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评论毛 中国之光 世界有光——112岁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去世

2019-05-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周有光于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原名周耀平.早年研读经济学,1955年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因此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不过周有光并不认可这个头衔,他曾表示,"读过我书的人,决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周有光评论毛 中国之光 世界有光--112岁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去世退休之后的周有光,离开了语言文字研究的专业,但依旧敏锐地关注着中国社会的变迁,每每有发人深省之语.贡

周有光于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原名周耀平。早年研读经济学,1955年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因此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不过周有光并不认可这个头衔,他曾表示,“读过我书的人,决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

周有光评论毛 中国之光 世界有光——112岁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去世

退休之后的周有光,离开了语言文字研究的专业,但依旧敏锐地关注着中国社会的变迁,每每有发人深省之语。

贡献

对中文进入世界功不可没

在周有光112岁生日当天,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森根在网上发表文章“张森根写给112岁的周有光:愿您简简单单活着”,没想到第二天,老人就离开了,实际上,周有光的身体不好,从2015年就开始了,张森根说,“需要维持健康的平衡比以往几年更为困难,不得不数次入院治疗”。

接通北京晨报记者的电话时,张森根一再强调,“你们写的时候,千万不要用‘汉语拼音之父’这样的标题,这都是别人给他加上的头衔,周老自己并不认可”。周有光的外甥女也曾转述过周有光的看法,“舅舅觉得,汉语拼音很早就出现苗头,有一个发展过程,不要把功劳都归在一个人身上”。

周有光和张森根合影。

但实际上,周有光在汉语拼音方面的贡献,早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称赞,他的影响,也不仅在国内,更让汉语的全球传播变得更加容易,著名学者、评论家谢玺璋说,“确实,汉语拼音方案早就出现了,很多人都做出过贡献,但周有光的贡献也绝不可忽视。

尤其是他在推动中国与世界融合方面,功不可没。没有汉语拼音,中文想要进入世界,可能会更难。我上大学的时候,北京的英文称呼还是Peking,现在变成Beijing,就是汉语拼音被世界认可的结果。”

晚年

两次痛失至亲却定力超人

晚年的周有光,渐渐从语言学的研究中走出来,更多专注于社会文化的研究和思考。周有光的一生,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五十岁之前,是经济学家,五十岁之后,是语言文字学家,85岁之后,是文化学者。15卷本的《周有光文集》,大部分文章是后来写成的。甚至百岁以后,他也坚持笔耕。

然而,一百多岁的周有光,必然要面对人世间许多必然的经历,张森根回忆说,“周老晚年遭受过两次重大的打击,一次是98岁时妻子去世,一次是110岁时儿子周晓平去世。”

年轻时期的周有光(左四)。

周有光和妻子张允和合影。

周有光的妻子是民国时代赫赫有名的张家四才女中的二姐张允和,四姐妹中,大姐嫁给了昆曲名家顾传玠,老三嫁给了文学家沈从文,老四嫁给了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新华社记者唐师曾多次采访周有光,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记录和照片,唐师曾介绍说,“周老106岁的时候,手捧亡妻张允和玉照我,当初他追张家四姐妹,人家都说:张家四姐妹都是有“长腿的”(指名字下面一撇一捺),放在家里会跑掉的。‘可是我的没跑’”。

张允和去世后,周有光一度沉寂,但很快走出阴影,整理出版妻子的遗作,以作纪念。然而,大自然的规律难以违抗,亲人接踵去世,直到,2015年1月22日周有光之子周晓平病逝,当年2月,周有光因胃部大出血、肺部感染等问题住进医院。张森根说,“此后,他的身体需要维持健康的平衡比以往几年更为困难,不得不数次入院治疗。”

长寿的他活在了潮流前头

对于周有光来说,长寿给他带来的不仅是阅历的增多,更是智慧的升华,尽管年逾百岁,但他依旧时时关注着这个世界的变化,跟随者潮流的变迁,保持阅读和思考,互联网、智能手机、Ipad这些时尚的产品,对他来说绝不陌生,也每每引起他的赞赏。

2010年6月,周有光在网上开通了自己的博客,这成了谢玺璋和他认识的契机,谢玺璋说,“当时看到他发博客,觉得这样的年纪还玩儿这个,精神可嘉,所以就在报上写了一篇文章。后来有了一个拜访周老的机会,我们聊了两个多小时,收益匪浅。”

