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山水画家陈钢:画我胸中丘壑

2018-03-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即将推出的当代山水画家陈钢的画集,向人们徐徐展开了一个苍劲雄浑.空灵缥缈的画境:巉岩幽谷.密林修竹.流泉飞瀑.氤氲云烟,无不淋漓酣畅,充满笔

即将推出的当代山水画家陈钢的画集,向人们徐徐展开了一个苍劲雄浑、空灵缥缈的画境:巉岩幽谷、密林修竹、流泉飞瀑、氤氲云烟,无不淋漓酣畅,充满笔情墨趣,亦是画家胸怀的袒露和情感的宣泄。

现为天津画院画家、中国美协会员的陈钢,性格开朗豁达,为人真诚平和,从艺四十余载,不求闻达,超然物外,孜孜不倦,潜心琢磨,不断求新求变,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在艺术的世界里自由驰骋,游刃有余。其画作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大展,并赴美国、新加坡及港台地区展出,以独特的画风、精湛的技艺和一定的学术成就,受到各方好评。

与陈钢的交谈是在一个初春的夜晚,一面观赏他的新作,一面听他娓娓讲述,仿佛亲身体会了一个画家的求索和修炼之难:“一幅画你是否喜欢,往往见仁见智,各有不同感受;只有画家自己最清楚:你要有多少‘三更灯火’的默默耕耘,多少习而无果的颓丧和挫折,还要远离世俗的浮名,领悟画道之真谛,才能与众不同,进入孔子所说的‘游于艺’的画境……”

“世间里,我们如尘,悲喜被岁月吹散;岁月里,我们如风,痕迹被现实淹没;现实里,我们如梦,很多时候,绘画就是一场梦,只不过,它能留下美的痕迹,被时代记住。”这是陈钢的一段感言,也可理解为他求艺四十余载心路历程的真切表述。

陈钢1958年出生于天津,自幼受擅长绘画的父亲影响,读初中时便与北京荣宝斋一位老师学习中国画。当时正值“***”,山水、花鸟画往往只是用作大量绘制出口的书签。尽管如此,他还是从观摩和临摹古画中,领略了王诜的苍郁清润,范宽的雄健凝重,郭熙的奇骏凝洁,米芾的潇洒缥缈,王希孟的恢弘壮美……而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从大自然中寻找创作灵感、启发艺术思维的创作方法,则使陈钢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改革开放初期,陈钢考入天津美院油画系,师从张世范、沈尧伊、汲成等名家。扎实的素描和西画功底,对他后来的山水画借鉴西画理念和技巧,强调空间感、立体感、厚重感,产生了很大影响。

但从美院毕业后最初的十年里,陈钢并未专门从事中国画创作,而是先后到美术印刷厂和手帕厂从事美术设计。他的绘画创意、技巧和才情,在一方小小的手帕上得到了施展。十年后,他辞去手帕厂的工作,到一家独资企业设计工艺陶瓷,他出图案,工人在上面手绘、雕刻出来,做成欧式仿古造型的观赏陶瓷,出口到海外市场。借此,他有机会数度造访美国,接触到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及其代表作品,大大开阔了眼界。

陈钢说:“转眼到了不惑之年,忽觉自己仍无建树,总是站在古人的座座高山下,手足无措踌躇不前。骨子里那份对传统山水的追求让我难以割舍,所以我毅然辞去收入丰厚的工作,暂时停住脚步,潜心探索,在东西方绘画的契合点上寻找着自己的绘画坐标和语言。”他几番苦思冥索,几番刻苦耕耘,终于迎来创作的黄金时期。

在陈钢看来,没有一蹴而就,没有捷径可走,而要经历多少“三更灯火”的默默耕耘,多少“废画三千”习而无果的颓丧和挫折,才能领悟画道之真谛。

起初,陈钢的作画条件十分艰苦。辞职之后,他一面赡养八旬老母,一面游弋于绘画的世界。那时,全家住在一间11平方米的小屋里,没有画案,只能等全家人入眠后,将画板的一头搭在床上,一头搭在凳子上,秉烛夜战,所以只能画尺幅较小的山水。谈到这一窘况,陈钢颇能聊以自慰:“《清明上河图》尺幅也不大,很多近现代大师如程十发等,画的也是小画。画家都要受一定外部条件的制约,这也许更能磨炼画家的品性和意志……”

