藏龙》等,都是难得佳构。

有的以传神取胜,有的以清逸取胜,有的则以活脱取胜。画作大约得力于书法之学,画风更趋深沉,于婀娜中见刚柔,错落中见简洁。漫写一花一鸟,不独图其形,贵在得其神。陆抑非自上世纪60年代初来到浙江,颇汲取浙派所长,力继吴昌硕的画风,笔势老辣、凝重,用笔极富灵变,用色苍润而厚重,风格趋于简洁、生辣和稚拙。

在他晚年的画作中,可以看出有意识地将书法元素融入其中,亦书亦画,倚斜自由,意态率真,至柔至刚,蕴涵着无尽的艺术魅力。

他说:“中国画家的最基本功是书法,我就在60岁后临摹各种草书,才促进了我晚年艺术有些成就的。”陆先生花卉中尤爱画牡丹,80年代画作《水墨牡丹》一出,名重当时,获雅号“陆牡丹”。

《朱红牡丹、诗堂合轴》(图11)是陆抑非先生1983年的作品,以大写意直取牡丹之意趣,将牡丹之姿表现得灵动娇媚,韵味十足。画幅上方诗堂,题李白清平调咏牡丹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整幅作品将字画熔于一炉,墨气淋漓,苍茂古朴,相映成趣。他画的牡丹,浓丽之外为何别具一种沉厚朴茂的独特神韵,先生曾总结“牡丹之法,能者会重迭,起手必须大笔放写,要有飞蛾扑火之勇,其中飞白和笔迹,正是花之神足气活的所在”。这正是他长期对牡丹题材狠下苦功,才能一语道出如何画好牡丹的上乘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