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词郑文宝 郑文宝的《柳枝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且有何作用

2018-02-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一字伯玉,宁化(今属福建)人.初仕南唐,官至校书郎.进入宋朝,中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任颍州(今安

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一字伯玉,宁化(今属福建)人.初仕南唐,官至校书郎.进入宋朝,中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任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陕西转运使等职,对西北地区军事、经济颇多策划.在南唐时,从学于徐铉,入宋后受到名臣李昉的赏识.

工篆书,善鼓琴,尤以诗歌负有盛名.诗带晚唐遗风,造语警拔,情致深婉.有文集二十卷,及《江表志》、《南唐近事》、《江南余载》等书 郑文宝的《柳枝词》是写离恨,用了反衬手法,“画舸”“春潭”等美景寄寓离别十的不设.

同时,诗人还描绘了一个生活画面:“酒半酣”酒只半酣,船却起锚,多么的不舍和无奈啊!三四句,字面上是说行人“不管烟波与风雨”,依然远去,实际上是借对友人的毫无道理的埋怨进一步抒发自己依依不舍的真挚情谊.

郑文宝,字仲贤,于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年)出生在南唐镇海将军节府使郑彦华之家,少时聪颖好学,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历官陕西转运使,兵部员外郎,世称郑兵部.

他不仅是位勤政爱民的好官,而且是位多才多艺的诗人.他以诗名世,又善篆书、工鼓琴,对军事也颇熟练.一生著书甚丰,有文集30卷,《谈苑》20卷;另有《江表志》3卷、《南唐近事》1卷行于世. 拜读了文宝行世的诗作,我深感他的诗歌思想、艺术性颇高.

他的诗内容上多写离怀别绪、羁旅国愁,总体风格轻盈柔软,小巧玲珑、清新隽永,在宋初诗坛可谓别树一帜,得到晏殊、司马光、欧阳修等宋代文学巨匠的赞赏.我最为欣赏的是他的《柳枝词》: 亭亭画舸系寒潭, 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 载将离恨过江南. 这首诗抒写离情别恨.“亭亭”句是说一只漂亮的画船系在岸边的柳树上,句中没有正面写柳,但“系”字和诗题相照应,已暗示了所系之处.

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为“柳”谐“留”音,寓有惜别之意.刘禹锡《杨柳枝词》其八说:“长安陌上无穷柳,惟有垂杨管别离”.因此,本诗第一句所展示的系舟杨柳岸的画面,恰是一幅春江送别图.

我们可以想见,在船将发未发之际,送行者和行人依依话别,作最后一刻的流连.珍重彼此的友谊,珍重这别离的时刻,送行的人殷勤劝酒,“直到行人酒半酣”,这里含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意思.

同时也表明,行人所以喝得半醉,一来是朋友情重,二来是为了排遣离忧.语言很含蓄,意思却很明白.三四句是说,不管烟波浩渺,也不管雨打风吹,无情的画船带着行人离去了,将越走越远,满载着离恨去遥远的江南.

这里不说人有情而怨别,却怪画船无情,真是无理而妙.“不管”两个字,包含了送行者相留不住的怨情,也表现了行人欲留不能,不得不走的无奈,像是友人对行者的埋怨,又像是行者的自怨自艾,写得情意盎然.

末句将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使人分外感到离恨的深刻沉重,意象非常新奇. 此诗用清新柔婉的笔调,描写了一个生动的送别场面,极富诗情画意,诗风委婉细腻,情真意切,为后来许多词曲作者所仿效.

周邦彦把这首诗改写为《尉迟杯》词:“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前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得离恨归去.”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西厢记》“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这些词句显见地都是受了本诗的影响写出的. 【简析】 这是首诗味隽永,意境优美,情致深婉的佳作.送别诗的风流早已被唐人占尽,但这一首确实是可以和唐人比美.《蔡宽夫诗话》说郑文宝的诗“须在王摩诘伯仲之间,刘禹锡、杜牧之不足多也.

”尽管这一评价有夸大其词之嫌,但还是有些道理. 首句很有诗情画意,“亭亭”多用来形容姑娘之苗条、靓丽,作者却用来描写船,可见构思不同一般;“系”的后面省略了宾语,让人联想起刘禹锡的“只有垂杨绾别离”,且暗切题意,手法不同凡响;“春潭”自然使人想起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春潭的美丽景象一下子就浮上了读者的脑海,确实是用笔老到,布局精巧.

这样一幅春潭送别图就非常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第二句写送别时的情景,自然使人想到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而不是白居易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因为主、客都只有“半酣”,且临别时“帐饮无绪”,怕“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第三句一下子就让人想起柳永的“念去去千里,暮霭沉沉楚天阔”和崔颢的“烟波江上使人愁”,以及王维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别情充溢宇宙. 最值得赞赏的是末句.恨也好,愁也好,怨也好,都是无形的,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没有点创造性思维,是难以形容的.

前人曾把愁、怨、恨“物化”,说它可以量——“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可以抛——“故已抛愁与后人”,可以剪——“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可以割——“美酒如刀割断愁”…郑文宝用“载”是一个创新,他把愁恨搬上了船,后来李清照反过来说,这船“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又把它搬上了车,“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笔者也曾把它搬上飞机,“波音纵愿驮奴怨,载向云霄当坠”.

这一个看似简单的“载”字,不知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多少空间! 杰杰Di26 201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