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龙简历 刘世龙老师作品:追忆李禾老师

2018-08-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去年八月,我参加了临渭区档案局组织的<渭南近代工商业概况>一书的编写工作.在编写过程中,涉及到故市常家商号的一段史实,我向档案局提供了著名"红色特工"李茂堂父亲的墓志铭进行考证.说起李茂堂,我就想起居住在西安的作家李禾先生.刘世龙简历 刘世龙老师作品:追忆李禾老师李老师是原甘肃省作协驻会副主席,渭南临渭区下邽神市庄人,和李茂堂同一个村子且是本家.我曾几次见过李老,他一说起李茂堂就是"我自靖叔"如何如何(李茂堂别名自靖).李茂堂父亲的墓志铭文就是我从李老师

去年八月,我参加了临渭区档案局组织的《渭南近代工商业概况》一书的编写工作。在编写过程中,涉及到故市常家商号的一段史实,我向档案局提供了著名“红色特工”李茂堂父亲的墓志铭进行考证。说起李茂堂,我就想起居住在西安的作家李禾先生。

刘世龙简历 刘世龙老师作品:追忆李禾老师

李老师是原甘肃省作协驻会副主席,渭南临渭区下邽神市庄人,和李茂堂同一个村子且是本家。我曾几次见过李老,他一说起李茂堂就是“我自靖叔”如何如何(李茂堂别名自靖)。李茂堂父亲的墓志铭文就是我从李老师处得到的。

刘世龙简历 刘世龙老师作品:追忆李禾老师

程钧鸿局长让我联系李禾老师,看能否他带人亲访一次,从李老处了解更多渭南商人经商情况,结果我连打几次电话都无人接听,在qq邮箱留言也没人回复,于是我心里有一种不祥之感。最后查中国作家网,才看到确实消息——“李禾同志逝世”,时间是2018年2月7日。

刘世龙简历 刘世龙老师作品:追忆李禾老师

想起李老师的真诚待人,想起这位文学前辈平易近人侃侃而谈文学的音容笑貌,面对眼前这个令人痛心的消息,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一种有话想说却憋得难受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去年冬天我还和李老师通过一次电话,怎么这么快他就走了!几次想拿起笔为李老写点什么,却心绪不定,杂事干扰,放下了。

我和李老的忘年交是从向李老师索求他父亲李敬泰的照片和资料,为固市中学编写《百年渭阳》一书开始的,时间大概在2011年春季。他父亲李敬泰,在1944年到1945年担任过固市中学一任校长,

而对李老师信息的了解,则是我从网上西安某高中教师郭遒光的博客里看到一则李景泰、任克、郭遒光三人合编的《西安方言俗语词典》出版的消息。我给郭老师留言,不但买到了这本方言字典,同时打听到了李禾老师的电话和地址。

后来写信联系,李老师给我寄来他父亲的简介和照片。我由此进一步了解到,他父亲李敬泰生于1901年,上海大学毕业,是瞿秋白和恽代英的学生。1925年入党。大革命时期,受中共领袖李大钊培训,到国民第二军开展工作,最早在河南辉县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

四.一二政变后,到华县咸林中学教书,秘密建立党的组织。1928年参加渭华暴动,失败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继之受特务跟踪迫害,先后辗转西安、同州、华县、汉中、安康、蒲城、渭南等地,从事教育工作。

解放后任西北军政大学政治教员,长安一中、二中校长、副校长,陕西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等职。“文革”遭遇冲击,卒于上世纪70年代。著有《大旱度日记》小说和《曾经的三秦歌谣》等民俗研究著作,应该说是一个早期职业革命家、教育家。

李老师寄来的照片和材料,充实了固中校史的内容。听说他父亲还是一个摄影爱好者,我们打电话问李老师还有没有关于固中的老照片,李老师说可能有,要寻找,进行鉴别。

于是我们决定亲自登门访问李老师一次。2012年4月17日,我和固市中学副校长樊兴福同志驱车来到西安大庆路李老师所居小区,李老师早早在门口热情迎接我们,引导我们上楼。他看去人很消瘦,却很精神。他的书房,几个大书柜放满了各种文学书籍,还有和陈忠实,高建群等人的合影以及他自己和家人的照片。

