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尚武上海2040 上海2040|上海空间规划:以结构调整代替“摊大饼”模式

2018-04-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上海的空间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与长三角地区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原来城市内部"中心-外围"的二元视角已不能满足上海未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上海的空间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与长三角地区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原来城市内部“中心-外围”的二元视角已不能满足上海未来城市规划。

“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中,上海的定位不再是一个特大城市,而是一个特大都市地区。”在9月3日于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举行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以下简称:上海2040)专题讲座中,上海2040的联合编制团队负责人之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张尚武表示,“未来的上海将全面打破原有的‘1966’体系(即由1个中心城、9个新城、60个新市镇和600个中心村组成的四级城镇体系),进行存量发展,优化结构,重构交通系统。

上海2040的“三层次”城市发展逻辑

上海在过去数十年的空间增长中产生了众多特点和矛盾。首先,上海作为特大城市已经演化成特大都市地区。其次,过去“铺开式”的城市发展让上海面临着空间蔓延压力和资源瓶颈。在过去十多年中,上海新增人口超过700万,建设用地目前已超过3200万平方公里,可用土地资源趋近极限。

第三,中心城区与外围地区的功能存在断层,比如上海就业呈现着中心服务化与外围工业化的特点。第四,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存在矛盾,交通系统难以支撑大都市地区的整体发展。

根据以上特点,张尚武认为要从三个层面上把握大都市区空间规划的主要思路。

在宏观层面,上海未来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生态、文化、宜居和创新”,这是上海大都市空间规划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是各个国际大都市空间规划的相似点,应当贯穿在上海2040不同层面的空间策略中。此外,上海要围绕全球城市功能目标进行战略性调整,要强化两个扇面和全球城市功能布局的引领,处理好与长三角的关系,推动郊区发展,优化城乡体系。

在中观层面,上海要优化超大规模城市的空间结构组织,保护大都市地区的生态基底,构建大都市多中心、网络化框架,做好城乡统筹与生活圈战略。

在微观层面,要以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塑造更有特色和魅力的上海,进行存量土地资源的更新和优化,以社区为基础进行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张尚武指出,在总体规划中,微观层面的思路和策略会在未来将通过发布更多的政策和细则去落实。

存量发展下设置管控底线

由于土地资源紧缺、结构不合理、产业面临转型升级,上海将不再进行“摊大饼”式的扩张性增长。那么,如何在有限存量中进行有效的空间管控?

张尚武指出,首先,要强化四条空间管控底线。在生态方面,一级控制线为626平方公里,二级控制线为637平方公里;城市开发边界将控制在2765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为150万亩(基本农田控制线);文化保护控制线将分为历史文化保护线、自然文化景观保护线和公共文化服务保护线。

其次,要建立全域管控分区发展策略,做到提升中心、优化边缘、强化新城、突出廊道。“在新总规中,我们会全面打破原来的‘1966’体系。“全域管控”不会区分中心和外围谁更重要,而是强调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重心。

”张尚武说,“在新城发展中,我们会提出新城的差异化发展,有些地方要强化功能,有的强化生态。现在来看,城市空间的发展格局,不是规模主导或者行政等级主导,而要强调综合性。上海的郊区,例如金山、青浦要发挥好对接上海与长三角的作用,根据自己的特性去发展。”

第三,进行布局优化和空间政策的整合。“本次总规非常关注人口分布的调整。”张尚武说,“在过去,由于新城的功能性发展不完善,造成中心服务业-外围工业化的格局,同时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要远远高于周边地区,对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交通产生了很大的挑战。”上海2040将关注支撑未来功能和产业布局优化的人口结构和分布需求,建立与功能布局和人口分布导向相适应的住房供给策略,促进中心城的人口疏解和郊区的人口集聚。

“总体而言,相较于过去以经济指标为重心,上海2040下的大都市空间规划更关注生态、交通、公共服务。尽管我们对上海整体的空间区域都进行了规划,但保留了不少弹性和空白,不少留白地区都是转型发展地区,届时根据功能发展的需求进行进一步的规划。”张尚武说,“和上几版总规相比,是形似神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