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远杨式太极拳85 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通篇诠释

2017-08-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拳式中一手搂过膝面,称为"搂膝",用于防守对方攻击我中下路.凡左足在前而出右手者,或右足在前而出左手以为攻防者,皆谓之"拗步".反之,若上下

拳式中一手搂过膝面,称为“搂膝”,用于防守对方攻击我中下路。凡左足在前而出右手者,或右足在前而出左手以为攻防者,皆谓之“拗步”。反之,若上下肢同一侧均在前而为“顺式”,其步法也就称之为“顺步”。但这一说法仅指走架行拳之拳式。如由二人搭手合成之顺、拗步式,则又当别论。“顺步”和“拗步”均为太极拳的基本步法,尤其是“拗步”更有“支撑八面”的作用。

李亦鱥传抄之《各势白话歌》中有“搂膝拗步往前打”句,沈寿老师《太极拳体用全诀》中有“搂膝拗步搂手打”句,可见搂膝拗步势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力偶的摔法,和推击对手胸部等部位之击法的合成,是跌打兼施的拳势。此势的作用颇多,敌进击之手足皆可以左手搂去,而以右手进击。进击之手,原皆用掌,但用拳亦无不可,须视情势如何而定。

《各势白话歌》中又有“搂膝拗步重下势”及“搂膝拗步须下势”句,这两句的意思是一致的。即提醒此式的体用者必须注重下盘,突出下沉的气势,通过坐腰落胯,圆裆敛臀等措施,也就是通过蹲坐姿势,保持两脚虚实分明,齐整踏实,端正身法,气沉丹田,虚胸实腹,取得支撑八面,稳固厚重的“底盘”,才能充分发挥“搂膝拗步”跌打兼施的作用。

拳谚说:“自立不稳,如何发人;下盘不灵,何来虚灵?”岂止“搂膝拗步”一势。要“重下势”及“须下势”,太极拳之三十七势,式式都应如此。

只不过“搂膝拗步”势是杨式太极拳的“经典拳势”而已。傅公钟文和沈寿等老师为学生及外来请教的拳友看拳,通常看此一势就能看出来者功夫的深浅及所犯的毛病。可谓“窥一斑而见全豹”。

所以,修炼者都十分重视该势。在套路中仅按势序就重复六次之多,加上左右的复式,则有八式,由此可见对该势的重视程度。

八、手挥琵琶

“手挥琵琶”势,顾名思义,拳势系模拟取名,侧身虚步,两膊相系,前后手参差成合抱之势,如怀抱琵琶,后手指斜向上,置前手肘凹处,护中节,恰似挥拨琴弦,故名。

《全体大用诀》(见沈寿点校之《太极拳谱》207页)中说:“手挥琵琶穿化精”。沈子《太极拳体用全诀》说“手挥琵琶主采扌列,穿绕沾化借他力”。都明确的说明,“手挥琵琶”势采用主要劲别是“缠绕劲、穿化劲,以及采扌列剪托之劲”。

再从拳势采用的不大不小、前虚后实的虚步之步型来看,来势是蓄势待变,以守为主,守中有攻的拳势。《全体大用诀》又说:“回身提手把着封”,沈子《太极拳体用全诀》也说:“提手上势合着封,敌若抽身进身挤。

”说明了“提手上势”是以“封”为主,也是蓄势待发,以守为主,守中有攻的拳势。这是它们的共同之处。加上二式具有相似的身法和步型步法,都属于内家八桩中的“龙桩”,稍加变化,即可互变。但互变并不说明可以等同和混淆。这是因为二势之劲别及实质内容有甚大差异。上文“提手上势”中已有说明。可见二势具有对立统一之特点。

九、左右搂膝拗步

“搂膝拗步”一式在第七势已有说明。拳势功架舒展简洁,体势工整,松朗壮伟,空灵圆融,支撑八面而稳固厚重,八面转换而轻灵圆活,是杨家太极拳跌打兼施的经典拳势。

“左右搂膝拗步”三次搂膝拗步的连环搂打向前进击,左右方向都有,这对人体的均衡发展,全面活动,带来好处。它和“左右倒撵猴”势的连续向后退步,闪展腾挪,诱敌深入,连环划弧挽扳推击相呼应。两者其一为进,以攻为守,攻中有守。

其一为退,以守为攻,守中寓攻。但其共同特点都是“相连不断”。杨家太极拳不但在拳式的演练时相连不断,在实际的运用时也是相连不断的,势势攻防相连,招招攻守相衔,不仅是几个式子的攻防相连,而是整个套路,自始至终都贯彻攻防相连,攻守相衔的原则。动作一个接着一个,圆活连贯,绵绵不绝,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川流不息。充分体现了王宗岳《太极拳释名》所说的“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左右搂膝拗步”三次迈步向前,后腿从提起到前伸轻轻落地,都是均匀缓慢地进行,犹如猫之蹑足潜行。不但使支撑腿的肌肉得到锻炼,而且使前迈伸曲的大腿和小腿及腰胯的肌肉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所以此式得到很多拳家的垂青,专门抽出来作为单练的式子。

十、进步搬拦捶

“搬拦捶”又叫“板拦捶”。武式太极拳作“搬揽捶”,仅一字之差。陈式作“掩手肱捶”。陈式二路另有“搬拦肘”,拳式虽然不同,但“搬拦”二字有假借关系。杨式太极拳和孙式太极拳以及国家改编的88式太极拳均称“进步搬拦捶”。

此“捶”名列“太极五捶”之首,可见这是一招极为凶狠的招势。从拳势的名称已可看出,该势的技击特点是:一搬二拦三捶三招连环着法加进步。“进步”是连续,以适应”搬、拦、捶”抡臂搬化,护中拦截,远拳捶击,“一打就是三下”的技击三步曲的步法连续逼插进套跌打的需要。

此势之“搬”,腰臂连运,化中有打;此势之“拦”,臂随腰出,追、封、截、打;此势之“捶”,顺势进步跟上,捶击胸胁。“搬拦捶”三着连环,环环紧扣,一气呵成,瞬间出击,防不胜防。

沈寿《太极拳体用全诀》说:“进步搬拦捶胸胁,搬拦得法显技艺。”李亦鱥传钞之《各势白话歌》说:“搬拦捶儿打胸前”。“侠本”(吴孟侠)杨式秘传太极拳九诀中《全体大用诀》说,“进步搬拦肋下使”。可见“搬、拦”虽是短打拳法中攻防兼备的运作,但在三着中还是处于从属的地位,是为最后的“捶”击,重创敌人服务的。

而最后的“捶”,必须在“搬拦得法”,引出对方顶抗性的反作用力,正门洞开,胸胁暴露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捶”之犀利的前冲直击的作用。

所以有“搬拦得法显技艺或显神奇”的说法。“进步搬拦捶”一势,搬拦为辅,捶为主,而妙在搬拦。三着贯穿,方显神奇。因此,此势不但是一着极为凶险的招势,又是一着技术性极强的招势。

杨式太极拳85势套路中“搬拦捶”一势,其前后衔接势式虽有不同,但由于该式极强的亲和性,使得它与前后势衔接得天衣无缝。该势主要特点是左手搬拦,右手打捶,三着主次清晰,层次分明,极具实用价值,故在套路中重复出现,旨在加强该势的基本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