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寻源系列报道之二十一:孟浩然家世考略

2017-07-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大家都知道,雍正版<三迁志>.同治版<孟子世家谱>上面,记孟浩然为三十三代.而在孟广均主持编写.历经五十二年于光绪十三年出版的<重纂三迁志>

大家都知道,雍正版《三迁志》、同治版《孟子世家谱》上面,记孟浩然为三十三代。而在孟广均主持编写、历经五十二年于光绪十三年出版的《重纂三迁志》中,将四十三代以上删去不写,其理由是这段家世不免“附会穿凿”(参见:追根寻源之十九:从《重纂三迁志》角度看孟子家世)。

一、孟浩然生卒年考

查阅刘文刚撰《孟浩然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月出版。封面图示:

该年谱介绍到,孟浩然(名浩,字浩然。一说名浩然,字浩然)生于武后  永昌元年(689)。行第为六。玄宗  开元二十八年(740),浩然疾发,终于南园五十二岁。子曰儀甫。孟浩然襄阳人,故后人或称孟襄阳。

曾隐居鹿门山,后人或称孟鹿门、鹿门处士。家世无考。祖上在襄阳城南郊留有田地和庄园,浩然即家于此。浩然父似未为官。双亲都住在庄园里。浩然四十四岁时,双亲尚在。兄弟中可考者有弟洗然,应过进士举,与浩然别居。

弟可能尚有名馨和谔者二人。从弟有名邕者,曾应举未第。姊妹有适莫氏者。莫氏早卒。甥入西军。重交结,好节义,喜振人患难。浩然少年便诗才焕发。作诗苦心孤诣。其诗匠新独妙,冲淡闲雅之中,透出豪爽和秀逸。生前早已诗名大作。

二、孟浩然祖、父是谁?

孟浩然称自己为古先贤孟子的后代。30岁时,他在《书怀贻京邑同好》中写道:“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霑末躬。昼夜常自强,词翰颇亦工。”他的祖先来自山东邹鲁,是孟子后裔。世世代代注重儒学和教育。沿袭了先祖遗训,所以一直以诗礼传家。这首诗中,没能给出他的祖父、父名讳,以及是做什么的。

孟浩然的祖父、父是谁,在年谱里回答是“家世无考”。只能从明清以来的家谱里见到记载,说孟浩然的祖父是孟诜。

       关于孟诜,《新唐书卷二百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一·隐逸》载:“孟诜,汝州梁人。擢进士第,累迁凤阁舍人。他日至刘祎之家,见赐金,曰:「此药金也,烧之,火有五色气。

」试之,验。武后闻,不悦,出为台州司马,频迁春官侍郎。相王召为侍读。拜同州刺史。神龙初,致仕,居伊阳山,治方药。睿宗召,将用之,以老固辞,赐物百段,诏河南春秋给羊酒糜粥。尹毕构以诜有古人风,名所居为子平里。

开元初,卒,年九十三。”《旧唐书》记载也为汝州人,而与孟诜同时代的一个人写的《御史台记》则记载孟诜为平昌人。由于古人籍贯问题是两个概念,出生地和居住地往往只记其一,这样就给后人造成资料上的混乱。

如李白在《旧唐书》里记载为“山东人”和孟诜正好是一类情况。据此我们知道,孟诜是平昌人,移家河南汝州。平昌在汉代有两个,其中东平昌在南北朝以后便已废了,那么唐代的平昌只有一个,其故城在今临邑县德平镇东南或东北,商河县西北受平昌所辖。

多少年来一直不变的说法。孟诜是著名医学家,并曾担任过通州刺史,其晚年生活也常得到皇帝关照,其家境是非常不错的。家谱说孟诜生孟大融,大融生孟浩然,而孟浩然是襄阳人,这是公认的,孟浩然一生非常贫穷,四十岁前一直居住在襄阳。

家谱所记载的孟大融一直隐居王屋山。关于孟大融,史料记载不多,孟大融出生地以及生卒年代均不详,据说他少年时刻苦学习,成绩优秀;中年时学得很辛苦,他自认为已经学到了治理国家的真本事,并且能联系实际,可以做一个称职的大臣。

于是,他到京城长安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然而当时的唐朝政治已没有开元初期的用人必贤的作风,而是宦官当道,政以贿成的社会。孟大融的求官之路,不仅没有成功,而且还受了一肚子的怨气。从此,孟大融隐居在王屋山,再也无心求官了,过着一边学习知识,一边游山玩水的生活。

