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简斋书法 南京非遗“张简斋国医术”后继恐无人

2018-04-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在最近公布的"南京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中,有十位传统医药传承人,分别来自接骨术.丁氏痔科医术.张简斋国医术三个"非遗"项目

  在最近公布的"南京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中,有十位传统医药传承人,分别来自接骨术、丁氏痔科医术、张简斋国医术三个"非遗"项目。这其中的"张简斋国医术"就是由民国传奇中医张简斋先生传下来的。

  日前,张简斋国医术的传承人汪季直大夫和"老南京"版取得联系,他想通过《金陵晚报》,为"张简斋国医术"找到更多的传人。

  特许抽大烟的张简斋

  民国南京四大名医,在老南京人口碑中流传已久,"老南京"版也曾多次介绍。他们分别是张简斋、张栋梁、杨伯雅、隋瀚英。四位名中医相比起来,被称为"当世医宗"、曾任中国医学会理事长的张简斋更具传奇色彩。

  据说,张简斋曾用几帖中药治好了宋美龄长期的老胃病;为了使其安心治病,提倡新生活运动的蒋介石特批张简斋可以抽大烟,理由是"全一人而保万命"……汪季直告诉记者,张简斋一生悬壶济世,其杏林生涯大部分时间是在南京度过的。"张简斋的诊所开在城南鞍辔坊5号,那里求诊者常年络绎不绝。张简斋有个习惯,达官显宦看病,他收不菲的诊疗费。如果是穷人来投医,他常常分文不取!"

  张简斋的名气大到什么程度?汪季直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民国时期,在南京、重庆这两个曾作为国民政府政权中心的城市,很多中医师都喜欢在自己的招牌上打上"张简斋夫子授业"这几个字,标榜自己是张氏弟子。不过,张简斋真正的弟子,是南京的汪六皆、濮青宇、侯席儒、傅宗翰,昆明的张敬斋,重庆的张笑农等几人。这些徒弟中,大家公认的大弟子,就是汪季直的父亲汪六皆。

  诊所保持民国时模样

  "我父亲一直跟随张简斋左右,学到了张简斋医术的精髓,比如,张简斋强调不能伤胃,处方用药时要时时照顾到胃,父亲后来为人看病时就十分注意这一点。"民国年间,汪六皆在南京同仁街开办诊所,悬壶济世,成为一代名医。李济深、杨廷宝、张钰哲、黄炎培、程潜、唐圭璋等民国各界名流,都是汪六皆的病人。

  汪季直从小跟着父亲学习,跟着父亲抄药方。抄着抄着,他对中医着了迷。后来,父亲门诊坐堂或者到人家出诊,他就跟着去,耳濡目染中,父亲那一套"张简斋国医术",他慢慢地掌握到手。

  如今,汪季直在丹凤街唱经楼小区7号103室开了一个诊所,已有二十几年的时间了。在家中坐堂看病,是民国中医的习惯。延至今日,能够保持这个传统的,全南京市只有寥寥几人。

  汪季直的诊所大致保留着民国时的模样。诊所的中药柜是汪六皆大夫用过的旧货。中间的墙上,挂着民国南京著名书法家周琪写的中堂横幅"著手成春",旁边是民国政要戴季陶题写的"张简斋大门人 汪六皆大夫方脉"匾牌。汪季直说,戴季陶因失眠久治不愈,请父亲汪六皆诊治,两剂而愈。痊愈后,戴季陶题字并制成匾牌相送。

  为"张简斋国医术"申遗成功

  汪季直的打扮也很"民国",脸上一副圆圆的老式黑边眼镜,手拿一把折扇,如果再配上长衫,便是活脱脱的民国中医的典型打扮。

  汪季直依然坚守着张简斋大夫"望闻问切"坐堂问诊、一人一方的诊疗模式。他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内科外感内伤杂病以及妇儿科的疑难病症,在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肿瘤方面有独到之处。

  早在2008年,他就发起为"张简斋国医术"申遗。在"张简斋国医术"成为市级非遗项目后。他本人因为原汁原味地继承了张简斋国医术,在此次第二批市级非遗传承人名单上榜上有名。

  张简斋的嫡孙、美籍华人张继凯曾回国寻访张简斋传人,在见到了汪季直,并由汪大夫治好了其多年脚痛后,发出由衷感叹:"老太爷这一脉就在汪老身上了!"

  和其他名中医相比,汪季直显得非常低调。长年累月,他坚守在自己小小的诊所里,不登广告,不设医托,他依然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虽然和大医院相比,到这里来的病人并不多,但经常有成功治愈的例子在病人中流传:家住秦淮的高女士婚后一直不孕,多处求诊未愈,找汪季直诊治后不久就喜得贵子;民国元老焦易堂的幼子焦维和,长期受失眠困扰,各大医院都看过,没有疗效。经过多方打听,他找到了汪季直诊所,只服了两剂药就解决了失眠烦恼……

  希望找到更多传承人

  在成为市级非遗传人后,汪季直的责任更重了。他告诉记者,非遗传承人的使命是将自己的非遗技艺传授下去。对他来说,就是要在行医之余,抓紧时间整理"张简斋国医术"临床经验及其医案,并寻找年轻的传人。

  汪季直说,目前能够掌握"张简斋国医术"的人极少。以"传统医药"类别的市级非遗为例,新确认的"接骨术"传承人多达五人,而"张简斋国医术"的传承人只有两人而已。"我也很想带徒传艺,但学中医毕竟深奥枯燥,现在的年轻人感兴趣的不多。"汪季直说,他想通过"老南京"版,寻找对"张简斋国医术"感兴趣的人,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这门医术,使这门非遗技艺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