李老师能上电脑,他就坐在电脑桌旁和我们谈话。我们递上《固市中学校史资料》一书,请他看后多提宝贵意见。谈话也是从他父亲当固中校长开始,他说那时他才十岁,跟随父母在固市中学的附小上了一年学,但这一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至今还保留着在固小上学的一篇周记作文,还念念不忘他的国文老师同应乾(固市东屯村人),说正是这位老师的作文评语对他的鼓励,对他以后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产生了终生影响,他拿出一篇深情回忆老师的文章给我们看。

接着取出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父亲的影集,给我们介绍说父亲爱好摄影,原来就有一个相机,走了好多地方都带着。李老说,这里面有他父亲在国民二军一张和同事工作照,还有一张陕南勉县革命女烈士照片,很珍贵,他曾分别提供给河南辉县和陕西勉县党史办。

关于他父亲在固中的照片,我们找到了两张师生的合照,也弥足珍贵。征得李老同意,我们翻拍了他父亲抗战时期在安康等地部分照片,收获不小。李老师本人是个作家,曾在《飞天》编辑部工作20年,多次编辑过陕西作家来稿,接待过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陕西作家到兰州进行文学交流活动,与陈忠实、高建群等结下深厚友谊。

作为编辑部小说组组长,他注重发现和培养人才,提携了不少文学新秀,还创作《危险年龄》等长篇小说三部,《疯癫和尚》等中篇多部,还涉猎民俗方言的研究。谈话中他取出才出版不久的长篇小说《贾闲人闲传》,分别签名赠送我与樊校长。

谈话,寻宝,不觉午时已过。李老师和我们去街上吃饭,他与一个小酒店年轻老板很熟,李老师虽然是一个年届八旬的老人,却很健谈,思维清晰,他主要给我们讲述他不凡的人生经历,讲他退休回西安陈忠实安排朋友为他接风,谈他年轻上西北军政大学,风趣亲切,让我们大开眼界,如坐春风。

他也能喝酒,有传统文人的豪气。这天我们都喝得尽兴,不觉到了下午,告别李老师就打道回渭。有了这一次面谈,我与李老师就常有电话联系。回来后,我写了一篇关于李老师的访问记,发在新浪博客上。

又拜读了李老的长篇小说《贾闲人闲传》,写了评论文章《闲书闲人不闲情》。我将两篇文章都发给李老师,李老师回复谦虚地说我对他作品,“虽然夸奖过分,但你确实写得太好了,有些地方是我还没有意识到的”。

他鼓励我多写,扩大题材领域,除了给微博投,还可给杂志投。2013年,李老师又两次寄书给我,一次是1月份,寄来他新出的《与习作者谈小说创作》。七月份又给我寄来《李禾散文自选集》和《一个老教书匠的老日记》,后者是他整理的他父亲李景泰解放前的部分日记遗作,抗战时期的内容很有历史价值。

2015年6月又寄来中短篇小说集《猫鬼神》,李老师学识渊博却很谦下,我与他年龄差20多岁,分明是晚辈,他却每在赠书一的扉页上工整地题写“世龙先生雅正”“世龙友正之”之类话,实在令我汗颜。

我和李禾老师第二次相见是2015年6月10日,是我和临渭区地方志办公室杨莉芳主任,工作人员王化龙老师、李青宁女士一起访问的。情况是这样,在此之前,方志办决定编一本《临渭古代诗文辑注》和《临渭古代楹联选》两本书,我向杨主任推荐了李禾老师,说李老师是渭南人,也是个作家,他父亲李敬泰是个早期革命家和民俗学家,和下邽著名政治人物屈武是同窗好友,曾有书信往来,他那里应该保存好多宝贵资料。

于是才有了这一次与杨主任等四人访问李老师的成行。

地址是我提供的,但这一次不比前次,这次李老师没有下楼,我们见到他时,他站在门口和我们握手,说话显得有些吃力,但眼神依然睿智明亮,他一再表示歉意,说身体虚弱,不能下楼亲迎乡党。

落座后我把杨主任等一一介绍,李老师听得很认真,还把杨、王、李每个人的姓名用笔记下,笑笑说:“杨主任这么年轻!”显得思维依然活跃,表述有条不紊。我们给他带来新出版的《临渭区志》和临渭政协文史委编辑的《老渭南》(上面选有李老师《“李十三”小考》一文)一书,他非常高兴,连连称赞渭南人重视方志,能人多。

