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赟;老子的教育观 老子的人格教育思想

2017-11-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婴儿天性淳朴,私心杂念甚少,没有智伪巧诈,如果人们能保留婴儿般的淳朴天性,就能合乎"道"人格教育思想是老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老子的

婴儿天性淳朴,私心杂念甚少,没有智伪巧诈,如果人们能保留婴儿般的淳朴天性,就能合乎"道"

人格教育思想是老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老子的人格教育思想,对今天加强个人的品德修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力求摒弃老子学说中对人性消极的一面,重在发掘其中对个人品德修养有积极作用的部分。

炼一颗赤子之心

老子认为,人格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充分认识"道"的本质,并能依照"道"的本质去行事,即培养"为道"之人。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灭亡遵循的规律和法则。"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说,体现了万物发展变化的道是循环往返的,运动变化的。道至上而神秘,只能体悟而不能言传,道之深奥是无穷尽的。

所以,人们不能丝毫偏离道。"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用道"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意思是说,用道来修身,德就会真实;用道来治家,德就会充裕;用道来治乡,德就会长久;用道来治国,德就会昌盛;用道来治天下,德就会博大。可见,做事"依道"、"为道",对个人修身、治国安民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老子认为,婴儿天性淳朴,私心杂念甚少,没有智伪巧诈,如果人们能保留婴儿般的淳朴天性,就能合乎"道"。在《老子》中他多次使用"赤子"与"婴儿"这两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为了帮助人们形成婴儿这样的淳朴品德,老子论述了他关于人格教育的内容。

借老子之眼看理想人格

老子阐释了自己眼中的理想人格,其中的积极内容对今天的人格教育有很多启发,梳理之下,有这样几个方面。

少私寡欲,见素抱朴。老子时代上层社会生活极其奢华,物欲横流,而一般平民则流离失所,生活无着。老子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人们私欲膨胀、不加遏抑所致。他告诫人们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但是,他并不提倡绝欲。他也认为,正常的物质需要是人所必需的,只是人们要知道满足。

涤除玄览,专气至柔。老子认为,要实现"为道"的教育目的,就要使人心平气和。他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著名学者任继愈认为,"涤除玄览就是要把自己的内心打扫干净,清除外物,做到没有暇疵"。老子认为,靠直觉的体认与潜意识的开发,作内观返照,净化欲念,清除心灵的弊障,就接近于为道之人。

贵柔戒刚,谦让不争。老子从自然人本主义道德观出发,极力主张人们去学习贵柔知足、谦让不争的修身之道。老子为了说明柔的功用,以水与人类的生长来作比。认为普天之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用土可以围之,用木器可以盛之,用金属可以断之,用火可以蒸之。但是,要摧毁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胜过它:水可以淹没高山,可以扑灭大火,可以使金属生锈,可以使木质腐烂。所以,柔韧中含着生机,刚强则预示着灭亡。

大直若屈,不露锋芒。老子具有委屈反能求全的辩证思想,极力主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人格。老子认为有智慧的人不会夸夸其谈,夸夸其谈的人没有智慧。"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人们要保持"自矜"的态度,即使取得成功也要不夸耀、不露锋芒,以免影响长进。

上德若谷,报怨以德。老子认为,"道冲而用之,又不盈"。"道"是空虚、用之不尽的,人的心灵如同道一样,只有空虚若谷,不被私欲所蔽才能包容一切。这种"空虚若谷"的品格应表现在:国家之间,要相互尊重,以谦让自处,维持睦邻关系;人与人交往,要以诚待人,以宽容之心待人;对统治者而言,"空虚若谷"更重要,只有虚怀若谷,虚心谦下地对待百姓,才能得民心、得天下。

重视实践,矢志强行。老子提出了人格自我完善的系列要求,他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他认为,人既要认识别人,也要了解自己。战胜别人是有力,超越自我才刚强。知道满足的就是富有,坚持力行的就是有志,不迷失精神的就能长久,身死道存的就是不朽。人"自知、自胜、自足",重视实践,矢志"强行",就能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使生命保持永恒的意义。

老子不"老"

上述老子人格教育思想的几个方面,对今天的个人品德修仍有一定的启示。

正视人类正常的欲望。在老子看来,正常的欲望是人人都有的,但如果超出一定的限度就变成了奢望。一味贪图享受,就是灾祸。老子的这一思想告诉人们,要量力而行,凡事要讲求实际,尊重规律,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从养生的角度来说,少私寡欲,知足长乐,对健康长寿大有裨益。

重视自然的规律。在老子看来,道是万物的本源,道是自然,道是虚静,道是无为。老子告诉人们要倾听大自然的声音,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要懂得超越自身的有限性,用无限的观点理解万物的必然性。这样,就使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自然的永恒生机相融为一。

强调坚韧的毅力。老子认为,道的作用虽是柔弱的,但是柔弱可能胜过刚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只有依靠恒道,不断完善、改变自我,使之符合社会和道的范畴,才能使事物保持在某一持续阶段。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