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邦子齐花坦 河北梆子传人齐花坦:一生为它着魔

2017-06-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即通客户端报道(河北新闻广播记者 寇霞)她,是"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的入室弟子;她,曾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等领导人的接见;她,是国家级

 即通客户端报道(河北新闻广播记者 寇霞)她,是“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的入室弟子;她,曾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等领导人的接见;她,是国家级“非遗”——河北梆子的传承人;她,是河北省内首位获得“戏剧终身成就奖”的艺术家;她是齐花坦。

初见年近80岁的齐花坦,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眼光依旧锐利。正是这双眼睛,让她跟戏曲结下了一生缘分。

年轻时的齐花坦

老家保定高阳县,解放前就盛行纺织染布。12岁那年,也就是1949年,小齐花坦跟随姐姐到保定印花厂子做“童工”。老板是位戏迷票友,“这孩子这双眼睛多大啊,去学唱戏吧。”一句话改变她的一生。进团没几个月,齐花坦就成了团里的主演。甚至有人说,这孩子救活了这个剧种。花旦、老旦、闺门旦、彩旦、武旦等她都有扮演,她说“演员是演人物而不是演行当。”

齐花坦扮演的戏曲角色

她主演的《宝莲灯》、《蝴蝶杯》、《窦娥冤》等经典剧目颇受欢迎。1957年、1962年齐花坦等两次在北戴河为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蝴蝶杯》和《宝莲灯》。她分别扮演女主角胡凤莲和三圣母,“那次接见是我自己。演出完了,一个人把我叫去了。主席特高兴,问跟谁学的戏……他说,小鬼带头给你叫好了,(我)就是光高兴、光激动了……” 

一次,在天津给周总理演出《红灯记》(也叫《革命自有后来人》),齐花坦扮演铁梅,“周总理都去后台看化妆,还给演员扇扇子包括我,特亲切,还请大家吃饭。他看了以后非常高兴,指示改成样板戏。还说,在监狱里不能随便说话,敌人都有窃听器,说话不都泄密了吗?说得特别具体。”

1976年,因为毛主席的关怀,《宝莲灯》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一部《宝莲灯》也让河北梆子剧团被毛主席亲定为全国八大院团之一。齐花坦在剧中扮演三圣母这一角色。她爱演戏,更爱琢磨戏,“三圣母是一个女神,既善良温柔,又正义感相当强,救济劳苦大众。既是人又是神,怎么演?因为这个,到某个地方只要有庙,我都要去参观。女神什么样,男神什么样,小鬼儿什么样?能学好多东西。” 

看似文静内敛的齐老入行这些年,骨子里对河北梆子的发展一直求新、求变。这一点她深受师父——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的影响。

齐花坦23岁那年,一天,在省领导引荐下她拜到名家荀慧生门下,“1960年我拍电影回来,(他们)把荀老师请到剧院当院长。领导说你就是荀老师的学生,这就是老师了。他走到哪都带着我,那就是入室弟子。”

齐花坦跟师傅学习了荀派《红娘》、《红楼二尤》、《花田错》等名剧。

齐花坦扮演的戏曲角色

荀慧生对戏曲服装的改良和在戏曲唱腔、念白上的演化都对日后齐花坦的艺术之路颇具影响,“现在咱们穿的戏服还是老样子,裙袄还在这系扣。他早是喇叭袖了,都是改良的连衣裙似的,纱的太美了。而且他的艺术特别生活化。”齐花坦的唱腔、念白深受师傅影响,让观众听得清楚又不失韵味。

荀慧生教导她多看书,多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齐花坦的点滴努力师父都看在眼里,“有一个(关于荀慧生)的40多集的(电视剧)片子,上面16个学生,其中三个剧种有我一个。河南豫剧是陈素珍,她是河南的梅兰芳;评剧是新凤霞,(河北)梆子是我。”

90年代,离休后,齐花坦策划拍摄了《孔雀岭》、《蝴蝶杯》等6部电视戏曲片,又一次大胆地对片子中的河北梆子唱腔、舞美等进行嫁接、改良和融合,作品《情满月圆时》获得“飞天奖”。 这股河北梆子的创新风潮当时还引来中央电视台前来与之合作拍摄了电视戏曲片《蝴蝶杯》。

扮演的戏曲角色

2014年,为了更好地推广和传承河北梆子艺术,78岁的齐花坦举个人之力筹措几十万,在石家庄市人民会堂举办了一台戏曲晚会。据说当天后台吃饭的演职人员达到300人,台下观众席的走廊上都坐满了人。她希望观众能记住戏曲中的角色而不是她自己。

齐花坦获得戏剧终身成就奖。

她的弟子彭蕙蘅、李玉梅都是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获得者,目前也是河北梆子舞台上的中坚力量。齐花坦是第一批被认定的河北梆子的3个传承人之一,这是一份信任更是一种责任。在她看来河北梆子改革势在必行,“进宫廷的最早是河北梆子,后来让京剧挤下来了,再后来就没落了。

一上坤角(女的)调门就高了。男的唱不上去,感觉吃力,揪得慌,声音声嘶力竭。河北梆子必须改革。我们也采取因人制宜,女同志唱C调最合适。河南豫剧通过《朝阳沟》改革了。毛主席肯定了。男的是男的声音,女的是女的声音。山西梆子也改了……”

12岁入行,父母病故都没有顾得上回家送终,如今到80岁齐花坦还在研究河北梆子如何改得更好,更容易普及;如何与音乐、舞蹈融合得更优美动听;如何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河北梆子这门戏曲艺术?

回顾与戏曲结缘的一生,齐花坦说,“就是喜欢戏曲,一辈子为它着了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