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特型演员 特型演员王铁成:葛优演周总理也会有观众捧场

2019-07-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导读]<建党伟业>第一次如此集中地带领中国的红色影视剧走进了"非特型演员时代".张铁林.保剑锋.黄海冰等人也都相继出演了毛泽东,一时间,国内掀起了一股密集的非特型演员扮演历史伟人的风潮.周总理特型演员 特型演员王铁成:葛优演周总理也会有观众捧场[中国新闻周刊网10月30日综合报道(记者 秦悦)]30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陈云>于本月20日开始,每晚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开播.作为一部用纪实手法展现伟人生平的电视剧,该剧一开播就得到各方"真实生动&

[导读]《建党伟业》第一次如此集中地带领中国的红色影视剧走进了“非特型演员时代”。张铁林、保剑锋、黄海冰等人也都相继出演了毛泽东,一时间,国内掀起了一股密集的非特型演员扮演历史伟人的风潮。

周总理特型演员 特型演员王铁成:葛优演周总理也会有观众捧场

【中国新闻周刊网10月30日综合报道(记者 秦悦)】30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陈云》于本月20日开始,每晚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开播。作为一部用纪实手法展现伟人生平的电视剧,该剧一开播就得到各方“真实生动”的评价。

周总理特型演员 特型演员王铁成:葛优演周总理也会有观众捧场

在以往陈云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大家熟悉的是特型演员谢刚的演绎。这次的电视剧《陈云》中,由于作品涵盖伟人70年的革命生涯,青年演员李雪峰和谢刚分别演绎青年和中老年时期的陈云形象。

从以韩适、古月、王铁城为代表的早期特型演员的出现开始,伟人在影视剧中的形象塑造,向来受到从官方到民间的关注。

周总理特型演员 特型演员王铁成:葛优演周总理也会有观众捧场

此次,我们一起追溯中国特型演员的发展史,看今日特型演员们如何从形似到追求神似,来塑造伟人。

毛泽东的扮演者:从左至右古月、唐国强、刘烨

李雪峰饰演的青年陈云得到观众认可 /CFP

谢刚扮演的陈云

陈云同志在延安(资料图)

作为一个80后,李雪峰坦陈,刚开始,自己对那段历史的了解仅限于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这几位伟人,“一开始脑子里真不太清楚陈老是怎样一个人,回家赶紧上网去查资料、看书”。一番了解之下,他发现陈老是一个异常低调的人。

这种低调尤其体现在人物性格上,这成了李雪峰的大难题,“他的特点比较难表达,他不像那些将军型的伟人,性格张扬,而是全在内心,比如高兴和不高兴都不形于色,所以演的时候实在是不轻松”。(新闻晨报)

什么是特型演员?

特型演员,即特殊造型演员的简称。由于剧情的需要,或者为了达到某种特殊艺术效果,有时甚至是为了影片商业化目的,使用的具有特殊外型条件的角色扮演者。影片出现为世人所熟悉的著名历史人物或当代名人、领袖的时候,为了在银幕上真实地再现这些人物的外貌,需要容貌相似或经过化妆达到形似的演员来扮演。

最主要的是因为长得很像某个人物(尤其是中国近代领导人),而只能总演这个人物,不能演其他角色的演员,就是特型演员。 比较有名的特型演员有古月、王铁成、卢奇、刘劲、王伍福等等。

第一批特型演员今何在?

1979年,为筹拍大量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八一电影制片厂以“特型演员”的名义,在全国挑选了一批长相酷似新中国领袖的人,归编在八一厂下属的演员剧团。他们其中的大部分都不是演员出身,包括时任昆明军区文化干部的古月。就是这样一个在全国最有名的特型演员团体,如今却是另一番景象。2011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赵晓明在接受成都商报采访时透露:剧团里的特型演员目前只剩下卢奇一人。 (四川新闻网)

卢奇扮演的邓小平

《建党伟业》是转折点

2009年,电影《建国大业》让观众第一次见识到了国内明星集体出演名人的效应,但除开不少惊鸿一瞥的角色,在那部电影中,出演领袖伟人角色的依然是特型演员,唐国强演毛泽东,刘劲演周恩来。然而,两年之后,原本在那部影片中出演一名战士的刘烨却来了个惊人转身,在明日即将上映的献礼片《建党伟业》中接过唐国强的棒,出演了青年毛泽东,成为影片中的绝对主角。

刘烨扮演的青年毛泽东

其实,刘烨并非一个特例,在这部影片中,观众吃惊地看到,陈坤出演周恩来,廖凡出演朱德,韩庚出演邓小平……而当观众好不容易在片中那么多的明星脸中看到了特型演员刘劲,却惊讶地发现他这次演的并不是大家熟悉的周总理,而是康有为!

