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张中行的红楼精神】解析张中行的红楼情缘

2017-09-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两天在读张中行先生的<负暄琐话>,尽管是初夏,可是那一篇篇的文字,感觉就像在听着老先生叙话过往的种种,好像依然能感到背上的一片温暖.<负暄

这两天在读张中行先生的《负暄琐话》,尽管是初夏,可是那一篇篇的文字,感觉就像在听着老先生叙话过往的种种,好像依然能感到背上的一片温暖。《负暄琐话》中,大部分谈的是人物,较之温源宁,就好像是XO马爹利和纯酿特加饭,自然是醇厚温和的感觉,想来是不会有人找他翻脸的。

然后,我就读到了他的“红楼点滴”五篇,就不由得生出很多感慨来。红楼是指当年的北大文学院,原来北大并不是生来就在未名湖畔的。五篇有关红楼的文字,分别写的是“散漫”、“严正”、“容忍”、“军事训练课”和“入学”,描摹的都是一些细节,体现的实在可以看作是所谓的“北大精神”:“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

所以,在名师的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意提问,自由辩驳;“党义”课老师可以无为而治;学术上可以坚持己见;教学上可以容忍不同的教师风格,尤其是看到钱玄同不判考卷只盖“及格”木戳的逸事,不禁拍案叫绝。然而最绝的还是军事训练课的两位教官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他们的最终结局,而且,张中行一样把它归结为“红楼精神”。

我自己是八十年代上的大学,相比较如今的大学校园,那个时代可以说是理想主义的乐园了,但是比较张中行的红楼,那就太多遗憾了。我们几乎看不到那种特立独行的老师,中学时候还有,大学反而没有了,讲课都是中规中矩。

上课,然后考试,自由的只是读书而已,不记得旁听过什么课,也不记得我们的课有人来旁听,好像这是不可能的事。师道当然是要尊严的,因为要考试。某些课是必须要点名的,最多也就是在课上打瞌睡,而且不能趴着睡,得用特别的姿势。

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我想,去考的时候是没有人会想这个问题的,因为我们实在还不知道大学会是什么样子的。等到读完了,工作很多年以后,我也依然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直到读了这些红楼逸事,我就会想,我真的希望大学可以给与我们,自由思想的空间,容忍异己的境界,独立坚持的精神,挑战权威的勇气。如今中国的大学可以给到学生这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