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刘玉凤 刘玉凤:红色经典 唱得响亮

2018-04-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着眼于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提升城市软实力,以"读唱讲做"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主题活动在全市铺展开来.本月初,红色吕剧<江姐>

着眼于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提升城市软实力,以“读唱讲做”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主题活动在全市铺展开来。

本月初,红色吕剧《江姐》在烟台大剧院唱响,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功。说到这部戏,不得不提到领衔主演刘玉凤,这位中国戏剧界最高奖“梅花奖”的获得者,烟台吕剧的领军人物。

9月3日,可容纳1000多人的烟台大剧院座无虚席。

这不是某位流行歌手过来献唱,也不是相声名家过来登台,而是刘玉凤主演的红色经典吕剧《江姐》在此演出。

更为特殊的是,观众全部是来自烟建集团的农民工,拍红了的巴掌,叫好的声音,沸腾了整座大剧院。

伴人物30年

浓雾中的山城码头,逼仄压抑的城头,昏暗潮湿的渣滓洞……变化无穷的光影转换营造出虚实相生的舞美效果,《江姐》如一首英雄史诗般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烟台吕剧院排演的《江姐》就是改编自歌剧版本,而歌剧《江姐》1964年上演后,经过几代人的精心诠释,已然成为民族歌剧的巅峰。如何演好,成为每一位江姐扮演者面临的难题。

从1980年开始,刘玉凤的“江姐”一演就是30年。重复的是剧名,不重复的是演绎。刘玉凤23岁演戏的时候,就碰到难演的第二场戏,那是江姐看到爱人彭松涛的人头被敌人挂在城头上的一幕,她哭了满脸的眼泪却被导演指出说“哭的感情不对”。

“当时我就在想,我都哭成那样了,怎么还能不对呢?导演告诉我我哭的感情不到位,缺乏内心东西。”连哭都这么有讲究,这在当时的刘玉凤看来匪夷所思。而等到自己有了爱人,刘玉凤才真正理解了当时那一番话,对父母和对象的感情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演员表现出来也应该有所差别。

随着年纪的增长,对相同人物的理解会越来越充实,而且社会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也会有所变化。事实上,同样的剧目,每演一次,都会提高一次。

由于江姐的故事距离今天的年轻观众比较遥远。为强化舞台演出效果,彰显先烈牺牲奉献的精神,导演对人物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改变了以往高大全的固有模式,增强了对革命者内心世界的可读性,使人物塑造更加真实、可信。“现在有些年轻人不能够理解江姐当时的行为,无法体会当时时代的精神。我这个年纪的人还能够明白一点,她太伟大了,付出了太多,为了现在的人们能够过上好日子,牺牲了自己。”刘玉凤说。

28岁的儿子去看刘玉凤演出的《江姐》,回来告诉她:“妈妈,我都被感动了。”在刘玉凤看来,正是演员的投入,才会带着观众也一起“入戏”,从而实现艺术的共鸣。    

对年轻人,刘玉凤也有一句忠告:“红色经典戏,多学学,多听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大胆创新

和传统的吕剧大量使用山东地方方言不同,刘玉凤排演的《江姐》不是“老腔老调”,从歌剧移植过来的吕剧《江姐》甚至还带着点民歌的味道,唱段中大量使用了普通话,也夹杂着部分方言,做到了“土洋两结合”。

“实际上,我们在演练中认为采用普通话表演更能表达江姐的勇气,体现她的气质,人物形象更加现代饱满一点,年轻人也比较容易接受。”刘玉凤也坦言,既能让吕剧更加现代,同时也保留它作为地方剧种的特长,这个“度”需要好好地把握。    

除了剧中大量使用普通话外,刘玉凤也善于利用其他剧种为吕剧“取长补短”。“豫剧很激昂,黄梅戏也有自己很独特的地方,它们都有很多吕剧所不具备的特长。在不破坏吕剧格局的情况下,吸收别的剧种长处我觉得对吕剧自身的发展还是有好处的。”

摘得“梅花”

