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所见 袁枚:所谓大观园者 即余之随园也

2018-03-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曾任溧水.沭阳和江宁知县.乾隆十三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曾任溧水、沭阳和江宁知县。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江宁(南京),筑园林于小仓山,名曰随园。

袁枚是乾隆朝与赵翼、蒋士铨并称的三大诗人之一,著作等身,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随园食单》、《小仓山房尺牍》等共计30余种著作传世。而《随园诗话》以倡导诗主性灵而风靡于世:"石蕴玉而山辉,水环珠而川媚"。

因之,随园更是名传天下,不仅使当时骚人墨客接踵而来,即使后人读《随园诗话》 中有关随园的描述,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也都心驰神往。关于随园,袁枚一共写过六篇《随园记》。

乾隆十四年三月写的那篇中说:"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宛延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称干河沿。……康熙(应为"雍正")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缭垣牖、树之荻秋章,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余宰江宁,园倾且颓,驰其室为酒肆,舆台呶,禽鸟厌之,不肯妪伏,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

余恻然而悲,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茨墙剪阖,易檐改途。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故乃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自此,袁枚在随园优游半个世纪,直至终老于此,葬随园范围内的百步坡,新中国成立后,袁枚墓犹存,后被毁。

谁最早提出"随园即大观园"

最早提出《红楼梦》大观园原型的是袁枚的友人富察明义,他在《绿烟琐窗集・题红楼梦》 诗前小序中云:"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造),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

袁枚在《随园诗话》(道光四年刊本)中云:"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

再后,与袁枚有过交往的裕瑞在《枣窗闲笔・后红楼梦书后》(稿本)中云:"闻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何人之笔。曹雪芹得之,以是书所传述者,与其家之事迹略同,因借题发挥,将此部删改至五次,愈出愈奇,乃以近时之人情谚语,夹写而润色之,借以抒其寄托。……闻袁简斋家随园,前属隋家者,隋家前即曹家故址也。约在康熙年间。书中所称大观园,盖假此园耳。"

"新红学"的开创者胡适也主"随园说",他在《红楼梦考证》中说:"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说《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即是他的随园。我们考随园的历史,可以信此话不是假的。"

和�府第仿随园而建

笔者经过多年的考证后认为,袁枚说随园乃是大观园主要原型之所在是可信的。从宏观上讲,大观园是"天上人间诸景备",而随园中有包括"渡鹤桥"、"天香屋"在内的二十四景,因此晚清学者顾云在《山志》中品其为"天下所称名园者也"。


《红楼梦》中,大观园是"芳园筑向帝城西"的,而随园正是位于"帝城"――明都城和皇城之西。此外,《红楼梦》 中的大观园直径为三里半,这和随园的直径基本上是相符的。再说随园和大观园都是"女儿国"(袁枚曾有"素女三千人,乱笑含春风"之句)、"花之海"(随园中有"香雪海"景)、"诗世界"(随园中有"诗城",袁枚又有"定与诗魂共往来"之句)。

有鉴于随园和大观园的"原型"关系,因此上世纪90年代笔者受命在随园一角的乌龙潭筹建了南京曹雪芹纪念馆,并作打油诗云:"昔时富察明义称,随园原是大观影。而今乌龙潭馆立,纪念稗圣曹雪芹。"

至于有人将北京恭王府论为大观园的"原型",其实恭王府前身的和府第乃是按照南京随园仿作的,这有下列文献为证:一是袁枚在《八十自寿》中注云:"甲辰(乾隆四十九年即1784年)春,和致斋相公遣人来画随园图"。二是孙星衍《故江宁知县前翰林庶吉士袁君枚传》中云:"相国某(即)柄政,极豪侈,至命工图绘其园(指随园),仿其作第(和府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