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哈特批判 对李德哈特的几点批判

2018-03-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大师在成为大师之前,总要打倒一个举世公认的大师,比如说克劳塞维茨.李德哈特在他几乎所有著作中都有否定克劳塞维茨的地方,而又以<战略论--间接

大师在成为大师之前,总要打倒一个举世公认的大师,比如说克劳塞维茨。李德哈特在他几乎所有著作中都有否定克劳塞维茨的地方,而又以《战略论——间接路线》为甚。

李德哈特很崇拜孙子,他的军事理论极其注重谋略。不过话说回来,哪个统帅或军事理论家只知厮杀而不重谋略?在李德哈特眼里克劳塞维茨只重视勇,没有把谋略放到应有的地位。“军事活动总是少不了危险,而在危险中最可贵的精神力量是什么呢?是勇气。

”我想李德哈特对克劳塞维茨的批判的部分原因是对这句话的断章取义。克劳塞维茨揭示了精神因素的制胜作用,这是他对军事理论的重大贡献。如果以此来说克劳塞维茨只重勇气,那就大错特错了。李德哈特肯定知道他拿这点做批判依据会引起世人的不满,尤其是克劳塞维茨的众多门徒,但他太想打破克劳塞维茨的垄断了,妄想用战术理论批判战略理论。——不怕死的大有人在!

李德哈特的特色是每每有新的观点提出,总会拿克劳塞维茨试刀。克劳塞维茨被称为“西方兵圣”,而李德哈特则被称为“20世纪的克劳塞维茨”,这是对李的肯定还是说他不如克劳塞维茨?值得考究。

《间接路线》算是让李德哈特有了一家之言:从战略方面来说,最远和最弯曲的路线,常常也是一条真正的“捷径”。在本书中他自称基于对30个战争、280多个战役的研究,发现其中只有6个使用直接路线而能取的决定性战果,其余均属于间接路线的范畴。

我实在不明白决定性的战果是指什么,我们都知道一个铁钉和一个王国的故事,小事的结果影响大事的决策,细节决定成败。就拿280个战役来说,至少一半是运用谋略形成相对集中的优势取胜的。

这如果算作是间接路线的话,克劳塞维茨早就提出了“数量上的优势在战略战术上都是最普遍的制胜因素”,这是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亚历山大大帝在用,庞培在用,拿破仑在用,毛爷爷也在用——人多力量大。

李德哈特经历了一战和二战,并著有《一战史》和《二战史》。在《间接路线》中也引用了不少他经历过的战例,但总体都描述的极其简单,只是特别强调了跟他的理论相关的部分,这不是严谨的学术作风。历史就像小姑娘,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能打扮她,她就能展现出被打扮出来的样子。问题是掌握话语权和即将掌握话语权的人太多,所以我们看到的小姑娘已是面目全非了。作为一战二战的经历者描述者,李德哈特未免小家子气。

人都往往记住自己的亮点而希望别人忘记自己的污点。李德哈特经常提到自己做出的正确的预言,并说如果当局按照自己的建议会取得多么大的成功或能避免多么大的损失。其实这些没有实质的意义——没人知道李德哈特做到丘吉尔的位子上会做出什么判断。

退一步讲,让他跟蒙哥马利互换位置,他能取得相应的战果吗?别告诉我术业有专攻。人们记住了世界十大预言,却忘掉了无数没有应验的预言!李德哈特是个凡人,凡人有的弱点他也有。批判者应看到被批者的光辉。

《战略论——间接路线》中,李德哈特在对战争的记述中过多的使用了“间接路线”这个词,这很容易转移读者对战争本身的关注而去想间接路线是什么东西。他当然是为了突出他的理论,却忽略了战争本身的过程。他惯用的手法是“有XX次直接进攻没有取得效果或损失很大,而到XX时候用了间接路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是典型的李氏选择性描述!

如果有读者不了解那次战争的话,十有八九会完全信服,但他对战争的理解绝对会歪曲。李德哈特有不负责任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