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天师府张金涛 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天师府

2017-05-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天师府位于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上,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龙虎山属丹霞地貌,奇峰怪石林立,丹岩碧水相映,共有自然景

天师府位于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上,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

龙虎山属丹霞地貌,奇峰怪石林立,丹岩碧水相映,共有自然景观160余处,其中有99座山峰,24岩,十大奇景,20多处神井丹池和流泉飞瀑。清纯的上清河依山绕崖,蜿蜒30公里,将主要景点连接在一起。

宋代王安石在《龙虎山》一诗中这样描绘它的景色:

湾湾苔径引青松,苍石坛高进晚风;

方响乱敲云彩里,琵琶高映水声中。

龙虎山是道教正一派天师道的祖庭,是天师张道陵最初修道炼丹之所,第四代天师张盛直至第六十三代天师传道、道教和起居之所,在中国道教史上有一定影响。故被尊为“仙灵都会”、“道教第三十二福地”。

正一道,也称正一教、正一派,由张道陵五斗米道和江南符箓诸派融汇联合发展而来。元朝以后,成为道教上清派、灵宝派和天师道等符箓派之总称,与全真派同为道教最有影响的两大派别。正一道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不重修持,崇拜神仙,画符念咒,降神驱鬼,祈福禳灾。正一道以张天师为道首,其道士可以不居宫观而有家室。

东汉末年,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从张鲁手中接过作为天师继承者象征的阳平治都功印,从汉中南下来到龙虎山,在张道陵炼丹处建祠庙,即后来的正一观,又在附近建传箓坛,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日都升坛传箓。他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尊张道陵为“正一天师”(掌教天师),创立了龙虎宗正一道。

魏晋南北朝时,居住在龙虎山的第五代至第九代天师分别是张昭成、张椒、张回、张迥、张符,他们在教布教义上吸收佛教、儒家伦理,打着“佑国扶民”旗号,以求得统治者的支持和民众的信奉。

唐宋时期,天师道被视为道教正宗,得到封建统治者的信奉和扶持。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

元朝时,南方道教仍以符箓派为主,北方兴起了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派。元世祖忽必烈遗使入江西龙虎山求符命,元世祖封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主领江南道教”。此后正一天师代代受封,荣显递增。

明朝政府对龙虎山天师道也倍加关注。朱元璋于洪武五年(1372年),授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为正一嗣教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宏德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并赐白金十五镒更新天师府第。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也被推崇为全国道教教主,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第四十五代天师张懋丞、第四十六代天师张元吉等都得到明朝帝王的推崇和扶持。

宋元明时期,是龙虎山天师道的鼎盛时期。山上宫观、道院星罗棋布,天师府、上清宫殿堂巍峨,气势非凡,其建筑之华丽,宫宇之广大在国内罕见。龙虎山道教宫观还拥有大量良田,仅天师府在唐宋时就得朝廷赏赐的田地3600多亩,遍布周围十几个县,形成庞大的庄园经济实体。

许多文人墨客、雅士高贤纷纷前来探幽览胜,访道参玄。唐代有的皮日休、常建、吴筠、顾祝、吴武陵,宋代有叶适、晁幞之、曾巩、王安石、陆九渊、文天祥、洪迈、谢枋得等,元代有赵孟俯、虞集、揭傒斯、吴全节等,明代有宋廉、潘子安、贝琼等都游山赋诗,盛赞这里的奇丽风光和宫观景致。

清朝前期,康熙、雍正皇帝对龙虎山天师府还十分关注,康熙皇帝曾赐御书“太上清宫”匾额,赐帑金修葺太上清宫。雍正九年(1731年),雍正皇帝又赐大帑银,对龙虎山上清宫进行了大规模维修、扩建,所有殿宇整修一新,又增建斗姆宫及其配殿。

此后,龙虎山基本没有维修,张天师在社会中的影响也日趋下降。清朝末年,龙虎山已年欠失修,龙虎山上清宫等许多宫观殿堂倾圮,庙宇残败。民国时期天师道继续走向衰落。1912年,江西都督府没收龙虎山天师道田产,取消封建王朝赐予的封号。

第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在上海、北京一带活动,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后任“五教会道教会”会长,卒于上海。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依附国民党,1924年蒋介石任命他为国民党第二十一军代理副军长,1949年随国民党逃到台湾,在台湾台北市觉修宫成立天师府,1969年逝世。

天师出去后,天师的三个女儿和一些龙虎山道士仍留在龙虎山。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天师道作为一个有组织的宗教集团已不复存在,但天师道信徒和其它宗教信仰者一样,在宗教活动场所过着日常的宗教生活。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胞弟张祥云的长孙张继禹,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外甥张金涛现主持龙虎山天师府,并任中国道教协会理事。