日子过得真快,中年的孟大融不知不觉地变得满头白发了。描述孟大融生活的写照,有李白一首诗《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为证。不妨将这首诗全文载录如下: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

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辉,白发见生涯。

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其中“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辉,白发见生涯。”前两句,大意是:大融他中年去长安拜谒唐皇(汉主:暗指唐朝皇帝)求仕,未得如愿,悻悻而返。隐居起来过着自取其乐的生活。后两句,是李白见到大融第一印象,已看不到他以往踌躇满志的春晖相貌,但透过他的朱颜白发,可想象出他的隐居游荡生涯。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是何时写出来的?先是在开元年间,唐玄宗在王屋山为道教上清派宗师司马承祯敕建阳台观,司马承祯是李白的诗友,可能是应他的邀请,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的冬天,李白同杜甫一起渡过黄河,去王屋山,他们本想寻访道士华盖君,但没有遇到。

这时他们见到了一个叫孟大融的人,志趣相投,所以李白挥笔给他写下了这首诗。

从如上对孟大融的考查,得知,公元744年,孟大融应是50岁开外的人,但还不是年近70岁的古稀老人。即便孟大融是70岁,那么公元744年时的孟浩然,若在世的话应该是56岁。计算一下,他们年龄相差不大(不足14岁),说他是孟浩然的父亲,无论如何都是不成立的。

综上得知:孟诜、孟大融、孟浩然被说成祖孙三代传承世系,不论从生活轨迹还是从生卒年代,都没有可联系的迹象。

三、孟浩然之子考查

雍正版《三迁志》记载孟浩然之子孟云卿;同治版《孟子世家谱》记孟浩然有子二云卿、庭玢;光绪版《重纂三迁志》却又将四十三代以上删去不列;刘文刚编《孟浩然年谱》中提到,孟浩然五十二岁,子曰仪甫;《孟子与孟氏宗族》一书,又说“孟云卿,字宜甫”。看来,孟浩然之子提到较多的是孟云卿,不妨就孟云卿的生卒年代及其生活地域做一下考查。

孟云卿,字升之,平昌(今山东德州)人,后移家于河南嵩阳。约生于725年(唐开元十三年)。天宝年间赴长安应试未第,30岁后始举进士。肃宗时为校书郎。存诗17首。其诗以朴实无华语言反映社会现实,为杜甫、元结所推重。

孟云卿与杜甫友谊笃厚。758年(乾元元年)夏,杜甫出任华州司公参军,行前夜饮话别,并以诗相赠,即《酬孟云卿》。同年冬,他们在洛阳相遇,同到刘颢家中畅饮。杜甫又写了《冬末以事之东郊,城湖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饮宴散因为醉歌》一诗,记叙此次邂逅相遇彼此喜悲交集的情景,表达了诗友间的诚挚感情。

石树芳也在【《箧中集》研究】一文中,较多地提到孟云卿,不妨载录一段如下:

详细阅读,可查阅《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集。

分析一下:从生卒年代看,孟浩然出生于689年,而孟云卿出生于725年,这就是说,孟浩然36岁时,生孟云卿。如果果真像家谱所记载,那么两位在唐代都是大名鼎鼎的诗人,至少是会被世人提到的,何况孟云卿有个名满天下的父亲呢?再从地域上看,孟浩然是出生于湖北襄阳,孟云卿是由山东平昌移家到河南,看不出这两个人作为父子生活在一起的记录。

回过头来看《孟浩然年谱》记载,孟浩然生子曰仪甫,这个仪甫是否就一定是孟云卿,还不得印证。

关于孟庭玢,很多资料都载,是孟郊之父。不妨从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集摘录一段:

资料中并未反映出孟庭玢是孟浩然之子。

除此之外,查阅全唐诗,在卷671中,发现孟浩然之子,叫孟德茂。是诗人唐彦谦为孟德茂写的,诗的题目叫做《赠孟德茂(浩然子)》,全诗如下:

赠孟德茂(浩然子)

诗人:唐彦谦    朝代:唐

江海悠悠雪欲飞,

抱书空出又空归。

沙头人满鸥应笑,

船上酒香鱼正肥。

尘土竟成谁计是,

山林又悔一年非。

平生万卷应夫子,

两世功名穷布衣。

关于孟德茂的生平,不显于世。

孟浩然家世的真实写照留给世人待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