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区教育局张萍 天桥区教育局局长张萍接受凤凰网专访

2017-10-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3月10日上午,天桥区教育局局长接受凤凰网(山东)专访,全面阐述了天桥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与规划.专访过程中,张萍局长分别从建立"城乡紧密

3月10日上午,天桥区教育局局长接受凤凰网(山东)专访,全面阐述了天桥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与规划。

专访过程中,张萍局长分别从建立“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推动区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布局教育信息化,实现新科技与教育的完美结合;探索建立“区管校用”的人才机制,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探寻教育的文化根源;引进社会资源,实现学生的家校共育等五个方面与记者进行了较为详细地介绍。

凤凰网记者指出:天桥区纵跨黄河南北,城乡差距明显,天桥区为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建立了不同于一般教育集团的“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提出了“一校两区”的理念,请详细谈一下在天桥区的特殊条件下为推动教育均衡所做的尝试探索,以及目前的成效。

张萍局长指出:正如您所说,天桥区纵跨黄河南北,城乡差距明显,特别是教育,多年来,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让老百姓的孩子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几乎成为了奢谈。为了突破黄河天堑,实现南北教育的均衡发展,2013年初天桥区提出了“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概念,黄河南北各15所小学结成紧密型教育共同体。

它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集团,关键在于它的紧密性,即将过去手拉手学校的友情赞助,变成现在的荣辱与共,利益分担、休戚相关——

一是提出了跨越空间概念的“一校两区”。在全区上下、在系统内外形成清晰的“共同体”概念,城区学校是总校,农村学校是分校,城区学校校长任总校长。经费由总校统一管理、分帐核算, “一校两区”内,干部教师原工作单位和身份、校产、资源等隶属关系不变,但所有教职工由总校进行统一调度。

不管是教育局机关还是系统各个学校之间,强化共同体“令出一人”的意识,强化总校校长的法人地位,增强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加强分校执行校长的执行力,两年来新提拔黄河北本土执行校长6人,派遣城区执行校长去农村工作9人,全力攻破以往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观念、制度、体制的顽疾,如绩效工资改革等等,极大地提升了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

 

二是探索了“理念共通、资源共享、教育共管、教学共研、特色共创、底蕴共塑”的共同发展路径:如今总校分校同开班子例会,同开教代会、运动会、表彰会,统一制度、统一规划已成为常态;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流程、统一考试检测、统一阅卷分析已成为必需;通过网络视频同时集备、随时教研,已变为现实。

原本只属于总校的特色标签,现在成了总校与分校共有的特色,如博文的书法、堤口路的小交警韵律操、明珠的特色航模、北坦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新苑的剪纸艺术、无影山的养心阅读、天成路的心理健康教育、黄台的雅行教育、芙蓉的修身课程;教师城乡交流原先是按照制度进行交流,改为总校分校按需交流,不仅仅是交流人数的增加,更是交流品质的提升,对农村学校内涵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是实施了捆绑评价:结合国家教育均衡县区的达标验收和“爱生学校”的创建,年度考核实施6:4捆绑评价,牢固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意识,让两所学校真正成为发展共同体,去年所学校被评为科学发展观年度考核先进单位,今年有两所农村学校被评为爱生学校创建示范校,10所学校被评为爱生学校创建规范校。

四是进一步坚持教育投入向农村学校倾斜: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强力提升黄河北两个乡镇、18所中小学校的基础设施水平,总校分校实现了无差别配备。在为每一家共同体学校配备一辆商务车的同时,又开通了5条教师班车线路,为200多名教师解决了跨越黄河、南北奔波的后顾之忧。

两年多的时间,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总校和分校之间由最初的“貌合”到现在的“神聚”,由“被动工作”到“主动管理”,共同体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强化,学校发展的内驱力不断提升,分校与总校共荣共辱,携手前进。

当然,再紧密的的共同体也不能止于输血,农村教育的长久发展还在于再造造血功能。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结合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现代技术进一步促进两校合一。另外,我们还意识到共同体建设不应追求城市模式的移植,更应该突出农村特色的彰显,在逐步规范完善的基础上,如何建立符合农村学校发展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如何使一批本土的学校管理者、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支撑起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城乡学校各展其长、美美与共,将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凤凰网记者指出:师资均衡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请问在引进教师资源以及培养师资队伍方面,天桥区有怎样的扶持政策?