天师府位于贵溪县上清镇中街,南朝琵琶峰,面临上清溪,北倚西华山,东距上清宫两华里,西离龙虎山主峰15里左右。这里是历代天师起居之所,现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头门、二门、三门、私第、家庙、万法宗坛、真武庙、玄坛殿、敕书阁、书院、后花园、百花塘等,整个建筑布局呈八卦形,飞檐斗壁,红壁琉瓦,规模宏大,殿宇楼阁,雕梁画栋,是一处王府式样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的封建社会大府第之一,其地位和规模可与山东曲阜孔府相比,有“南张北孔”之称。

天师府全称为“嗣汉天师府”,也称“大真人府”。它始建于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宗崇宁四年(1105年)改建于上清镇关门口,赐额“真人府”。元延佑六年(1105年),重建于上清镇长庆坊,后迁今址。明洪元年(1368年),明太祖赐白金十五镒进行扩建,赐额“嗣汉天师府”。

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年),敕令重修。当时,天师府问地面积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真是势比王侯,阔如宰相,盛极一时。

清朝末年,天师道走向衰落。天师由一品降为五品,朝廷不再赏赐给天师土地和山林,天师以符水治病、斋醮方术传教也日益不灵验,天师府也逐渐破落,得不到正常维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保护龙虎山道教文化和建筑。1983年,龙虎山天师府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政府拨款对天师府进行了全面修复,使这座王府式建筑群重现“南国第一家”的风采。

天师府前部分有三道仪门。头道府门临溪耸立,面阔五间,约200平方米,高7米,六扇三开门。中门正上方悬“嗣汉天师府”直匾,两柱的对联为“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第二道仪门已毁,在进头门二十步的甬道上有石坊一座,上书“仪门”两字。

相传文官将在此停轿下马,原有一副“西江无双地,南国第一家”对联。二门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现修葺一析,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耳房各一间,共160平方米。红墙绿瓦,脊兽腾飞。六扇大门上面有秦琼、尉迟恭、杨林、罗成、程咬金、单雄信六尊门神像,中门上悬“敕灵旨”匾,前两柱的抱柱对联为:“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进入三仪门直通大院,院内有一口丹井,又称灵泉井、法水井。传说是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所建。经石井直达大堂。大堂是天师实施道政之所。面阔五间,约300平方米。堂内悬着康熙十七年(1678年)御书“碧城”匾和乾隆七年(1742年)御赐“教演宗传”匾,堂内置有法台、令旗、朱笔、兵器,悬挂落着麒麟图、张天师像等,庄严静穆。

天师府中部的中心建筑是三省堂(又称私第),为历代天师的住宅,也是天师府的主体,面积约200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厅和东西廊房及花墙厢房,建筑华丽,门窗四壁,雕刻精致。前厅为客厅,面阔五间。堂中挂有墨龙穿云图和张天师画像,东西四壁皆书诗画,堂壁上悬有“仙派名裔”、“道契崆洞”、“纳甲周呈”三匾。

中厅又称狐仙堂,相传是张天师祀奉狐仙之所,堂内设有供桌、神台、常明灯等供品神器。建筑结构上,与前厅以天沟搭接,与后厅以天井厢连缀。

后厅是天师的食宿生活厅,东西厢房上尚有楼阁,厅堂中上方悬“壶天春咏”额,为袁世凯送六十一代天师张仁晸的贺匾,厅前另悬“福备箕畴”匾,据说为清状元徐甫所题赠。

从后厅可进入灵芝园,园前有八卦门,顶置“双龙戏珠”图,工艺精湛,门左右有“八卦涵宇宙,双龙卫乾坤”楹联,园内金桂银桂,奇花异草,满院飘香。

出灵芝园西侧门则是花草葱郁,古木浓荫的百花园,园后有一百花池,池中碧水荷花,树影倒映。灵芝园东后侧为敕书阁,是藏经纳籍之所,阁后是纳凉居,与百花池相连,形成一幽静的园林环境。

万法宗坛座落在私第西侧,红墙绿瓦,装饰一新。门前高悬“万法宗坛”额,院内置三殿,为张天师祀神之处。正殿祀奉三清、四御、三官、三张神像。三张指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和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

正殿两侧是配殿。东配殿供奉王灵官像,为道教护法神,踩火球,掐指举鞭,红脸长须,金袍绿带。西配殿供奉赵玄坛,又称赵公明,道教尊为财神,他黑脸长须,帅袍金甲,乘虎扬鞭。万法宗坛各殿堂形成院落,院中有二株千年罗汉,一雄一雌,叶翠葱郁,盘根错节。十字甬道两侧松柏长青,清幽静穆。

