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希泰双创 成都“双创”盛宴:打造城市驱动发展转型新引擎

2018-04-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四年前,李进决然选择来到成都创业.彼时,他已在英国求学做研究27年,且担任全球制药巨头高管.到成都后,李进创建了成都先导药物开发公司,聚合了

四年前,李进决然选择来到成都创业。彼时,他已在英国求学做研究27年,且担任全球制药巨头高管。

到成都后,李进创建了成都先导药物开发公司,聚合了包含14名博士在内的科研团队86人,进行原创药开发,建成10亿级规模的DNA编码化合物库,具有约30种生物靶标的筛选能力,在国内属第一家,全球第四家。

类似这样的轨迹也呈现在邹学明身上。

几年前,时任通用医疗高管的邹学明辞职回国,在对多个地方进行充分评估后,选择到成都创业。目前,其所创办的奥泰医疗,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超导磁共振医疗设备供应商,填补了国内在此领域的空白,打破了国外垄断。

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实现、浓厚的创新基因、良好的创业生态……成都已产生且正在产生更多的“李进们”、“邹学明们”,他们或对成都一见钟情,或兜转多地后最终情归成都。他们的身影,和目前成都庞大的“蓉漂”,以及每天新增的近700名创客一起,组成当下成都创新创业的多彩图景。

在新一线城市的创新创业竞争中,成都已成为引领者,其创新创业的步伐正越来越快。2016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以下简称“成都创交会”)落幕不久,其交易额突破160亿元,现场成交项目数量和金额相比去年预计增长一倍以上。全球创新创业要素,正进一步聚合在成都,激发成都创新创业新动能。

成都希望,把创新创业的故事讲得更好,让这个城市更具魅力。

人才高地

作为瑞士洛桑大学博士、美国拜耳制药公司资深研究科学家,陈元伟生活、工作条件优越,却难捺回国发展之心。

陈元伟回国后,先是加盟上海一家公司。随后放弃了上海、北京和深圳等地伸出的“橄榄枝”,来到成都,正式成为一位“蓉漂”。成都产业聚集的优势和极具想象的发展潜力,是他如此选择的主要缘由。

事实也正如此。目前,陈元伟所深耕的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成都高新区集中优势资源着力培育打造的五个“新千亿产业集群”之首,初步形成了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剂和医疗器械等特色产业集群。

这样的潜力使得陈元伟身边聚合了5名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海归生物医药科学家,团队新药研发的核心优势显现。

陈元伟已领军组建了“四川省仿创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市仿创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新一代生物医药技术产业转化夯实基础。

一个领军人物,聚合一批高端人才,助推一个产业,这样的现象在成都已不鲜见。

邹学明同样是鲜明的例子。在2014年其公司近百人的研发团队中,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人、国家高端外国专家1人和四川省“千人计划”人才2人,知名高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比例过半,其中海归博士加上欧美专家达到43人。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成都拥有两院院士34人以及旨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69人,位居同类城市前列。此外,成都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53所高校、30家国家级科研院所,以及76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科教资源位列全国第六。

HRoot创始人及CEO、《人力资本管理》杂志执行主编唐秋勇说,成都目前有接近300家世界500强公司,多是科技密集型企业,这说明成都的管理人才供给,已达到一个非常充沛的程度。此外,在目前中国猎头行业中,年营业额超过一亿的企业不到十家,而成都本土有一家位列三强。这说明成都中高端人才已达到一定规模,流动率也达到一定比例,另外说明这里的企业包括外企,对人才求贤若渴。

但成都显然并不满足于此。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丁小斌说,高端人才永远不够,且人才可为所用,不一定可为所有。

今年2月中旬,“成都人才新政十条”出台,设立总额不少于20亿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吸引全球精英人才聚集成都。

按照人才类别和水平,将引进人才分为国际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和地方高级人才,分别给予300万元、200万元和120万元的资金资助。

对人才的重视,成都并不只限于高端人才。其创新创业“新四军”包括高校的科研人员、海归人才、在校青年大学生、企业连续创业者,都有相应的支持政策。

比如通过“创业新星”计划,成都每年选拔和培育100名左右创新能力强、创业项目优、发展潜力大的青年(大学生)人才,给予每人20万元的资助。

成都还希望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继去年创交会仅仅半年多,即第二次召开成都创交会。

正如丁小斌所认为的,成都创交会目前来看完全不只是一个活动,而是推进人才、技术和资本交流的平台。在其子活动——人才交易会上,累计接受现场咨询7300余人次,接受网上咨询2000余人次,共有约50名外籍人才与企业在招聘会现场达成签约意向。