张萍局长指出:师资之于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近年来,天桥区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外引、内强、顺势、搭台。

外引:为加强高端教育人才建设力度,从2010年起,我们先后在全省范围内公开引进优秀教育人才33名,他们当中不乏省特级教师、省教学能手、市优秀教师、市能手等荣誉称号获得者。高端教育人才引进工作,为提升天桥教育软实力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这33名优秀教师分布在全区各教育片区,充分发挥着优秀教育人才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内强:自2010年开始,我们就在积极探索“区管校用”管理体制,即教师由学校人变为区域人,逐渐改变教师学校人的思维定势,通过不断的强化,实现区域教师良性流动的机制。改革是由问题倒逼产生的,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当年面对一边是教师配置的严重失衡,一边是人事制度的高度僵化的局面,我们没有选择,只能主动出击解决这些问题。具体做法——     其一,从2011年开始,新教师招聘均采用教育局统一发布招聘计划,统一组织招聘,招聘新教师录用后,公布学校招聘计划,由教师根据分数,自主选择学校,使教师从入行之初就建立区域人的概念。

同时对新教师的名额合理调配,在确保老城区学校教师结构性补充的前提下,将新教师向缺编学校、农村学校和三办学校倾斜。

其二2010年我们从对全区师资现状进行拉网式的调查摸底,完成定岗定编,到初步推行人走关系动,实现区域内调动教师,教师队伍的正向流动趋向常态,即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流动,热点学校向非热点学校流动,城区学校向原三办学校和农村学校流动。

2014年,在深入研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在全区学校推行公开公正的校内竞岗。这几年共流动教师  人,实现了天桥教育现有师资基础上的各个学校师资相对均衡,学科搭配相对合理。

顺势:借助远程研修平台的多维互动,促进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大幅提升。近年来,山东省远程研修开展得如火如荼,我们利用研修之机,促教师专业发展。2011年以来,在教师远程研修和教研员远程研修中,我们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这既让天桥教师看到了自身发展的潜力,增强了自信,同时,由此而更加浓厚的教研氛围,使大家体会到了网络研修的便捷,集体研修的快乐和自身成长的幸福。2014年,作为全省选拔的三个县区之一,我区中小学教师全员参加“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业务水平不断提升。

搭台: 2009年11月起,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搭建人才成长平台,培养一批在全区、全市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型校长、管理者、教师、班主任、教研员,引领干部教师队伍整体提升,推进全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在全区教育系统启动并实施了“五名工程”。随着2012年9月“区特级教师”项目的诞生,“五名工程”更名为“五名一特工程”。

教育局先后出台了《天桥区教育局关于“五名工程”的实施意见》、《天桥区教育局关于“五名工程”培养对象的培养管理办法》、《天桥区教育局关于评选“五名工程”培养对象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各项目组分别制定本项目的培养方案、考核方案等。

为增强“五名一特”人选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进取意识,努力创设有利于培养人选自我研修、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良好氛围,对“五名一特”人选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发展的办法,真正形成了择优选拔、定期考核、适度调整、能进能出的运行机制。扎实做好中期和届满考核工作,严格掌握命名的标准和比例,对届满考核达到标准的,命名表彰,颁发荣誉证书。

在培养周期内为每位培养人选提供1万元的专项培养经费,主要用于“五名一特”人员购买图书、订阅报刊、课题研究、外出学习考察培训等。专项经费的设立,为“五名一特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外,建立特级教师学术假制度,保证每年为每个特级教师提供5-10天的学术假,以使特级教师能集中精力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根据《关于调整特级教师津贴标准的通知》的规定,省级特级教师享受特级教师津贴,每人每月300元,退休后继续享受,数额不减。

区级特级教师享受每人每月200元,退休后不再享受。省级、区级特级教师在职期间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经考核合格后,区教育系统将给予每人每年3000元教学科研奖励津贴。退休后不再享受。

近年来,教育局积极探索“借力高校资源,打造精英团队”的新路子,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成了我们培养“五名一特”人选的重要基地。名教师、名教研员、名班主任、名管理者共计222人先后赴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了培训学习。

制定了《天桥区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能力提升工程》,通过系统培训,让一批专业化程度高、管理能力强的人才尽快成长起来。2010年和2014年全区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先后4次赴北京师范大学培训学习,一批具有独特管理理念、管理风格和学术成就的校长脱颖而出,充分发挥着他们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改革上的带头示范作用,一批中青年发展型校长经过培养和锻炼,已经形成自己的发展思路和独特的见解,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校长梯队正在逐步形成。

凤凰网记者指出:如何看待“传统文化进校园”?接下来天桥区在传统文化传承上还将有怎样的探索?

