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英之子 "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的文化身影

2017-06-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的文化身影(下)<枞阳历史文化名人>目录缩写提纲作者 汪学勤写作简介:从91年以来,我得到当时担任<皖枞报>

"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的文化身影(下)

《枞阳历史文化名人》目录缩写提纲

作者 汪学勤

写作简介:从91年以来,我得到当时担任《皖枞报》副刊编审王长学老师和谢思求老师约稿和鼓励,也得到安庆报主任编辑黄复彩先生鼓励,得到当时县文联主席孔祥彪先生和散文作家叶全新先生的关爱,先后写了浮山系列小散文10多篇和生活散文30余篇,先后在《皖枞报》《枞阳文艺》《安庆报》《振风》《写作导报》等报刊发表。

三年前,我开始写浮山系列文化大散文,得到现任县文联主席、《枞阳杂志》主编钱叶全先生鼓励和赞扬,钱主编赠我《枞阳县志》,对我写的浮山文化大散文系列全面肯定,指示我要为弘扬枞阳文化多做工作。我写作热情高涨,于是在枞阳杂志上发表了浮山文化大散文系列10篇。

文章发表后,社会反映较好。2008年1月16日,当时任枞阳县县长,现任中共枞阳县书记汪恕东领导,在全县教育会议上高度评价我的文化散文《拜读浮山》,文字简练流畅,文化底蕴深厚。

赞扬我为整理枞阳文化做出努力和贡献。衷心地感谢这些文学伯乐。他们点燃我的创作热情,也是他们点睛之笔,点石成金,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使我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要感谢的是市文联金海涛先生为我申报省作协会员尽伯乐之力。我是幸运的,我的写作得到大家的关爱。我要努力写作来回报社会和读者,许多读者的赞扬使我感动,也是我写作的动力。谢谢你们,我的文学引路人和我的读者上帝!

今天在钱叶全主编的策划下,枞阳县文联准备出版《枞阳历史文化名人》,先期钱主编让我选出首选枞阳名人,写些简介,并且要写点推荐理由。于是我遵命写了以下12位首选文化名人。因为,以下这些名人简介已发表在《枞阳杂志》2008年第5期第29—33页,先特发表在新浪网汪学勤博客以及博客中国汪学勤博客专栏和安庆市汪学勤名师工作室上,供博友阅读。

七、浮山中学创建者房秩五

房秩五(1877——1966)名宗岳,晚号陟园老人,今白湖乡公塥村人。

早年随父读书,自小聪明,参加科考曾获府县第一。曾与陈独秀、吴守一筹办《安徽俗话报》这是安徽省第一张进步报纸。1911年担任《东三省日报》主笔,由于他在报纸率先登载了武昌起义消息,受到东三省保皇总督的围攻,他愤然辞职。

1921年,许世英任安徽省长,任命房秩五为安徽省芜湖道道尹。1922年他辞职回家,创办浮山公学。1924年浮山公学创办成立,以后由于他思想进步,许多革命者来浮山中学开展地下工作,房秩五掩护了许多革命者。著名革命烈士王步文曾在浮山一带创办农民讲习所,宣传革命。房秩五曾帮助运送革命者和经费到上海及根据地,支持中共革命。1946年,他靠募捐将浮山中学办起高中部。

解放后曾任安徽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省政协一、二、三届委员会常委会副主席。1966年11月病逝于安庆,安葬在浮山中学校园内,著有《浮渡山房诗存》。

推荐理由:早年从事报业文化工作,宣传进步主张;后来创办浮山中学,造福乡里,培养了大批人才建设社会与国家。在国民党统治时代,支持中共开展地下斗争,掩护共产党员,运送转交革命物资,对革命有大功。

八、美学大师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号孟实,今阳和乡岱鳌村朱家老屋人。幼时跟祖父接受启蒙教育,后跟随父亲续读,16岁考入桐城中学,21岁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国文系。后又考入香港大学教育系,后又考入留美公费生进爱西堡大学,以后又进英国伦敦大学。他先后用14年时间,读过欧美6所大学,最终走上美学研究的道路,成为我国美学的创造者。

朱光潜一边读书,一边研究,学生时代就写出了5部名著,即《文艺心理学》等,1934年他以《悲剧心理学》获法国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外文系主任。

1945年日本投降,教育部任命朱光潜为安徽大学校长,他坚辞后,回北大继续任外文系主任。1948年他拒绝蒋介石,坚决不到台湾。

新中国,朱光潜编写《西方美学史》做高校教材,这是朱光潜后期一部重要著作,也是我国西方美学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文化大革命,被批斗抄家,接受长达两年多的监督劳动,在这种非人的境况下,朱光潜译完了70多万字的黑格尔《美学》第二卷、第三卷。

朱光潜一生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学术研究成果丰硕,解放后,朱光潜是北大一级教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学学会会长。1984年香港大学授朱光潜为该校名誉教授,1986年3月5日,朱光潜突发脑溢血,病逝于北京,享年89岁。

推荐理由:学贯中西,在中国美学界是开山祖师,在世界美学界享有极高声誉,一生教书育人。学术成果丰厚,在中国美学界可称泰斗,无人比肩。

九、将军、外交家、艺术家黄镇

黄镇(1909——1989)乳名百知,又名佩寰,学名士元,今横埠乡黄山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20年代初期受五四运动进步思潮影响,追求进步。1925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来又考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

