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通蒙思明 蔡方鹿:蒙文通经学思想的特点

2018-05-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摘要]蒙文通经学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继承廖平,阐发师说;重视传记,经表传里;因经以明道,义理与证据不偏废;经学与政治紧密联系

      [摘要]蒙文通经学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继承廖平,阐发师说;重视传记,经表传里;因经以明道,义理与证据不偏废;经学与政治紧密联系。

其中的某些特色,即使在整个中国经学发展史上也是很鲜明的,由此体现出蒙文通经学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值得认真探讨和深入发掘的珍贵思想文化遗产。       [关键词]蒙文通;经学思想;特点       国学大师蒙文通(1894-1968,四川盐亭人),由经人史,经史贯通。

其经学思想承著名经学家廖平而来,又加以发展,在现代经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以往学术界对蒙文通经学论述较少,本文就蒙文通经学思想的几个特点加以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一、继承廖平,阐发师说       晚清今文经学的著名人物廖平(1852—1932)在经学研究上提出以礼制平分今、古文经学,后又尊今抑古,这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

蒙文通继承廖平,阐发师说,亦提出己见,加以发展。       蒙文通以廖平为师,其经学受到廖平思想的深刻影响。

廖平是晚清今文经学的著名人物,并对康有为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廖平早年习宋学和八股文,后人尊经书院习汉学,注重字义考证和音训。1879年,治《公羊春秋》的今文经学家王闽运入川主讲尊经书院,廖平改从师王阊运治今文经学,尤重《春秋》。

然与其师王闾运重《公羊》有所不同,廖平重《谷梁》,但对廖平经学产生重要影响的仍然是《公羊》。廖平早期思想发生过两次转变:第一次否定宋学,而接受乾嘉汉学;第二次否定乾嘉汉学,而接受今文经学。

经过这两次转变之后,廖平思想进入了经学六变时期。       廖平经学思想凡六变:第一变是平分今古,即平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认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区分的根本在礼制,今文经学所言礼制是以殷礼为主的四代(虞夏殷周)之制,集中见于孔子所著的《王制》;古文经学所言礼制为周礼,主要见于《周礼》。

周礼本于周公,《王制》为孔子手定,故有古文经学宗周公,今文经学祖孔子之说。

第二变是尊今抑古,认为只有今文经学才是孔子真传,中国学术从战国到西汉哀平以前,全是今文经学的派别,尊孔子,宗《王制》,无有不同。古文经学则是刘歆在西汉末年的伪纂,《周礼》是刘歆作伪的主要经典,目的在于迎合王莽篡汉,刘歆作伪后,才有所谓的古文经学,而今存《汉书》等书中有关古文经学的记载,实为刘歆及其弟子的改窜。

第三变是小统大统说,异于二变之论,认为孔子经说有小统、大统之分。

今文经学所宗《王制》,不过是孔经的小统说,只讲中国治法。古文经学所祖的《周礼》,则是孔经的大统说,以治全球为本。第四变是天学人学说,认为孔经中有天、人两种制度,小统、大统都是对孔经人学的阐发,而孔经中还有高于人学的天学。

“六经”中《春秋》、《周礼》、《尚书》为人学,《乐》、《诗》、《易》为天学。人学为人类社会立法,天学为宇宙立法。第五变是天人大小说,把天学之神游、形游与人学之小统、大统加以贯通,这也是对第三、第四变的细化。

第六变是以《黄帝内经》五运六气解《诗》、《易》,相互比附,以证《诗》、《易》天学。廖平经学的六变,较有意义的是第一变区分今、古文经学和第二变尊今抑古,以及讲孔经人学与天学。

其后三变,附会离奇,多遭学者批评,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代今文经学的流弊。       廖平经学对思想史的重要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孔子“微言大义”的真谛是托古改制;二是认为古文经学乃刘歆等所伪造。

这两点见解的政治意义大于它的学术价值。古文经学在历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也是清王朝专制统治的重要理论基础,一旦被廖平宣布为伪造,这对打破2000年来无人敢疑、无人敢违的旧传统,把人们的思想从禁锢中解放出来,具有思想启蒙的积极作用。

廖平根据时代的要求,强调托古改制,因时救弊,是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他说:“《周礼》到晚末,积弊最多。

孔子以继周当改,故寓其事于《王制》。……凡其所改,专为救弊。此今学所以异古之由。”他指出,孔子面对“春秋时礼坏乐崩”的局面,深感不安,“乃思垂教”,“笔削《春秋》”,对《周礼》进行因革损益,以成《王制》,“孔子意在改制救弊”。

既然历史上的圣人孔子都可以对传统的礼制进行改革,加以“增减”,“孔子繙经,增减制度,变易事实,掩其不善而著其善”,那么后世的人们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呢?于是廖平把春秋时改周礼之弊与现实的政治改革联系起来,相提并论。

他说:“春秋时,有志之士皆欲改周文,正如今之言治,莫不欲改弦更张也。”这样,现实社会改革弊政、“改弦更张”的政治要求就与孔子“改制救弊”的主张相符合。

今文经学经过廖平的这样一改造,孔子就不是2000多年前的孔子,而是近代的孔子了。廖平所提出来的孔子“托古改制”以及“改制救弊”的思想,只不过是借孔子这个历史权威来表达现实社会的政治主题罢了。

      蒙文通在经学研究方面,继承了廖平以礼制平分今古、尊今抑古的思想,并积极阐发师说,扩大廖平经学的影响。他说:       自井研廖先生据礼数以判今、古学之异同,而二学如冰炭之不可同器,乃大显白。

谓二学之殊,为孔子初年、晚年立说之不同者,此廖师说之最早者也。以为先秦师法与刘歆伪作之异者,廖师说之又一变也。

以《大戴》、《管子》之故,而断为孔子小统与大统之异者,廖师说之三变也。       蒙文通阐述廖平经学的前三变,认为其经学一变是依据礼数来分判今、古文经学的异同,使得今、古文学之所以区分的内在根据大白于天下。

而其经学二变则是尊今抑古,指出古文与先秦师法有异,系刘歆作伪。而其经学三变是提出小统、大统之说。

关于以礼制分判今、古文学这一师说中的重要创见,蒙文通阐述说:“言汉学而不知今古文之别者,不足以语汉学;言今古文而不知归本礼制者,不足以语今古文。……井研廖师,长于《春秋》,善说礼制,一屏琐末之事不屑究,而独探其大源,确定今古两学之辨,在乎所主制度之差,以《王制》为纲,而今文各家之说悉有统宗;以《周官》为纲,而古文各家莫不符同。

”认为廖平于今、古文经学的诸多分歧中,独探大源,抓住了今、古二学在礼制上的不同这一基本差异,即今文经学以《王制》为纲,古文经学以《周礼》为纲,并肯定廖平著《今古学考》一书,以礼制区分今、古文经学之论,将其与顾炎武对于古音的研究、阎若璩之于《古文尚书》的考辨并列为“三大发明”,给以很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