张萍局长指出:多年前,我就记得一句话:“教育要培养民族魂灵、世界眼光的现代中国人”,我很欣赏这句话,我觉得它很好地诠释了教育培养目标中的“中国和世界”、“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当前地球村的概念日益形成,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让我们的学生具备世界眼光,掌握现代技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重要基础,也是每个人适应未来社会,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重要素质,因此可以说是必要;而作为中国人不管时空如何变幻,属于我们个人的特质是无法改变的。

我们可以感觉到,不管我们年轻时如何享受喇叭裤、黄头发、西式作风与派头,但是随之年龄的增长,我们都会渐渐的不知不觉的回归传统,喜欢中国的饮食文化、认可中国的伦理,欣赏中国的传统诗词、书画,为什么呢?骨血之中的中国元素不容改变。

所以我感觉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内在需要。可以说是必需。必要和必需的辩证统一,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是否要进校园已经没有讨论的必要,关键是如何进校园的问题。

我感觉,传统文化进校园应该注意几种倾向:

一是不加分析的全盘接受,要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如果将小农经济的保守意识、宗族等级思想、男性中心主义、标榜君权父权夫权的伦理礼教等内容不加区分地、一股脑儿灌进没有辨别能力的孩子脑子里,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这一点很多专家都已经讲到了,不再赘述。

二是过于追求形式,教育内容设置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经典篇目来学习,在1-6年级作为单独的课程列出来,而7-9年级则渗透在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另外通过开设国学兴趣课,包括书法、武术、民族舞蹈、象棋、古筝、国画、剪纸等,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门课程进行学习。

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活动、学校发展等也都基于儿童视角展开,要求孩子们做“仁义礼智信,勇勤俭廉洁”的君子,让每个孩子都能积跬步,致千里。

努力通过校园环境外显中国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传授经典文化,教育活动渗透文化传统,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天桥区形成浓郁的氛围,变成实实在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基于“儿童视角”,各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让传统文化教育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三是过重的寄希望于小手拉大手。传统文化进校园,让学生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全社会倡导传统文化的氛围仅仅靠校园还是不够的。小手拉大手不是不行,但是成功的概率太低,真正良好的教育是通过教师、家长、社会形成合力,引导熏陶感染我们的孩子在感受传统的善,享受传统的美,进而接受传统的真。所以传统文化进校园更重要的是培养深爱传统文化的教师、家长,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样的教育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近年来,天桥教育始终坚持“均衡、公平、内涵、特色”的发展理念,积极创建“爱生学校”,教育事业呈现着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2014年初,我们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实施群众路线教育,促进教育均衡的七大项目之一:申报成为国家社科基金教与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实验区,开展了中华传统美德进校园活动,与济南府学文庙“传统文化进校园”项目合作签约,成功举办济南市天桥区中小学首届传统文化节,我们还结合爱生学校建设,将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列入年底考核的重要评估指标,每年评选特色学校,明确责任人及工作职责,教育局各科室全面参与,咬定青山不放松,全力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天桥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如今,在区域推进方面,目前,经典诵读、书法教育、艺术剪纸已经形成区域特色。

凤凰网记者指出:目前,很多学校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盲目引进多元课程,导致孩子们因无从选择带来压力,您如何看待“润泽课程”?在开展润泽课程中您认为应该注意什么?

