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有过鲁迅的孩子 萧红与萧军的孩子

2019-07-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创作品网 名家名作]20世纪30年代初,东北黑土地上崛起了一群左翼青年作家,萧红是其中的佼佼者.她是鲁迅先生的得意门生,30年代中期,以一部<生死场>小说蜚声中国文坛.抗战爆发后,大批文化人会聚中国的战时首都———重庆,萧红是一颗亮晶晶的星.她以笔做刀枪,投入到中国全民抗战洪流之中.萧红在重庆生活了一年零四个月,她在远郊的江津白沙,市区的米花街.学田湾.大田湾.歌乐山.北碚等地都留下了足迹.1938年9月中旬,怀着七.八个月身孕的萧红,独自一人从武汉来到重庆.萧红的预产期是11月,她得赶紧

【原创作品网 名家名作】20世纪30年代初,东北黑土地上崛起了一群左翼青年作家,萧红是其中的佼佼者。她是鲁迅先生的得意门生,30年代中期,以一部《生死场》小说蜚声中国文坛。

抗战爆发后,大批文化人会聚中国的战时首都———重庆,萧红是一颗亮晶晶的星。她以笔做刀枪,投入到中国全民抗战洪流之中。萧红在重庆生活了一年零四个月,她在远郊的江津白沙,市区的米花街、学田湾、大田湾、歌乐山、北碚等地都留下了足迹。

1938年9月中旬,怀着七、八个月身孕的萧红,独自一人从武汉来到重庆。萧红的预产期是11月,她得赶紧找一个能够顺利、安全度过这女人生命中危险关口的处所。于是,她想到了曾在哈尔滨生死与共,情同手足的青年作家白朗、罗烽夫妇。她知道,他们一家现住在重庆远郊江津的白沙镇。

9月下旬的一天,早上八点多钟,萧红的丈夫剧作家端木蕻良把她送到重庆望龙门码头,搭乘客轮去白沙。客轮逆长江而上,经过七八个小时的航行,下午四五点钟终于抵达白沙的朝天嘴码头。

接到电报的白朗早早就在码头等候,待客轮停泊稳当,白朗急切地登上客轮,去搀扶大腹便便的萧红下船。她们是一年前在武汉分手的,一年不见,白朗感觉萧红比原来憔悴多了。姐妹俩今又重逢,甭说有多高兴了。

白朗在码头上招了一乘滑竿,作为萧红代步的工具,自己则跟着轿夫缓步攀登朝天嘴那77级石阶;然后又走过一条长长的斜坡街道,这才来到石坝街白朗的家。

在白沙待产的近两个月时间里,每逢赶场天,萧红有时在白朗的陪伴下到街上走走,买点时令水果,买点布料针线,顺便也观察当地的风俗民情。而更多的时间,是花在文学创作和酬答友人的书信上。萧红对文学的追求可以说是到了痴迷不悟的程度,不管走到哪里,不管环境多么不尽如人意,她都可以沉下心来投入创作,心无旁骛地写出一篇篇佳构。

10月中旬,她在白沙完成了四千余字的小说《孩子的讲演》。这篇小说的背景,写的是萧红半年前在西北战地服务团的生活。小说寓庄于谐,文字活泼风趣。

10月的最后一天,萧红完成了六千余字的小说《朦胧的期待》的写作。这篇小说,仍然是从日常视角来反映抗战的主题。

看见萧红整天地埋首写作,白朗不时来劝她多休息,都是快临盆的人了,哪能那样亡命啊!萧红总是望着白朗笑笑,说:"这就完了!"后来,文稿每告一个段落,萧红便与白朗手挽手到街上去蹓跶蹓跶,邻居们还以为她们是亲两姐妹呢。

11月下旬的一天,萧红觉得小腹有些不适,于是被立即送进了黄泥嘴街一家由日本女人、助产士二十四静子开设的产科诊所。二十四静子是白沙聚奎中学校长、曾留学日本的邓石仕的夫人,毕业于日本一所医科大学。

萧红顺利地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婴。白朗早早晚晚去诊所送汤送水,无微不至地照料着萧红母子。第四天,白朗给萧红送饮食去的时候,萧红十分坦然地告诉白朗:"孩子昨晚抽风死了!"白朗听后马上急了,愤愤地说:"孩子昨天还好好的,怎么说死就死了呢?"要去找医生理论,萧红死活阻拦不让。萧红反倒异常地冷静,喃喃道:"死了就死了吧,省得拖累人。"

孩子的夭殇,应该与萧红不愿意做母亲的意志有关,但无论孩子死于何种原因,萧红的内心都是痛苦的。她感到孤独、害怕,她不愿继续留在这里,她想回家。

1938年12月初,白朗、萧红来到白沙的朝天嘴码头,冬日的白沙天气阴冷,江风吹得人直打寒颤。萧红是9月下旬来白沙的,当时天气凉爽,没带御寒的衣物。白朗怕月子里的萧红受冻,赶紧找了几件厚实的衣服给她带上;经过多年颠沛流离,白朗的衣物也不多,但她仍尽其所能的帮助这位患难之交。白朗把一件毛皮短外套给萧红披上,以抵御刺骨的江风的吹打。

握别时,萧红凄然地对白朗说:"莉(白朗原名‘刘莉’),我愿你永远幸福。"

"我也愿你永远幸福。"

"我吗?"萧红疑问道,接着是一声苦笑:"我会幸福吗?莉,未来的远景已经摆在我的面前了,我将孤寂忧郁以终生。"

想不到两位密友在白沙江边的惜别,成了二人的永诀;而萧红最后说的那句话,竟一语成谶,三年多后,一代才女萧红病逝于香港,"孤寂忧郁"地走完了她短促的一生。

萧红在白沙生活了两个月,留下了几篇不朽的作品和心中的创痛———萧红与萧军的孩子的出生与夭折,萧红也为白沙的抗战文化增添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