当今山水画家众多,风格技法各异,如何画出自己的面貌,陈钢大胆尝试,煞费苦心。

例如传统山水画有十八种皴法,一幅画一般只用一两种,陈钢却将其糅合在一起,只要能表现山石的肌理和质感,什么斧劈、豆瓣、雨点、长披麻、短披麻……还有自己独创的皴擦方法和大泼墨的偶然效果,统统拿来,为我所用。

所谓“大泼墨”,即将适量水墨泼洒在画案上,用宣纸拓印后翻转过来,便可产生变幻无穷、光怪陆离的偶然效果,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无定形不谋而合,往往是画家想象不出、用笔墨线条表现不出的。在此基础上,再依势造型,皴擦点染,细心收拾,达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理想画境。还有正画、反画,各种方法都用过,真的“废画三千”,才摸索出一条独属自己的画法画风。

纵观陈钢的山水,不仅清新朴茂、苍劲雄浑、秀润华滋,又糅入西画的一些技法,使其山水更加厚重、空灵、富有质感。问他如何画的,他淡淡一笑道:“中国的宣纸太神奇了,人家画两遍,我画十遍,每遍都有痕迹,相互都不覆盖,墨色反复叠加,就有了层次和厚度,有了空间感、立体感和氛围,油画味也就出来了。这与印刷中的网点和西方的点彩派,有异曲同工之妙。”

陈钢将他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称为“宣纸上的叛逆”,而这也正暗合了近代画坛巨擘黄宾虹的“无法之法,乃为大法”,做到了“用最大功夫打进去,用最大勇气打出来”。

一次,陈钢挥毫作画,一老外在旁看得入神,待作品完成,老外问:“陈先生,您画的山在哪儿?我想去那个地方!”陈钢笑了:“世上没有这个地方,是我想象出来的!”老外愕然。

陈钢对记者道,这即是中国画的妙处,它可以是生活中没有的;它可以对景写生,也可以“画我胸中丘壑”,用画家笔下营造出的美感染观者,以“可视、可读、可思、可游”的魅力,让你情不自禁欲入画中。这就是陈钢所谓的“造境”。

作为当代画家,陈钢的艺术观与思维方式是与时俱进的。他热爱自然、热爱生活,醉情于名山大川、烟云水瀑、竹楼边寨,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积累。他五上黄山,多次去太行,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觉和体验。但他的山水画极少写生,而是学习古人之法,物我两忘,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眼中丘壑了然于胸后,才将自己的审美理想以山水为依托表现出来。因此,他的“造境”难觅其踪,原因就在于,那是他心灵深处的意象世界。

这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体验。有时,他会在睡梦中惊醒,翻身起床,直奔画室,提笔便画,一气呵成。原来,他刚从黄山归来,睡前又看过马远、李成的画,似睡非睡之际,灵感火花忽现,于是有了山势奇绝、笔法简练、全以焦墨表现的《只待乾坤醉》。如若提前构思好,反无新奇感了。

正如专家所说,陈钢努力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充足的精神,更注重对象内部规律与外部精神和整体意蕴的结合,完成了从物象到意象的转换、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升华、从自然景观到艺术情境的超越,使他的作品在广取博征、厚积薄发中,呈现出传统渊源与脱颖而出的活力与创造力的完美统一。

“绘画不仅是一种呈现形式,也是一种抒发和表达形式:它是静默中的宣泄,沉寂中的爆发,像是在冷眼旁观世间的喧嚣和纷繁,澄清内心的波澜,全身心地投入绘画的思维里,才能实现水墨与心灵的沟通,于画境之中见心境。”

看过几则陈钢的“画者感言”,便可解读他的价值观和为人为艺的标准。其中一则名为《隐士》的小文,便是为与同道共勉而作。文中说,凡画者都想一鸣惊人,本无可厚非;但只活于人前显贵、为追名逐利一路狂奔者,却不是他的人生目标。他更向往的是那种淡泊名利,不求闻达,或清闲于山野林莽,或埋头于市井浮生,总在为自己的梦想不懈耕耘,独享创作快乐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精神财富的“隐士”们。

陈钢说他最景仰苏轼,融儒、释、道于一体,文、词、书、画俱精,几遭贬斥却从容面对,依然故我,为民造福。“我认为正是‘道’的力量使他在忍辱负重中,还能保持积极乐天的人生态度。读东坡,我感悟到人道与画道同理,老子的‘道’不能说却能修,画道说不清却能炼,我愿与同道一起修、一起炼,感悟苦涩与平淡的真谛,天之道也”。

交谈中记者感到,画家画到一定程度,就不是画笔墨、画技巧,而是画思想、画文化、画品格、画修养了。眼前的陈钢便是这样一位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