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鼐家训 孙家鼐: 最有教养的中国官员

2017-08-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现在北大像一朵鲜花,正在灿烂开放,而这一朵花发芽时期,谁都不能否认是在一百多年前的这块园地,是戊戌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孙家鼐开垦的

    现在北大像一朵鲜花,正在灿烂开放,而这一朵花发芽时期,谁都不能否认是在一百多年前的这块园地,是戊戌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孙家鼐开垦的……

    一提起孙家鼐,孙家的后人们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孙氏宗祠的筹备组成员说;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安徽寿州(今寿县)人,咸丰期间状元,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累迁内阁学士,擢工部侍郎,署工部、刑部、户部尚书。1898年为京师大学堂第一任管学大臣,被聘为总教习。主张阅报去皇帝壅蔽,然要严禁“渎乱宸聪”。建议酌置散卿,广集人才,以资议政。甲午战起,力言“衅不可启”,主张妥协。

    他是1851年中的举人,八年后成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68年,孙家鼐提督湖北学政,任满之后,奉旨入值上书房授读。十年后,授德宗皇帝读。直至1887年,他和资历较深的同僚翁同龢一起教授年轻的皇帝。

在此期间,历任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兵部侍郎,以及吏部侍郎等职。1890年,授都察院左都御史,两年后擢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府尹。1894年,孙家鼐强烈反对为朝鲜的宗主权与日本开战,和李鸿章中国不可能打败日本的见解不谋而合。

从而与主战派翁同龢对立。这两位师傅对德宗皇帝都能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翁同龢凭借口才与众多的门生、故旧占了上风。1895年,列名北京强学会。

1896年主持官书局。1898年,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管理京师大学堂。建议增设中心学堂、速成学校及医学校。戊戌维新时,向光绪帝推荐冯桂芬、郑观应等人的著作,但又奏称康有为“学术不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逃往西安。

后授礼部尚书,任体仁阁大学士,历转东阁、文渊阁大学士,晋武英殿大学士,充学务大臣、政务大臣、编纂官制总司核定等。1907年,任资政院总裁,参与“立宪”事宜。谥文正。与尚书翁同龢同任帝师。

    1895年战争结束,皇帝开始通过教育试行改革。1896年命孙家鼐筹建政府出版机构,其中包括一个图书馆,一个印刷厂以及一所学堂。1896年中,按照李端棻的建议,皇帝命在北京建立一所大学堂,委派孙家鼐筹建,并兼任管学大臣。但是,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历时两年未能开学。在此期间,孙家鼐任礼部尚书,旋迁吏部尚书。1898年,兼任协办大学士,并受命加速开办大学堂。在1898年6月至9月的“百日维新”时期(见谭嗣同条),设立大学堂是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8月9日,“京师大学堂”成立,后为北京大学,孙家鼐为第一任管学大臣,被聘为总教习。孙家鼐卒于1909年,即资政院成立的前一年。当代新锐文史学者余音通过电话告诉笔者,孙家鼐生平简约谨慎,在激进派和保守势力之间,常取中间立场。他和翁同龢是当时最有威望的两位大臣,然而翁同龢的名气大于孙家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