张萍局长指出:“润泽课程”这个概念是济南市明湖小学在积极推进“爱生学校”建设过程中提出来的。它是有一定历史渊源与文化土壤的。这所小学是由原来五所小学整合而成,教师来自不同的五所小学,文化差异比较大,而它的生源70%以上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省市自治区,文化差异更大。

“凝聚”就成了首要要面对的问题。2011年陈殿军校长初任校长,提出了“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中国人”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现有资源,以“五十年代毛主席视察济南北园地区留下的幸福槐”为核心,提出了“润泽文化”的概念。

“润”——毛润之;泽——毛泽东。润物无声,泽被天下,既符合教育规律,又有胸怀天下的气魄。学校以“润泽”为核心理念,从文化建设、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积极的尝试——

文化建设:幸福槐、毛主席像、人民公社好的牌匾、以及围绕他们建设起的梅园、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井塑,菊香书屋、毛主席诗词主题墙,再加上白墙蓝瓦的教学楼以及上面阴阳篆刻的楼名,毛体的明湖小学校名,形成了浓浓的独具明湖特色的文化氛围,感染着每一位走进明湖小学的人,为润泽课程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课程建设:明湖小学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加强课程整合力度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如作文三步法、毛主席诗词研究课题、民乐进校园、茶艺、中医、篆刻、剪纸、泥塑、书法等课程建设也卓有成效。作文三步法教学在国内小有名气,学生收益很大,毛主席诗词研究曾获得中国教育学会优秀课题奖,他们的民乐团是全市第一家小学民乐团,多次参加市级比赛,还向外宾展示。

润泽课程基于校本,服务于师生发展,促进了明湖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是值得我们其他学校学习借鉴的地方。我想此课程在进一步深化过程中还要注意:

一是深入研究国家课程标准,使课程的建设与评价更加符合规范。

二是研究儿童,使课程的内容与实施更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

三是课程的开设面向更多的儿童,要注重与课堂教学的进一步融合,使更多的孩子受益。

四是进一步关注课程的效果研究,切切实实地让学生真正终生受益。

我认为在开设“润泽课程”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爱生学校的终极目标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潜能的充分展现,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信而成功地学习和成长。无论进行怎样的教学改革,一条底线要求是学校必须做到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严格执行省教育厅相关规定。

在此前提下,努力整合课程,最大限度的实现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我们要认识到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提供的“大课程”教育,无论是国家的、地方的、学校的,学科的、课外的,有形的、无形的,只要开设就没有高下之别。所有的课程教育都应是均衡、公平的,富有内涵而又有特色的,每一节课都应是让学生有所获、有所得,只有量没有质或只有质没有量,皆不能称为质量。

二是构建课程评价体系,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学校要以课程评价为突破口,强化课程管理制度建设,构建课程评价体系,促进课程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凤凰网记者指出:天桥区教育局为了更好地多走进家庭、听家长心声、满足家长意愿,64所中小学、幼儿园分别成立了家长委员会、群众监督团,您如何看待这股“家长同盟军”?

为深入落实爱生学校建设要求,推进学校民主管理进程,真正实现“参与与和谐”的办学方向,秉承“开门办教育”的工作指导思想,各学校、幼儿园成立家长委员会,天桥区教育局成立区级家委会,实现家长集体教育参与权。目前我区有区级家委会1个,校级家委会65所,班级家委会1089个。

为真正实现家长集体教育参与权,让家长乐于参加家委会活动,乐于在学校教育中发挥智慧,天桥区制定家委会星级评选方案,制定一到三星级评选标准,从“领导小组、校级、级部、班级三层框架、班级活动”三方面考核评定,行政推动学校重视家委会建设工作。目前全区有9所三星级、10所二星级、10所一星级家委会示范学校。

家委会工作作用主要有:

监督建议——驻校办公、听课评课

协同参与——放学护卫、活动义工、家长课堂

部分决策——校服、小餐桌等等

共同发展——读书小组、家长群、家长学校

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天桥实现了三方受益——学校、师长、学生收益很大。区域教育的认可度空前提升,办学理念认同更有了补充提升。

家委会工作的建设正推动着学校由原来相对封闭走向了开放、由原来独臂擎天转变为多方力量参与,实现了由传统的封闭式管理,向具有“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为特征的现代学校制度的转变。这正是现代学校管理理念指导下的在思维层面、在行动层面的巨大的进步。

下一步做好:

有效参与:不拼时间和形式,研究更实质的家校合作。驻校更有效,责权利更明确,工作职责更清晰。广泛引领:通过规范的管理和科学的制度,让部分家长的参与得到更多家长的信赖与支持。深度合作:现代学校的建设和学校课程体系的资源补充。

天桥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华、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房晓鸣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