“梅花奖”作为中国戏曲界的“奥斯卡”级大奖,几乎是所有戏剧演员终身奋斗的目标。2001年,刘玉凤在广西南宁参加中国第十八届梅花奖颁奖仪式捧得梅花奖杯,使得烟台吕剧院成为地级市中实力最强的剧团。

而在当时,光是山东省就有5名吕剧演员报名竞争梅花奖,有的因为剧本不过硬,有的因为年龄原因落选,最终刘玉凤被挑选代表山东吕剧角逐全国的最高奖项。

当年梅花奖的评委刚好来烟台参加为儿童设置的‘小梅花奖颁奖仪式’, 我就连续给他们唱了两晚,《江姐》选了一折,《李二嫂改嫁》选了一折,还有《姊妹易嫁》中的部分唱段。当时评委们特别认可,我也很放心。梅花奖还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选出来的人必须德艺双馨,最终很荣幸我得到了这个大奖的青睐。

启蒙学艺

刘玉凤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吕剧演员,说来还有一段故事。小的时候,刘玉凤就经常受到父母的熏陶,母亲虽然是个农民,但是在家做饭的时候刘玉凤就听妈妈哼唱起了《李二嫂改嫁》、《小姑贤》,爸爸虽然是工人但是喜好拉个二胡。在黄县安家联中上学的时候,刘玉凤担任了班里的文艺委员,有的时候冬天没事了,大队就找来年纪尚小的刘玉凤排演个《三世仇》。

1970年冬,刘玉凤迎来了一生中的重要节点。黄县吕剧团招募团员,选中了刘玉凤。当时的挑选也颇为严格,吕剧团办了为期40天的学习班,在初选的80人里最终留下了12个人,10名男孩2名女孩,刘玉凤就在其中。

“虽说是吕剧团,但是当时都是学样板戏,我一开始进去就学了一年半的京剧。京剧需要吊‘小嗓子’,也就是说要运用假声,但是吕剧就是用大嗓子唱,这是两者最大的差别。”刘玉凤告诉记者。

因学了一年半京剧,刘玉凤并不觉得浪费。“京剧很激昂,吕剧相对比较缠绵。会的越多,实际在演出的时候能够把握住的东西就越多,表演就会更加精彩。”

传承吕剧

50年代出生的刘玉凤笑言自己到了就快要退休的年纪,还一番热情为吕剧的繁荣献计出力。

“吕剧要是后继无人,那情况就太糟糕了。趁我现在还有精力,多帮年轻的演员带带戏,帮助他们成长,更多的人才涌现出来,吕剧才会有更加活跃的生命力。”作为烟台吕剧院副院长,刘玉凤也觉得身上担着一份责任。

每次在排演《江姐》第二场和第五场的时候,演到江姐发现丈夫身亡以及和别人提起这件事情,刘玉凤落泪了。这仅仅只是排练,却感动了在场的所有演员,也跟着伤心落泪。

作为台柱子,刘玉凤不仅不“霸台”,反而主动把机会让给别人。《江姐》这出戏就设了A角、B角,让年轻人担纲B角多锻炼锻炼。有些年轻人以为排练就是排练,而不需要真正上场在观众面前演,刘玉凤严肃认真地告诉他们:“排了就是让你们上场!”

不仅如此,刘玉凤还自愿当起了“绿叶”,演起了配角。有的年轻演员不会化妆,不知道怎么做出更好的扮相,刘玉凤拿起了眉笔主动替年轻人化妆,有爱学的演员去了她那,她干脆就在办公室现场教学。

不仅是年轻演员,刘玉凤还特别重视“票友”们的支持。“烟台的吕剧迷可比京剧迷多,有着庞大的票友团,我经常去前七夼看看大家在演什么。大多数居委会都有吕剧票友团,她常去排练指导。”更让刘玉凤激动的是,有的20多岁的票友专门过来跟他请教,让她感觉到更多希望和力量。

有这么广泛的群众基础,下一步吕剧院还计划到县市区巡演《江姐》,让这出优秀的红色剧目唱遍烟台的每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