私第东部为味腴书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分前后二进,中有天井两厢。石门上凿有隶书对联:

泮芹蔓衍芹期来,丹栏花开栏可攀。

整个天师府依山带水,气势雄伟,素有“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之称。

天师府不但在中国道教史上颇有影响。而且还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如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第四十代天师张嗣德亲手铸造的9999斤铜钟,元代大书法家赵孟俯书写的《御赐太宗师张公碑》,明代的古画等都保存完好,可供游人参观。

1983年,国务院颁布“嗣汉天师府”为全国重点宫观,并列为全国21座重点开放道观之一;1985年以来,国家和地市共拨款74万元,对天师府进行了全面修复,基本上恢复了原貌。满足了前来朝拜虔拜的香客意愿。

1990年12月1日(夏历十月十五下元节),龙虎山道教协会举行了以天师府祖天师法像开光盛典为中心的“龙虎山道教文化活动周”,由上海市道协法务团和天师府年老道长、年轻道友共同按道教传统,举行了三天四夜的法事科仪,并举行了正一派科仪研讨、正一派道教音乐演奏、道教文物展览等文化交流活动。

除各地道协和著名宫观代表外,台湾“中华道教总会”、香港“研易学会”和“新加坡道教路会”也派代表团参加这一开光盛典活动,在海内外道教界引起很大回响。

1991年10月3日至9日(夏历八月廿六—九月初二),由中国道协、上海道协法务团及茅山、苏州等宫观指导协助,在龙虎山为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等地举荐来的弟子,举行了“按箓传度”仪式。这是自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天师授箓中断以来的第一次授箓活动。

“三师”中,汪少林为传度师、张金涛为保举师、张继禹为监度师,由天师府老道友担任高功、经师。此次“授箓传度”既满足了海外道教的要求,也扩大了龙虎山天师道在海小的影响与传播。

1993年8月,武汉音乐学院道教音乐研究室和龙虎山道教协会联合发掘整理出版了《中国龙虎山天师道音乐》,收集道教乐曲106首,并采用现代方法进行记谱,对不同曲牌和道曲作了分类,使天师道音乐更加规范化。

1994年10月26日至31日,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举行了玉皇殿落和玉皇大帝圣像开光迎神护国佑民醮典。来自海内外的嘉宾和进香朝拜的信众、参观游览者一万多人参加了这次盛典。

嗣汉天师府自1985年正式开放后,进香竭祖、受箓传度、祈福打醮者日益增多,原有殿堂显得不足。为了满足海内外信士朝拜、祈祷和天师府举行大型法会的需要,1992年天师府自行筹资80余万元,在原“演法大堂”地基上,兴建玉皇殿,得到海内外道教界的积极赞助,经一年多紧张施工,于1994年因竣工。

新建成的玉皇殿,是目前天师府最高大的建筑,为重歇山式,占地600余平方米,高达19米,殿宇巍峨。殿内新塑的高9.9米的玉皇大帝神像,庄严安详,邓、辛、张、陶等十二天君配祀两边,殿柱上悬挂着八条金龙飞舞楹间,整个大殿雄伟庄严。

26日下午2时,落成典礼开始,龙虎山道教协会会长,嗣汉天师府住持张金涛道长代表嗣汉天师府向前来参又典礼的嘉宾致欢迎词。鹰潭市宗教局、统战部领导、以及美国夏威夷太玄道观住持张怡香博士,台湾“中华道教总会”张柽副秘书长,“台湾文化三清宫”黄胜得董事长,卢美丽住持,新加坡韩大光法师等参加了典礼。

落成典礼后,举行了“玉皇大帝圣像开光迎神护国佑民醮典”参加本醮仪的有嗣汉天师府、武当紫霄宫、苏州玄妙观、美国夏威夷太玄道观、台湾高雄等5个科仪团百余名道友,各自登坛行道演法,相互观摩和交流。

31日晚,开光醮典随着“圆满送圣”而降下帷幕。在六天六晚的法事活动中,共举行了开坛请水、迎銮接驾、圆玉皇忏、放焰口、谢师撤幕等大小法事30多场,充分展现了道教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

省市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上海、苏州、西安、甘肃等道协和宫观负责人应邀参加了醮典。新加坡道教总会、台湾“中华道教总会”、美国夏威夷太玄道观、台湾文化三清宫、台湾文化院等也应邀组团到天师府观礼。

近年来,龙虎山道协和天师府为了弘扬道教文化,在热情接待国内外道友和游客外,同海外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又有了进一步加强,先后接持了国外六十余个代表团,进一步扩大了天师道在海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