资本集结

成都在创新创业的引领姿态,使其不难发现,人才和资本犹如创新创业的两只腿,步调一致,才能稳步前行。

成都表现出自身的务实性和前瞻性。其先后设立2.5亿元的市科技债权融资风险补偿资金、1亿元的青年大学生“创业贷”等债权融资产品,去年还为200余家企业提供信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近5亿元。

尤其从去年2月开始,成都启动“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搭建“菁蓉汇”平台,加速资本与“知本”对接。国内外知名投资人包括熊晓鸽、俞敏洪、盛希泰等对成都青睐有加。国内最大单只人民币天使基金洪泰基金,在成都成立了北京之外首只子基金,并在成都首发国内第一只专注智能硬件创业的天使基金——洪泰智造基金。

不过,对于不断庞大的“蓉漂”,以及日渐趋进的成都创新创业需求来说,这些还不够。如何更有作为,是成都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日前落幕的成都创交会,就是重大举措之一。

按照成都的设想,成都创交会将被打造成为全球创新创业首个全要素展示交易平台。其中在交易方面,通过举办人才交易、股权投资交易和技术成果交易3场活动,着力打造全球创新创业首个全链条、全要素交易平台。

数据显示,成都创交会技术交易额达到61.7亿元。股权交易会上,成立了首期规模400亿元的成都首个政府投资基金——“成都前海产业投资基金”,175个项目现场签约,预估交易额超过百亿元,现场成交项目数量和金额,比去年增长超一倍。

成都市金融办副主任梁其洲说,成都前海产业投资基金将带动2000亿元以上子基金,撬动社会资本上万亿元,“加速了我市金融国际化进程,不仅打通了成都—前海—境外的融资渠道,而且将汇集伦敦、纽约、法兰克福等全球资本进入,为成都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添上腾飞之翼。”

前海管理局局长助理、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强表示,成都是金融大市,是适合创新创业发展的宝地。他认为,成都是前海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成都非常有创新意识,有魄力,“从经济结构、经济总量、产业基础等方面,都看好成都,看好成都前海产业投资基金项目。前海金控的很多合作方也来参加成都创交会,并有意向在成都投资。”

同时,成都市新都区与深圳前海金控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成立总额39.5亿元的绿色发展基金,加快推进区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为绿色创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是前海金控服务内地的“第一单”。

深圳市前海是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试验窗口,在人民币跨境流通、资本项目开放、深港金融合作等重点领域开展了大量有效的探索和试点,李强希望能够充分利用前海的政策,通过专业服务,推动全球资金来支持成都发展。

此外,新都区还和上海申能诚毅股权投资有限公司签约,新申二期创业投资基金5亿元落户新都。

上海申能诚毅股权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波透露,这5亿元将重点投资成都处于成长阶段的新材料、能源互联网、互联网信息、消费升级等战略新兴产业,在市场化运行的前提下,优先投资和支持新都区辖内企业。

其在珠三角、长三角投资成功的企业,也将可能带到成都来,“实现合作多元化,产生资本与产业的融合。”杨波说。

创业生态

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亚瑟·麦克唐纳,是此次成都创交会的重磅嘉宾之一。虽是首次来到成都,他已忍不住为成都“点赞”。

在他看来,成都的未来前景将非常棒,成都的创新创业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基础,可以引领各行各业发展。

对此,美国益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任博文所见略同。

“在成都看到非常棒的地方是,这边的企业非常有创新力。”任博文说,他们非常愿意和努力把实验室中的科技成果带到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带给普通民众,打通科技与普通生活的“最后一公里”。这样的意愿,使得他来成都寻求合作机会。

任博文已和成都一家公司开始了合作。他将花更多的时间了解成都的市场、生物科技发展情况,“成都有广泛的合作机会和无限可能”。

这恰是“蓉漂”所期许,也是成都所愿意提供,乃至能实现的。

丁小斌说,成都的人才或创业者真正看重的是,他们作为“一颗种子”,能在成都生根发芽,能有更多长得更好的机会和更优的发展环境。

换句话说,创业者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这是一个系统,除了足够的人才和资本,还要有好的创业氛围、适合的载体和平台。

成都是否如此?