听我们来意,他毫不保留的拿出他父亲民国时的诗词和文章手稿,民国十八年的家信,与屈武的通信,发表了几篇政论文章的老杂志,让我们一一拍照。同时,与我们合影留念。

我和李老师第三次相见是2016年12月8日,这次是和渭南青年作者张伟一起拜访他的。因工作关系,2016年春季,我认识了尚德中学的副校长张伟。张伟是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工作之余写了大量的短篇小说,一部长篇《杨东明》发在中国作家网上,写了半截,写不下去了,正在迷惘之处,我向他推荐李禾老师,说李老是下邽神市庄乡党,在《飞天》当小说编辑二十年,有丰富的创作经验云云。

张伟听了,愿意拜访李老师以望指导。我和李老师电话联系,李老师让我先给他从qq邮箱发几篇张伟的小说,他看了再说。

张伟就给了我《铁筷子》《那场雨》《胡文义》三个短篇,我于12月6日寄给李老。仅仅过了一晚,第二天李老师就从邮箱给三篇作品写出了意见,大意说:三篇小说已阅,感到作者颇有才华,但还不够成熟。

《那场雨》,描写生动细腻,很有生活气息,但人物过多,主人公形象不明,情节没有展开。《铁筷子》,主题很好,但头绪过多,显得叙述凌乱。《薛文义》,叙述较清晰,但主体缺乏意义。

李老指出,如今文艺思潮风起,各种写法都各显其能,但他以为,还是应当讲究思想性和艺术性,讲究情节的曲折和生动,以事情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推动情节的发展。李老谦虚地说,拙见仅供参考,并鼓励张伟坚持创作,笔耕不辍,将来必有所成。

我把李老师的意见转达张伟,张伟对李老师的不吝赐教中肯指出问题很是感动,遂决定登门拜访。张伟能开车,第二天我们就到了西安,和上次和杨主任拜访一样,李老师没有下楼,但李老师见到我们很高兴,热情地取烟沏茶,谈话很快进入正题,李老师就张伟的几篇小说谈了看法,首先肯定语言的干净,细节的生动,对生活素材的提炼能力,然后指出文学作品还是要强调思想性和艺术性,短篇小说人物不宜多,三五个即可,故事头绪也不能太多,要在矛盾冲突中推动情节发展。

《胡文义》写一个小偷,作为长篇中的一个人物或章节则可,作为一个短篇则立不起来。张伟对李老师的意见听得很认真,并将一段谈话录音保存了下来。

李老师还谈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甘肃作家邵振国短篇小说获全国奖,事后有人散布流言攻击说他险乎埋没了这篇小说,事实真相是他让作者反复修改这篇小说才得以获奖;李老师还谈到陈忠实为人忠厚,够朋友,又说路遥脾气大,到甘肃开会,来得迟了,埋怨住宿差饭不合他口味;《飞天》向伍修权将军约稿将军如何认真投稿,他的学生雪漠如何热爱文学艰辛创作终于成为知名作家,写出《大漠祭》等优秀作品。

还说到一个农村业余作者金吉泰,几十年如一日,现在还坚持写童话,和他保持联系。

我们和李老师谈话不觉已几个钟头,鉴于李老师下楼不便,张伟去街上买了盒饭回来,我们和李老师一起用餐。饭后,考虑李老师需要午休,我们向李老师告别,临走他将他编辑的《李敬泰文集》珍藏本分别签名赠送我们,并说“有时间常来”,眼里透出出依依不舍的神情。

听张伟说,这次拜访李老师后,第二年去西安给上学的女儿送东西,顺便还看过李老师一次。那次他遇到保姆,刚给李老打扫了屋子,做好饭准备离开。可以想见,他们的谈话仍离不开文学,离不开小说创作。这一老一少,交谈一定非常融洽。

这一年,我在qq邮箱给他发过几次文字,他也回复过,直到后来再联系不上。据李老师说,他有两个女儿,长女系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系教授,二女在津巴布韦华商协会任秘书长,儿子儿媳都在西安工作,皆事业有成。他退休后长住西安,除继续出版自己的长篇和短篇小说外,夜以继日地整理出版了父亲的一些诗词、日记、文稿等遗著。可以相见,他以“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在加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