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计划是个天大的笑话

2017-09-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水哥说的有一定道理.在激发了土鳖斗志的同时,也激发了一部分年轻人出国-回国,加入到主流学术圈来获利的步伐.其实这真的无可厚非,我是非常理解的

水哥说的有一定道理。在激发了土鳖斗志的同时,也激发了一部分年轻人出国-回国,加入到主流学术圈来获利的步伐。其实这真的无可厚非,我是非常理解的。我只是不喜欢把千人吹的太神。

许多东西,楼主分析的很有道理! 在中国学术圈,所谓的科技进步奖,还有什么983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里面掺杂着多少黑暗的东西,有机会听听当事人的对话,对整个科研的发展会失去很多信心。但中国就是这样,现在的学术环境很大程度上是利益金钱环境,学术科研发展进步是很艰难的,但有谁能够改变这些呢? 期待千人们能不受环境束缚,做出一些成绩,以改变中国科研环境,提升中国科研实力为责任,成为一个科研发展的推动力量吧!

我不是很有信心,但依然期待!

4楼: Originally posted by chqsheng at 2012-06-28 20:09:54许多东西,楼主分析的很有道理! 在中国学术圈,所谓的科技进步奖,还有什么983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里面掺杂着多少黑暗的东西,有机会听听当事人的对话,对整个科研的发展会失去很多信心。但中国就是这样,现在的学 ...

并非斗志,土博们只是为生存挣扎!生活艰难!

2楼: Originally posted by waehrend at 2012-06-28 20:00:10:D能不能这么解读千人计划:尽管千人计划的人没有做啥突出的贡献,但他们激发了土鳖派的斗志。。。。。

水哥说的 有道理,千人激发了广大薄厚们拼命搞科研发文章,然回国争青千。不过楼主关于青千的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很多青千都是薄厚回来,没有领导过独立的课题组,回国后各种条件是有了,但有多少能真正继续发挥真不好说了

楼主的话让人听了很舒服。本来就对那些青千的资历不是很服气。中国国情就是这样,从小开始就千里挑一的选出榜样给其他的人看,以前是用荣誉来鼓舞人,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果显著就用直接用钱来鼓动了。

挺有道理。千人和青年千人都是急功近利的手法,是对土鳖教授和博士的严重不信任。

当我们不能改变什么,就要学会如何去适应!

楼主说的有些道理,不过也应该看到积极的一面,难道没有这个计划土鳖的生存状况就会好吗?至少我听说过有前辈回国之后利用手中资源帮助那些真正想做事情的青年学者。无论结果如何,至少是引入了一些体制意外的人参与进来。和我的导师探讨过这个事情,我的导师说,如果回来的人中有10%真正发挥了作用,对国家和中国的科学来说就是一种进步……

这个话题不错。理论上来说,青千里面的确有可能水货,但也可能是有真才实学的。实际上来看,按中科大校长窦贤康的话说,调查数据显示以前中科院引来的百人计划之中有80%以上现在是杰青。就生物学来说,如果只看文章水平以前的中科院百人计划水平明显不及现在的青千的,所以当前这几批的青千的预期应该是至少和百人持平。

这个得拭目以待,如果真是5年后这批人哪怕只有一半做得很好,那么引进单位就赚翻了。
实际上很多高校意识到青千是未来的战略资源。

他们还不占学校内部资源,是各大高校重点争夺的对象。
这等于是学校只是花了200~300万而已,这经费的绝大部分实际上还是花在了校内,发的文章也算学校的,培养的学生也算学校的。

而且还换来个5年后80%的杰青的预期。这对学校来说非常划得来,更何况这钱也不需要学校买账。
楼主所担心的问题其实是有道理的。不过青千这些人还是有一定特殊性。
现实点说,这些人回国第一个目标就是要去拼杰青的,这些人很多回来的时候就是35~40岁了。


他们在国内一切从头开始,回国开实验室重新搭建平台,那就是在牛的人也得折腾个2年。而杰青的死线是45岁,申报的要求的是本土做出的工作,这科研工作一般少说也得攒5年都算是正常的。