电影《建党伟业》海报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建党伟业》中除了马少骅饰演的孙中山以外,再没有一位特型演员出演角色。

可以说,《建党伟业》第一次如此集中地带领中国的红色影视剧走进了“非特型演员时代”。此外,在今年上演的多部红色影视作品中,张铁林、保剑锋、黄海冰等人也都相继出演了毛泽东,一时间,国内掀起了一股密集的非特型演员扮演历史伟人的风潮。

特型演员王铁成曾经说:“时代已经过去了,特型演员已经不重要了,谁还在乎你像不像领袖呢?哪怕是葛优来演周总理,也没有问题,肯定有观众捧场啊。”这是一代特型演员的慨叹。

这一代特型演员曾经有着极度的辉煌,从《西安事变》到《开国大典》,再到《大决战》,他们共同在银幕上重现了中国革命史,同时也受到了广泛的尊重。

然而,随着古月的去世,王铁成的隐退,唐国强、刘劲等人的多元化发展,特型演员这个称呼已经越来越少被人提及。

早期的“毛泽东”与“周恩来”

1978年:我国最早的特型演员王铁成首次在影片中出演周恩来

王铁城扮演的周恩来

1978年,著名导演谢铁骊开拍故事片《大河奔流》,演员于是之成为了银幕上最早的“毛泽东”。尽管作为话剧演员的于是之并不能算特型演员,但是这部影片里周恩来的扮演者王铁却成了我国最早的特型演员。

1977年在中国话剧团排演的话剧《转折》中,王铁成饰演周恩来,这也是我国舞台上第一次出现周恩来的形象。1978年,应著名导演谢铁骊邀请,王铁成在影片《大河奔流》中饰演周恩来,这是他首次在银幕上塑造周总理的形象。

王铁成扮演的周恩来真切感人,深得观众喜爱,因在影片《周恩来》中的出色表演,他于1992年获得了电影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和“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王铁成除了扮演周恩来,没有扮演过任何其他角色。同时他也是最受大众认可的周恩来扮演者,迄今无人超越。

1980年:第一代毛泽东特型演员韩适亮相

第一个扮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是上海的韩适,他在长春电影制片厂1980年摄制的电影《大渡河》中,成功塑造了一个临危不惧、大智大勇、克敌制胜的毛泽东形象。

无论于是之还是韩适,还是早期的王铁成,作为第一代特型演员,他们最初的表演比较舞台化,直到古月的出现,特型演员才完全走进大众生活。

1981年:第二代特型演员代表人物古月

古月(原名胡诗学),最早出现在1981年成荫执导的影片《西安事变》中,虽然片中他的戏不多,但他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古月相继在80多部影视片中扮演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毛泽东形象。他不是科班出身,却凭借《开国大典》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两次问鼎“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荣登“影帝”宝座。2005年7月2日,古月因突发心肌梗抢救无效去世,享年68岁。

此外,被誉为“全国第一朱德特型”的演员王伍福至今仍活跃在一线荧屏。而1981年在电影《西安事变》中扮演蒋介石的孙飞虎也属于第二代特型演员的范畴。

1995年:唐国强为代表的第三代特型演员崛起

从1995年的《长征》开始,以唐国强和刘劲为代表的第三代特型演员,突破了传统特型演员的表演模式,将表演提高到了新的高度。由于他们大多是专业演员出身,对角色的揣摩和理解也更加有深度,在影视作品中为观众呈现了更多鲜活生动、形象丰满的领袖形象。而扮演邓小平的卢奇是介于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的特型演员。此外,饰演彭德怀的姚居德,饰演刘少奇的郭连文也属于第三代特型演员。

为何如今越来越多的影视剧不再选用特型演员出演领袖人物?中国的特型演员将何去何从?

时代变化:

不会再为一部影片招聘特型演员

现在更重演技,不再要求外表酷似

赵晓明称,随着时代的变化,八一厂现在已经不会为一部影片专门去招聘特型演员了,“现在不会招募了,以前招募是根据时代的需要,那个时代的影视作品几乎在写战争年代。现在主旋律影视作品也多了,比如中影集团拍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都不会因此去招特型演员了。”

在赵晓明看来,现在一些演员出演领袖人物只需要形象接近,而不再要求酷似,“现在经过化妆造型就能演,而老一辈观众对演员形象要求很高,但现在的年轻观众越来越看重演员的演技了。唐国强过去也不是专门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现在观众越来越接受他了,因为他演出了另外一种状态,他是从心理上来刻画这个人物。”

《建党伟业》为何不用特型演员?

2011年,《建党伟业》的导演黄建新接受记者时被问及片中为何不选用特型演员出演领袖人物时,黄建新表示特型演员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特型演员不属于职业演员的范畴,有些特型演员站在那里,的确很像,但不会演戏。”

对于大胆选用刘烨在片中扮演青年毛泽东,黄建新认为,“刘烨是目前和毛泽东长相相似度最高的演员,同时,刘烨也是专业演员,让他来演再合适不过了。”

业内:特型演员逐渐消失已成必然

电视剧《解放》的监制之一、著名军旅剧策划人李洋曾在接受采访说,特型演员本来只是从前苏联引进的概念,目前基本已经成为我国独有的现象。他们本来是中国人一种集体回忆的方式,但是现在,这种需求已经在逐步淡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型演员的需求将越来越小,逐渐消失已成必然。

化妆技术、方言要求、观众审美都在与时俱进

一位电影制片人曾说,观众对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关注度正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而且,随着化妆技术的革新,扮演任何名人,对于外形的相似度要求已经不再那么高了,甚至可以不相似,比如张国立在《建国大业》里演蒋介石,除了光头,几乎没有相似之处。

同时,观众的需求也已经发生变化。最初,观众一度是对领袖原汁原味的乡音十分熟悉,从《开国领袖毛泽东》开始,演员们尝试着说普通话,一开始大家很不习惯,还引发了一场大争论,但到了《长征》,这样的演出方式就基本得到了认可,到《解放》时,所有片中的领袖角色都说普通话。从观众对语言变化的迅速接受可以看出,集体回忆的需求已经逐步淡化,至少要求已经很少了,多个特型演员扮演一个伟人的现象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