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随与叶嘉莹关系 叶嘉莹与顾随的师生之谊

2018-03-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叶嘉莹与顾随的师生之谊 叶嘉莹在大学期间遇到了人生中对她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他就是顾随顾羡季.1942年9月,当时国文系二年级年龄最小的女生

叶嘉莹与顾随的师生之谊 叶嘉莹在大学期间遇到了人生中对她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他就是顾随顾羡季。1942年9月,当时国文系二年级年龄最小的女生叶嘉莹走进了顾随“唐宋诗”的课堂,从此开启了她师从顾随的研修经历,而后即使已经大学毕业在中学教书,叶嘉莹也经常去旁听顾随的课程,直至1948年春季叶嘉莹南下,这前前后后长达六年之久。

在《迦陵诗词稿》中,有一些诗词就是专门抒写她听过顾随授课之后的感受的,如:《聆羡季师讲唐宋诗有感》: 寂寞如来渡世心,几回低首费沉吟。

纵教百转莲花舌,空里游丝只自寻。 叶嘉莹在怀念恩师的文章中就曾经这样写道:“自上过先生之课以后,恍如一只被困在暗室之内的飞蝇,蓦见门窗之开启,始脱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万物之形态。

” 叶嘉莹对于顾随的敬仰之情最初就是源于顾随不同寻常的授课方式,“先生所传授给学生的,决不是书本的知识而已,而是诗歌的精魂与生命,以及结合此种精神与生命的,先生所表现出的整体的品格和风骨。

” 叶嘉莹不仅仰慕顾随的学问知识,更是对其为人为师的精神品质有着无限的崇敬之情。叶嘉莹只今仍记得老师在黑板上写过的三行字:“自觉,觉人;自利,利他;自渡,渡人。”叶嘉莹之后长期从事于古典诗词的教学,成立中国古典文化研究所,即便是在退休后仍然奔波于各地讲学,一生致力于传播中国古典文化,可见顾随对叶嘉莹人生选择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顾随对于这个很有才气的学生自是非常喜爱的,为了推荐叶嘉莹的作品在报刊上发表,顾随先生为叶嘉莹选择了一个笔名,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迦陵”之名的由来,它取之于佛书上所说的妙音鸟迦陵频伽,又恰好与嘉莹谐音,由此也可窥见顾随对这个弟子的期许。

这个笔名从此伴随叶嘉莹,直至今日。

在诗词创作上,叶嘉莹更是得到了顾随的悉心指导,习作上的圈圈点点,显示出顾随对叶嘉莹的爱护之意。这些批语里有对字词的斟酌,如在《贺新郎·夜读稼轩词说感赋》中建议将“爱极时将小语谑”的“时”改为“还”,在《鹧鸪天》(“香印烧残心字灰”)中建议将“独抱”改为“莫问”等;有的还在纸上加批注,给出修改的理由,如将《鹧鸪天》“几点流萤上树飞”的“上”改成“绕”,因为“上字太猛,与萤不称”;有的则对词的整体水平做出了评价,像在以上这三首词的末尾,顾随批道:“三首俱好。

首章飞动中多沉着之致,颇得辛老子笔意。次章最完整。三章稍弱,然亦稳妥。” 正是在顾随的帮助之下,叶嘉莹诗词创作的造诣逐步提高。

在不断的模仿与学习之中,叶嘉莹诗词的思想内容不再只停留在少女闲愁这一浅显的层面之上,转而去表现一种直面苦难的坚毅精神,其中的一些作品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去考虑,其思想也是颇具深度的。如《踏莎行》: 灯短宵长,月明人俏。

梦回何事萦怀抱。撇开烦恼即欢娱,世人偏道欢娱少。 软语叮咛,街前细草。落梅花信今年早。耐他风雨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 叶嘉莹曾在《顾随:诗文丛论》一文的序言中提及该词创作的缘由。

一次课上,顾随曾举引雪莱之《西风颂》中的“假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诗意,以中文写了“耐他风雪耐寒,纵寒已是春寒了”两句词,于是叶嘉莹就用这两句拼凑成了这首《踏莎行》,并且写了一行小序,说“用羡季师句,试勉学其作风,苦未能似”。