他们这些人的一个重要价值可就在这里。这些人如果过了45岁还拿不定杰青,那么单位很可能就是个真正的赔本买卖。
所以如果对青千的限制过多,那么结果就是双输的局面。

他们可耗不起的,单位也耗不起。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美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tenure制度。
先给这些年轻人一些经费和5的年左右时间,让他们放手去大干,如果5年后有一流科研成果。

则提拔为终身教授,否则就解雇。
可在中国的现实中遭遇了3个问题,
首先,国内很多单位其实根本没有引进国外助理教授的标准和制度。而国外这方面已经非常发达。
第二,就算单位领导想搞,但有几个单位真正敢搞tenure制度?现状是很多学校几乎是给人家全职和优越的条件这都争取不到这些人,这就更甭提还得给人家tenure制度的压力了。


第二,土鳖水平普遍意义上距离楼主的这个标准就更远。

青千水平虽然不一定能赶上国外的教授,但强于同单位副教授甚至很多同单位正教授。如果最终以水平不够的原因把他们给砍了,那么用同样标准去卡土鳖的年轻人,那日子不就更难?
这问题在我的眼里,国家大量引进国外助理教授水平的人才这本没有错。

但我个人认为不应该用超国民待遇和搞运动的形式去引进人才。事实上,如果一个大学真正看重了一个相当与美国助理教授水平的人才,那么直接就以本单位出面谈条件去引进就是了嘛,何必什么事情都非得经过中组部以国家搞运动的形式去争抢那么140多个人呢?结果是人为造成阶层差别,产生内部斗争,最终搞得大家谁都不舒服。

支持斑斑的讨论话题,很多事情辩辩更清楚!关于饶,他没有那么失败吧,他提起来很多话题很多争议很多思考和自省,我觉得这是好事。也许对于他个人不是什么好事儿。

13楼: Originally posted by JunJr at 2012-06-28 21:19:21这个话题不错。理论上来说,青千里面的确有可能水货,但也可能是有真才实学的。
实际上来看,按科大校长的话说,调查数据显示以前中科院引来的百人计划之中有80%以上现在是杰青。
就生物学来说,如果只看文章水 ...

科大要出50%杰青,或许有可能,1,科大引进的水平都还不错。2,科大的科研环境可能要好于别的学院(只是推测,因为平时看到科大的很多文献还是不错的)。但别的学校,我普通学校,我觉得绝无可能。青年千人每年引用几百人,而杰青一年就200个。

退一万步讲,这些人真的成为杰青了,也不能完全代表其提升了该领域学术水平,杰青的评审是个立体工程。这点,中国国情,你懂得。反而,我但反而更敬佩哪些有真才实学,踏踏实实科研,而没有头衔的。

评价一个人,还得看他的工作,其paper的学术价值。评奖评基金这种事情太人为。
关于土鳖。我给得给土鳖说两句。不可否认,土鳖发表论文的水平没法和千人计划比。可是我想问,如果土鳖能发个PRB,而青年千人也发个PRB,你说谁难度更大呢?现在的土鳖水平已经比以前有了不小的提升,以前JACS,Angew这些论文在985里是几乎看不着的,这几年,几乎每届都有几个非常出色的学生,他们手里这些论文不止一篇。

引进的千人的水平一定说能比这些人高?我觉得有待商榷。再过几年,不妨让我们做个回访,会看的更清晰些。

呵呵,楼主观点确实比较偏激。。1、你说的大部分是生物和医学的千人。 我没觉得施一公的成绩比国外差啊。他在国内也发了cell这类高水平的文章。你所谓的水平明显下降,我不同意,请您明确解释。。
2、饶毅算是个失败的例子么?这个确实是仁者见仁的事情。

我觉得他挺成功的,成功地方在于他没有妥协,保持了自己在科学界的不可替代性,至于他私底下是什么货色,我不清楚。科学界的公共角度,他是合格的。他的回国给科学界引入了新鲜 的空气。


3、舒红兵也就是新科院士。他在国内的工作很突出的,尤其是sting的发现以及天然免疫的研究,算是国内免疫学研究的大牛级别的了(蒋争凡,曹雪涛等)。
4、你所谓第三类,我觉得应该是裴端卿之流还差不多,建议楼主研究一下这货,他比较符合你的归类,只是竞争院士落选了。


5、总之,我觉得,千人计划确实加快和改变了国内原来科学界的格局,引入了国际元素和竞争,它的影响可能不是你所想象 的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