毕业后回浮山公学任美术教员,后因支持进步学生被解职,经友人介绍到冯玉祥部队做文书。1931年他参加宁都暴动,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共产党,1935年参加两万里长征,至1948年先后担任了八路军一二九师兼太行军区政治部主任,晋冀豫野战军第九纵队政治委员等职。以后他调任总政一室主任,负责全军组织工作,主持制定了《政工条例》。

解放后,他担任匈牙利、印度尼西亚、法国大使和驻美国联络处主任,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奋斗27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77年黄镇任中宣部第一副部长,兼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和对外文化交流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等职。负责国内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领导工作。黄镇又是出色的艺术家,他的长征画集已4次出版,并出了英、法、日等外文版。

黄镇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解放后5次回到安徽,曾经4次回归故里。1980年任文化部长期间到安庆考察文化工作,走访村庄学校、村场和山水,1988年作为中顾委身份到安徽14个地市视察并到枞阳考察。他关心家乡水库、电力、关心家乡学校教育,多方筹款支持家乡建设。

黄镇于1989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安葬在生前战斗过的河北涉县,逝世以后中共中央给予了高度评价。

推荐理由:杰出的革命家、将军、外交家,优秀的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领导者,出色的艺术家。关心家乡建设,聆听百姓心声,声名传播世界。

十、中国计算机研究奠基人慈云桂

慈云桂(1917——1990)今麒麟乡人。家境贫寒,幼时读私塾,18岁毕业桐城中学,毕业后到庐江县小学任教。22岁考入湖南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读研究生,1946年毕业留校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任国防大学副校长,兼电子计算机系主任,计算机研究所所长,中国共产党第十届、第十一届代表大会代表。慈云桂世界著名的计算机专家。1958年他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969年他领导研制了"望远"号测量船中心处理机,采用了国产化、集成化、百万级双机系统。

1977年主持了"银河"号亿次计算机的研制工作,他担任该研究的总设计师和技术总指挥。经过6年的攻关,终于使银河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巨型计算机的空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巨型计算机的国家之一。

中央军委授予他科技成果特等奖,并记一等功。慈云桂是著名的科学家,又是教育家,培养了大批的计算机专业人才。1958年慈云桂调国防科委工作,他仍担任清华大学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

他关于计算机发展的许多重要著作和论文在国外发表、介绍。引起同行重视。1990年病逝于北京。

推荐理由:是我国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奠基人,主持研制了"银河"号上亿次巨型计算机,赶超世界,在计算机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功勋卓著,是伟大的科学家,培养了一大批计算机科技人才。

十一、皖藉文化之星方维仪

方维仪(1585——1668)女,字仲贤,今浮山镇陆庄人。其父方大镇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方维仪幼从家学,工于诗。年十七嫁同乡姚孙綮为妻,婚后一年丈夫患绝症病逝。守志清芬阁,孤身影伴,潜心研究诗画。

方维议生长在官宦之家,生活在晚明时代,个人遭遇,家庭的厄运,国家危亡都在她的诗歌里打下了深深烙印,如代表作《死别离》《伤怀》《病起》等,方维仪不仅在诗歌创作取得成就,她在绘画艺术上也展现了她的艺术才能。

方维仪的诗收录在《四库全书》,她的画收藏在安徽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馆。

方维仪培养侄儿方以智,因为方以智母亲吴令仪30岁就离开人世,丢下12岁方以智,全靠方维仪教养。在方维仪言传身教中,方以智成为世界级科学家。方维仪还组织名媛诗社,开创女子结社写诗的先河,名媛诗社成就很大,影响深远,在诗歌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方维仪1668年卒于浮山陆庄清芳阁,

2007年安徽社科院从以前历史中评出100位文化之星推荐理由。方维仪有幸名列第28位。

推荐理由:诗画成就突出,被安徽社科院列为文化之星,组织名媛诗社,成果突出,培养了伟大科学家方以智、历史上公认的才女、节女。使枞阳享有"诗人之窟"的美誉。

十二、妇女运动先驱——才女吴芝瑛

吴芝瑛(1868——1934)字紫英,号万柳夫人,枞阳会宫乡老桥人。父吴宝之,字康之,号鞠隐,历任山东信阳、郓城知县。工书善诗。吴芝瑛幼从父读,其后延师授读,善诗歌,下笔成章,年十四五时静处深闺,博览群书,苦练书法,严寒酷暑从不停笔。

19岁嫁无锡廉泉,夫妻相敬如宾。因丈夫在北京做官,芝瑛随其后,其间遇秋瑾,二人见面,相见恨晚。吴芝瑛鼓励秋瑾冲破家庭枷锁,到日本留学,献身反清革命。并支持秋瑾到日本路费,为秋瑾送行,为秋瑾捐资重金,支持秋瑾从事反清活动。秋瑾遇难,冒着死亡危险,为秋瑾寻找墓地,最后在杭州西湖安葬秋瑾,并写诗悼念。

捐资巨金,赎救名妓李苹香;捐资万金,支持孙中山革命;捐资巨金,建设鞠隐学堂,即今天的鞠隐初中。散尽家才,解救贫苦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政。这一切受到社会高度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