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浙江大学 马一浮曾为浙江大学写校歌 被大学生认为“难懂”

2017-08-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马美髯须,而人颇矮.余等均劝其为学生授课,甚至学生至渠家听讲亦行." 1936年,竺可桢的日记有这样的记载.    当时,浙大教员

    “马美髯须,而人颇矮。余等均劝其为学生授课,甚至学生至渠家听讲亦行。” 1936年,竺可桢的日记有这样的记载。

    当时,浙大教员的状况是“外国语文系有七个副教授,而国文竟无一个教授,中国历史、外国历史均无教授”。马一浮就是在这一时段内为人推举给当时浙大校长竺可桢的。

    马一浮始终只是默默地潜心体究宋明理学,远不如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等人名噪天下。他忠诚于传统,对儒家文化所做的深刻研究和体验,正是在多灾多难的20世纪,为我们这个民族延续了一缕文脉。

    读书 挑灯炖豆腐

    马镜泉是马一浮的侄儿,曾任杭州师范大学马一浮研究所副所长。

    据他介绍,马一浮在8岁初学作诗,9岁能诵《楚辞》、《文选》,10岁那年写下被文坛盛传的神童诗。而这,与马一浮的母亲何恭人不无关系——何恭人出身陕西勉县望族,能作诗填词。

    当然,马镜泉认为,这只是马一浮所以能成为理学大师的外部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先生自己的天赋加勤奋。

    “先生治学的惊人之处在于读书多,悟性高,思维敏捷,记忆力强。”浙大国际马一浮人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吴光教授说。

    马镜泉后来参与马一浮遗著的整理工作后,马镜泉发现了马一浮一生读过的四张书单。“霍然信服,其中名为《诸子会归总目并序例》所举篇目尤多,无论从儒、释、道各类典籍看,抑或是从经、史、子、集分类看,马一浮读书过万卷,并非过谀。”

    1907年为了研究佛经,马一浮找到宝极观巷一处安静的地方孜孜以学,到了废寝忘食地步。 “佛经有‘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且非常难读。当时他独身一人,既要读书,又要料理生活,特别是每天要自己买菜烧饭。”马镜泉说, “后来,他早晨到街上先买好几块水豆腐,配点佐料,入晚,他一边看书,一边用小火焖豆腐。这样,解决了因夜深读书而第二天买不到菜的后顾之忧。”

    在马一浮的《读书法》中,还讲到不少读书的方法。

    “其中有一条说:‘欲读书,先须调心,心气安定,自易领会。若以散心读书,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必不能入。以定心读书,事半功倍。随事察识,话语销归自性,然后读得一书自有一书之用,不是泛泛读过。’”吴光说。

    西学 从崇尚到知其弊

    吴光说,1907年,马一浮在给舅父何雅逸的信中,就谈到他学习西学的志趣和抱负:“甥所收彼土论著百余家,略识其流别。大概推本人生之诣,陈上治之要,玄思幽邈,出入道家。其平实者,亦与儒家为近。文草高者儗于周末诸子,下不失《吕览》、《淮南》之列。”

    马一浮研习西学的时间较长,约有七个年头。

    马镜泉说,从先生20世纪初的日记《北美居留记》看,他如饥似渴,阅读了黑格尔、马克思、边沁、孔德、斯宾塞、康德、叔本华、达尔文、赫胥黎、但丁、拜伦、莎士比亚等人的著作,并翻译了《法国革命党史》、《日耳曼社会主义史》等著作。

    “回国后,他曾有一段时间把主要精力放在翻译西学工作上。翻译了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意大利麦伽费鲁的《政治罪恶论》和托尔斯泰《艺术论》等三部著作。”马镜泉说,马一浮成为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通晓多种外文,对西方现代学术和政治、经济制度深入观察和研究的学者。

    这一段时间,马一浮在译介西学中,对“自由、平等、博爱”思想非常赞同,认为这与中国儒家的大同理想精神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使劳动人民摆脱一切社会灾难。

    然而, “秋瑾遇害,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篡夺。军阀混战,以及由第一次世界大战,使马一浮对西方人道理想的实现产生了质疑。”吴光说,由此,马一浮把他的思想转向集中探析人性的由来,也是他所以要发掘与儒家心性义理之学,由崇尚西学折返国学的原由所在。

    国学 致力解决人的本质

    “六艺论”是马一浮在1938年6月浙大迁至江西泰和时提出的。

    抗战期间,杭州失守后,浙大西迁,一路抵达江西泰和。与此同时,马一浮与家人也不得不西迁避寇。期间,马一浮与浙大校长竺可桢终达成讲学之议,跟随浙大一路西迁,并在途中的江西泰和和广西宜山开办国学讲座。吴光说,在此之前,竺可桢就邀约过马一浮两次,均遭拒绝。当然,此时马一浮也是以特邀的身份讲学。

    马一浮在浙大的国学讲座每周一次,所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论”和“义理名相”,讲稿后来辑为《泰和宜山会语》。期间,马一浮还为浙大作了校歌。在网上,他所作的这首校歌被认为是大学校歌里“最难懂的”,因为里面有好多典故。

    马一浮所讲的“六艺”,并不是《周礼》所讲的“礼、乐、射、御、书、数”,而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儒家著作及学说。

    “马一浮的《六艺论》是他多年体悟的精纯学说,其主旨是认为,儒家六艺之学皆从一心所发,是中外一切学术的源头和发脉处,中外一切学术都是六艺的支流,人类各种学术思想的开展,最终必将以中国儒家六艺思想精神为旨归。”吴光说。

    “复性说”,是马一浮1939年在四川乐山创办复性书院讲学时提出的。马一浮在《复性书院缘起叙》一文中讲得很清楚。马镜泉引用说“夫人心之歧,学术之弊,皆由溺于所习而失之,复其性则同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