三年多前,成都生物医药行业扎实的基础,政府对生物医药行业的大力支持,给了李进来到成都创业的信心。随之而来的实际支持,更是助力不少,包括减免3年房租,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和各种补贴,截至今年3月,李进公司陆续收到的政府扶持资金已超3000万元。目前,李进公司所在的高新区已聚集生物医药企业200余家。

成都市已出台的支持创新创业政策有30余项,涉及创新创业的各个环节。

丁小斌说,成都希望打造更好的产业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建立一个完善的支持体系,展现成都的开放和包容,使创客没有外来者的感觉。

对于政策支持,王暾记忆深刻。这位获得留美读博机会却断然放弃,回国创业的四川人,曾被汶川地震的现场照片深深刺痛,决定在成都创建减灾研究所,专攻地震预警。

在公司起步时,成都高新区为王暾提供了250平方米且几乎免费的办公室,并帮助申请到科技部的专项资金,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王暾团队研发的预警系统覆盖中国国土面积22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地震预警系统。

李进和王暾并不是个案。

成都斯普奥汀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喻易强,曾一度在加拿大发展。在2011年与某成都高校合作时发现,成都在西南区域的人才储备非常充足,有利于高科技公司培养人才,进行自己的技术储备。这让他萌生了来成都发展的念头。

在进一步的接洽中,喻易强发现,成都市、高新区均对创业公司非常重视,且高新区有很多世界500强企业,有利于公司与其他企业在产业链条无缝对接。

而成都人不急不躁、安安静静做事情的态度,让喻易强找到了和国外一样的感觉,类似于硅谷,“有利于创业公司做好研发”。

这和源本生鲜创始人徐晓晨的感觉类似。在从北京到成都旅游时,成都的文化和人文气息吸引住了徐晓晨,“包容且不做作,热情却不浮夸。如果说北京浮华背后渗透的是不羁的躁动,那么成都的繁华背后传递的是一种莫名的安静。成都是一个让你容易爱上她的城市。”

后来,他爱上了成都,留了下来。

成都想象

曾有“蓉漂”有着“安逸”的感叹,成都是国内唯一一个实现工作和生活平衡的城市,拼命工作和休闲生活可有效结合。

中智集团党委副书记王旭甚为认同,“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成都是这样的。”

这形成的另一种效应是,成都的部分创新已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

蓝光英诺公司研发出全球首台3D生物血管打印机;飞阳科技公司建成中国首条产业化的平面光波导晶圆加工线,领跑“中国光芯”;成都极米科技有限公司的极米无屏电视占据国内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去年年底超越LG,跃居全球市场份额第一 ……

在首次发布的双创指数中,成都今年5月的双创状态为279分,几乎2.8倍于基期(2014年9月的100分)。另从城市间的横向比较来看,成都目前的双创关注热度为18.64%,远高于杭州的15.99%、武汉的10.55%。

参加成都创交会的陈宁,是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ITTN)执行主席,第二次来到成都,见证了四川省和成都市对双创工作的支持和重视力度。他认为,不同的创业城市基于不同的“成长基因”,有着不同的特色和定位。而找准定位,成都将成为双创区域核心枢纽。

根据《成都市创新型城市建设2025规划》,到2017年初步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到2020年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到2025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十年之约,并不遥远。按照成都的规划,成都创交会的不断进阶将成为路径之一。

除了众多重量级甚至顶尖嘉宾的出席支持,来自美国的Hyperloop公司、被誉为“最伟大的交通革命”、时速达到1200公里/小时的胶囊列车项目,引发蓝牙革命的Cassia公司的蓝牙路由器项目,全球排名第一的机器人团队打造的“蛇形机器人”项目等尖端科技创新成就,也在成都创交会上亮相。

丁小斌曾一度“苦恼”,想参加成都创交会的人太多,证件不够,不少朋友找到他,让去协调多拿证件。

他还忍不住分享明年创交会的设想,“明年规格、规模比今年还会高,进一步推进创新,把全球最新的创新成果产品,进行展示、体验和交易,把全球最顶尖的科学家、最新的技术,聚在一起,进行碰撞、解读。”

不难想象,不久的某天,当我们说起成都,“创交会”将是一个自然而然很快出现在脑海里的词汇。

按照丁小斌的说法,成都是有自信的。他说,成都科技成果的交易,以往都是往外的,也就是卖出去多买回来少。但最近两年,买回来的技术比输出去的多,这说明成都本地科技消化能力提高,产业转型发展乃至升级需求上升。

这样的情景自然是成都喜闻乐见的,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良效,让成都具备更多想象的可能,不止在经济,也在城市建设方面。

成都是四川省的首位城市、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在经济总量已迈入万亿级、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通过创新创业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形成驱动经济发展新引擎,是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然路径。

成都做了一个比喻,其创新创业的基因,辅之以政策支持,与国家的创新创业战略形成共鸣,创新创业这把“火”将越烧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