顾随担任辅仁大学“唐宋诗”课程之时,正值北平沦陷。顾随以此二句引导,暗含慰勉之意。叶嘉莹的聪慧使她能够很快理解老师的意图,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词中。 “灯短宵长,月明人俏。

梦回何事萦怀抱”,在漫漫长夜中,词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以“撇开烦恼即欢娱,世人偏道欢娱少”来劝勉自己乐观地面对生活。“软语叮咛,街前细草。落梅花信今年早”,词人看到春草已经发芽,冬梅已经凋落,感觉到春天已经来到身边,这几句景物描写与叶嘉莹借用顾随的词句紧密相承,“耐他风雨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表现了她对自己的人生、乃至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期望、祝愿和信心。

而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最为精彩的,莫过于《晚秋杂诗五首》的唱和。

1944年秋,叶嘉莹作《摇落》《晚秋杂诗五首》呈于顾随,顾随读后,不仅一字未改,还以《晚秋杂诗六首用叶子嘉莹韵》和之,叶嘉莹继而复和《羡季师和诗六章用晚秋杂诗五首及摇落一首韵辞意深美自愧无能奉酬无何既入深冬岁暮天寒载途风雪因再为长句六章仍叠前韵》,其后顾随再和《七言长句五章再用叶子嘉莹晚秋杂诗五首韵》。

叶嘉莹的《摇落》和《晚秋杂诗五首》本来只是抒写自己的思念与惆怅,然而在顾随唱和之作的引导之下,其思想内容的深度有了一定的扩展。

像《羡季师和诗六章用晚秋杂诗五首及摇落一首韵辞意深美自愧无能奉酬无何既入深冬岁暮天寒载途风雪因再为长句六章仍叠前韵》(之五)就表现了她对时事的关心,这一点将在下文中进行仔细的分析。

在这组诗中,顾随不再以一个师者的身份进行批注和修改,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往来唱和、抒发情感,这种师生间的交流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遇到这样一个有才华、有风度、又十分欣赏自己的老师,叶嘉莹自是十分幸运的,她也常常将这份敬仰和感激的情感写在自己的创作之中,其中一些作品就是其阅读顾随的创作之后写下的感触,如《题羡季师手写诗稿册子》: 自得手佳编,吟诵忘朝夕。

吾师重锤炼,辞句诚精密。

想见酝酿时,经营非苟率。旧瓶入新酒,出语雄且杰。以此战诗坛,何止黄陈敌。小楷更工妙,直与晋唐接。气溢乌丝兰,卓荦见风骨。人向字中看,诗从心底出。淡宕风中兰,清岩雪中柏。挥洒既多姿,盘旋尤有力。

小语近人情,端厚如彭泽。诲人亦谆谆,虽劳无倦色。弟子愧凡夫,三年面墙壁。仰此高山高,可瞻不可及。 此诗先是点名了顾随的诗歌创作的一些特点,“吾师重锤炼,辞句诚精密”“旧瓶入新酒,出语雄且杰”,并且评价了顾随创作上以及书法上的成就,“以此战诗坛,何止黄陈敌”“小楷更工妙,直与晋唐接”,之后更以“人向字中看,诗从心底出”来引出对顾随为人之风度、为师之德行的评价,“淡宕风中兰,青严雪中柏”“诲人亦谆谆,虽劳无倦色”,最后以“仰此高山高,可瞻不可及”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1948年春,叶嘉莹离开北平南下结婚,之后便再没机会见到顾随。 叶嘉莹在怀念顾随的文章中这样写道:“(离开北平)三十年来我的一个最大的愿望,便是想有一日得重谒先生于故都……”然而直到1974年叶嘉莹第一次回国探亲,她才得知顾随早于1960年在天津病逝。

1997年,捐出了自己一半的退休金,在南开大学设立了奖学金和学术基金,并且使用顾随的别号“驼庵”二字作为奖学金的名称,以告慰自己的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