在谢玺璋的认识里,周有光非常随和,愿意和人交谈,且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开始的时候,还担心过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可能不太愿意别人去他家,没想到他很愿意。实际上,他每天都上网,对于新的现象、新的潮流都非常了解,他思维清晰,见解独到,有很多精彩的观点。”

从108岁开始,一些相熟的朋友、学者,每年都要为周有光举办一次生日会,虽然囿于身体原因,不能到场,但周有光每年都在关注,张森根说,“我把网上刊出的发言内容打印出来交给他时,他都认真阅读,并要我向会议发起人和与会朋友表示由衷的感谢”。

身后

读他的书就是最好的怀念

从2015年初到今天,两年时间,尽管身体不好,但周有光仍旧精神矍铄,喜欢交流,喜欢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情。

张森根还清楚地记得,就在40天前,2016年11月25日,因为《穿越世纪之光:周有光画传》即将出版,他上门请周有光审阅《画传》的出版说明,“周老热情地和我握手,交谈了几句近况,就开始专注地看打印稿,看了之后很高兴,也很满意。

”这一次短暂的见面和以往的大不相同,张森根说,“以前见面,多是我听他讲故事,到了他110岁以后,变成我说的多了,他总喜欢让我多陪他说说话,说说天下大事,人间万象,听到高兴处,会竖起大拇指,听到不高兴的,会连声说荒唐。但这一次很异常,我说告别,他却不挽留我,真的是没有力气了。”

从2008年以来,唐师曾每年生日都会为周有光拍摄生日照,留下许多珍贵的资料。在他看来,周有光敏锐而又睿智,对于世间万事,多有深刻的见解,周有光的一段话让他印象深刻,“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任何时代都要独立思考,这也是我的老师教我的。人家问我,你有什么建议,我说就是要提倡独立思考,这一条非常重要。”

如今,这位112岁的老人去世了,许许多多的人在怀念他,怀念他的睿智和洒脱,怀念他对汉语拼音做出的贡献。在张森根看来,最好的怀念方法,是多读周有光的书,他说,“不妨先找一二本周老的书,看懂读懂,不仅是对周老的怀念,自己也必会多有收获。”

怀念周有光

张颐武

他是知识界的人瑞

112岁的周有光,是一位德高望重,声誉卓著的老人。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几乎经历了整个二十世纪,可以说是中国百年来风云变幻、历史变迁的一位见证者,见证了中国百年来从疲弱到富强的整个过程,是一位世纪老人,他的去世,是一个遗憾,我们又少了一位睿智而又功勋卓著的前辈学者。

这位世纪老人,他主持制定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在汉语拼音完整化、科学化方面功勋卓著,时间证明,这一套方案是经得起考验的,直到今天,我们学习汉语,还是从这一套标准开始。此外,他主张汉语现代化,并且一直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每每有精彩独到的见解。

高寿本已经难得,对社会、对历史做出过贡献而又高寿,就更加难得,而且能够在百岁高龄,仍旧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并发出极富智慧的见解,非常值得尊重。周老先生的婚姻故事,也是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话,很多人都了解他们的故事,每每引为美谈。

方舟子

老而不糊涂更难

现在长寿老人很多,但到老还能保持头脑清醒、思想仍然很活跃很开明的很少。我看过几篇周先生百岁之后的访谈,思想依然敏锐,评论切中时弊,在105岁是还写过一篇文章支持我揭露学术造假,他用“了不起”来评价我揭露学术造假的努力,但我觉得,这三个字用在他身上更合适。

他讲人类思维经过神学、玄学、科学三个阶段,讲“不能批评的真理不是真理”,呼吁学术自由,都是真知灼见。现在人爱标榜“难得糊涂”,其实不糊涂才难,像周先生这样的老了不糊涂更难。

说他是“汉语拼音之父”夸张了。在汉语拼音方案之前已经有多种汉语拉丁化方案,有的已在民间推广多年,它们和汉语拼音方案大同小异,他应该只是做了优化工作。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来注音的,并不是拼音文字,也不适合当文字使用,因为标音调不方便,不标音调则易混淆。

但是我赞成以后在汉语拼音基础上搞一个拼音化汉字,不一定要取代汉字,但可以与汉字并行,在某些情况下大有用处。比如说海外华人二代,他们能听能说汉语,但是不能认不能写汉字,虽然有的父母会强迫他们学汉字,基本没效果,长大后全忘了。

外国人学汉语的最大障碍也是汉字。不懂汉字,读不了中国文化的原始书面材料,文化传承就断了。如果有拼音汉字,有这类出版物,他们听得懂汉语就看得懂,有助于中国文化在海外华裔中的传承,也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