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鼎铭的后代 献给李鼎铭的“造福桑梓”匾

2018-03-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这是一块高大的匾额,它印证着陕北著名的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李鼎铭先生早年造福桑梓,获得人民群众极高称颂的一段故事.这块匾额长2

  这是一块高大的匾额,它印证着陕北著名的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李鼎铭先生早年造福桑梓,获得人民群众极高称颂的一段故事。这块匾额长242厘米,高115厘米,厚3.2厘米,由6小块陕北土梨木的横木板拼接并包边而成。匾面呈蓝色,匾的中央自右至左雕嵌着“造福桑梓”四个镶金大字。

  由于该匾悬挂数十年,颜色有了变化,不少刻字已脱落模糊。

  现介绍如下:

  匾右侧竖一行字为:“中华民国十四年腊月吉□米邑五区公民为”

  匾左侧竖一行字为:“李鼎铭先生敬立”在匾的中央上部和下部还有着赞颂李鼎铭先生的赞词。上部赞词曰:“自古豪杰英雄,其远而在上,莫不以富教而惟一之计划,为所谓□,则兼善也,未有穷而在下,本兼善之心,行兼善之事,如我先生者。

先生以布衣之士,牺牲个人权利,为桑梓造幸福,亦不外富教□端原夫。条陈长官,改建已废之桃花镇,为实行富教之起点。为拓市场抬高贾地,方于以繁荣。兴学校,造人才,风俗因而丕变。先富后教,富在其中矣。至于保持团体,排解纷争,口碑载道,无庸赘述”。

  下部赞词曰:“噫,如我先生者,可真谓为识时务之豪杰,造时势之英雄,设使得志,岂仅造福桑梓而已哉!公民等中(衷)心悦服,用特悬匾纪功,以昭来许,非敢言报,略表崇拜之意耳。致词赞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地不在大,得人则灵。异口同声,称颂鼎铭。幼读古人书,壮怀济世。志后未登舞台,号称布衣士。惟其重气节,有识力,无折腰之取辱。碑从心之所欲,地方□以富教育,赖以兴君,子曰莫大之功”。

  “造福桑梓”门匾是1925年陕北米脂县五区的乡亲们敲锣打鼓送给李鼎铭先生的,并将此匾悬挂在李鼎铭先生居住窑洞的横楣上。

  李鼎铭先生是陕西米脂县人。1881年生,1947年逝世。出身农家,少时因家贫,师从其舅父杜良奎(杜聿明之父)读书8年,曾在县试中取得第二名和州试中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以后,又学习了各种自然科学知识,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先生早年从事教育工作,历时10年,曾创办米脂县第一所国民小学和桃园镇国民高小,并在绥德、榆林等地执教,为振兴陕北教育,培养人才,推动社会风尚改革,建树颇多。

中年以后目睹陕北医药卫生落后、人民极感痛苦的状况,欲图有所改变,于是又精研中医,历十数载,通过刻苦钻研中医经典和广泛临床实践,成为陕北一代名医。先生热心社会公益,倡教育,兴医药,关心百姓,不畏权贵,刚直不阿,故在地方上有着崇高的威望。这正是陕北米脂县五区人民群众为李鼎铭先生敬献“造福桑梓”匾额的缘由。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长征达到陕北后,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先生思想有显著转变。“七七”事变后,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并参与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分裂的活动。

  1941年11月,李鼎铭先生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第一次参议会上当选为边区政府副主席。在政府任职6年期间,在民主参政、合作抗日、建设边区、保卫边区的各项工作中,作出了许多有益的贡献,因而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敬仰,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评价。

特别是他在边区二届一次参议会上提出的“精兵简政”的提案,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赞扬以及边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被称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并加以贯彻执行。从1942年至1944年,边区各级机关经三次实施精简,基本上达到了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个目的,大大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在那篇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讲演中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1947年12月11日,李鼎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李鼎铭先生爱国忧民的思想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逝世后,边区政府举行了李鼎铭副主席追悼大会,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对李鼎铭先生的功绩作了高度的评价:“李鼎铭先生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中,作出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贡献,人民对他的功绩将永志不忘。

”为此,当地的父老乡亲更是加倍爱护这块门匾,经常将其取下进行擦洗、修补。一直悬挂在李鼎铭先生居室的横楣上。

  全国解放后,为了纪念这位与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的开明绅士,米脂县政府先后修缮了李鼎铭先生的故居、陵园,开办了李鼎铭先生事迹陈列室。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不让此匾受到破坏,当地群众把它小心地珍藏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地乡亲和李鼎铭先生的亲属将此匾重新拿出来,细心擦洗好,陈列在李老先生的故居里,供人参观。1999年8月6日李鼎铭先生的孙子李雪明、李雪飞,孙女李雪英等将这块在李鼎铭先生故居正窑沿上方悬挂了75年的门匾捐赠给延安革命纪念馆,作为永久收藏。

  这块虽已斑驳、字迹尚清晰的门匾,是纪念先贤的历史见证,启迪后人的宝贵珍品。值此李鼎铭先生逝世60周年之际,仅以此匾额奉献于广大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