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称约5000名修行者隐居终南山

2017-06-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终南山,一个耳熟能详的地名,也是中国传统隐士文化的符号.这里风景旖旎,恍如世外桃源,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句为证;这里也是田园生活的

终南山,一个耳熟能详的地名,也是中国传统隐士文化的符号。这里风景旖旎,恍如世外桃源,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句为证;这里也是田园生活的发源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广为传颂;同时这里也是传统归隐文化的发祥地,王维因此留下了“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的诗句。

归隐,原本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独特的精神追求与文化现象,古代如鬼谷子、张良等圣贤隐居终南山,寻找宇宙、自然和生命的意义。然而,由于当代历史等原因,隐士此后逐渐消失。

如今,随着社会宽容度的增加,加之现代人对喧嚣城市生活的厌倦,终南山隐士回归之风又再次逐成热潮。近年来,不少隐居者聚集在终南山,一项统计称,整座终南山大约生活着近5000名“隐士”。

今年9月、11月,晨报记者两度前往终南山寻访当代隐士,访问了十多位常年在此的隐居者,并获得了与隐者同吃同住同修行的难得机会,感受到了这个群体的真实生活。

在广袤的陕甘大地上,巍峨的秦岭绵延一千多公里,终南山便是位于西安以南50公里处的一处山峰,而广义的终南山山脉依次从东到西包括太白山(海拔3800米)、观音山(海拔2200米)、南五台、终南山、嘉五台。

终南山风景旖旎,山岚叠嶂陡峭,素有“仙地”、“天下第一福地”的美誉。终南山楼观台相传是老子讲解《道德经》之处,成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发源地。此后,名人志士纷至沓来,道教全真派王重阳、药王孙思邈,而助周伐纣的姜子牙、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相传也都在此修行,当然还有留下传世诗歌的陶渊明、王维,此外终南山也是历代高僧向往修行之所。

但受历史等原因影响,终南山上的修行者一度锐减。楼观台负责人、陕西省道教协会副会长任法周介绍说,解放前该观有500多位道士和道姑,1958年他初次到楼观台时,人数已减到150人。

长期以来,终南山和中国历史文化密不可分,但大多通过神话演义、民间艺术传播开去,而真正让终南山走向世界的却是一名美国作家。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两度奔赴中国,在终南山翻越峭壁和悬崖,遍寻僻静无人处的隐士,写出了一部有关中国当代隐士的专著《空谷幽兰》。《空谷幽兰》通过在山上实地走访,发现数十位修行者独自承担着孤独与贫寒,隐居在无人抵达的地方,仍然坚持修持,年龄最大者甚至有九十多岁。

《空谷幽兰》在海内外引发了一股了解中国当代隐士与终南山的热潮,而随着近年中国城市化进程提速,厌倦城市生活的都市人目光悄然转向古朴的田园生活,作为“田园归隐”符号的终南山进入都市人的视野,终南山以及常年居住在山上的人群引来了外界好奇的目光。

今年9月,晨报记者开始了首次终南山探访隐士之旅,一同随行的还有现任山东省滨州市清玄观住持的道人王师忍。一路有了王师忍作向导和讲解,记者有机会零距离接触到终南山鲜为人知的人和故事。

记者一行自西安出发进入长安区境内,沿着公路行驶约30公里左右,只见原本天宽地阔之处隐约浮现群山,时而浓烈,时而淡雅,宛如一幅山水画卷,而画卷里便是终南山。巍峨连绵的终南群山,大小峪约有40多座,究竟从哪个入口寻路呢?在当地一位修行者的指引下,记者一行抵达了南五台风景区入口,修行者指着山后的方向,富有禅意地说,“翻过山,有你要找的风景。 ”

上山之前,王师忍带着记者特意到超市进行了采购,购买的物品让人不解:砍刀1把,盐、面条、酱醋若干,此外是一些药品。当问及用途,王师忍卖了个关子笑而不语。事后证明,采购的物品看似简单,在终南山上却弥足珍贵。

购买了50元一张的门票后,记者一行跨入南五台风景区,几辆面包车停靠在水泥坡道上,前方上山约有20里路,当地人一般选择乘面包车上山,当然也有虔诚的修行者徒步行走,步行大约需要2个多小时。上山的游客很少,司机载着记者和王师忍以及另外一名游客便开始向山上进发。

道路崎岖不平,蜿蜒盘旋,沿途风景别致,但似乎并没有见到传说中隐士们居住的茅棚,也没能偶遇仙风道骨的道人。

记者与车上这名游客攀谈起来,得知这名游客是一位佛教徒,每年都会有3个月时间从老家河北来终南山修行,而这次他上山的行李便是一大捆粉条和青菜,景区甚至网开一面,没有收取门票。

面包车行驶约30分钟后,停靠在半山腰,前方已经没有车辆通行的路,所有人只能选择徒步上山。记者与王师忍分别背着40斤左右的行囊,踏上了石板台阶,继续寻找隐士。

沿着台阶向上行走,记者气喘吁吁,而常年在山上修炼的王师忍则如履平地,索性将两人行囊也一肩背上。此时是夏季,按理应是终南山上游客旺季,可记者一行碰到的游客却寥寥无几,在王师忍看来,“山上清净玄妙,果然是修行的好地方”。

终南山上宗教场所遍地可及,一处道观里遇到两位慈祥的老道人。记者打趣问“听说这终南山上有隐士?”老道人说:“一点不假。”言语间,道人一脸严肃,毋庸置疑,也给终南山上的隐士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一路打听山上是否有茅棚或隐士,几乎都是肯定的答案。

在一处寺庙,晨报记者不断重复老问题,一位方丈和蔼地回答“当然有隐士”,转而又说,“但你能找到的都不是隐士,真正的隐士不会来见你。”答案让记者又喜又惊。

继续寻路,在一座寺庙门前,记者遇到了一位年龄大约60岁的老人郭剑春,爬山的脚步显得有些沉重,他刚从天津来终南山,计划“修行”两个月。一同来到山顶,只见终南山云雾飘渺,无限美景尽收眼底,而传说中的隐士便在山后丛林密布处。记者一行随着郭剑春翻过山顶朝着山后前行,脚下的石板台阶变成了裸露的石子,从两旁树木和花草生长的情形看来,这条路人迹罕至。

在一处悬崖峭壁旁的房舍里,郭剑春叩响大门,里间一人开门,待郭剑春亮明身份才获准入内。原来,这处房舍是一所寺庙的禅房,会对少数几位修行者开放,而郭剑春也曾游历过国内山川,“只有走到这里,脚步才停下来”。

王师忍对晨报记者介绍,从他一路的经历来看,南台山也有旅游开发的痕迹,但相对于国内其它景区,终南山仍是一块清净之地,山后这一侧较为封闭,为茅棚和隐士的存在预留了空间。

登上峰顶,大山两侧风景迥异,山后一侧道路崎岖,杂草丛生,此时王师忍所携带的砍刀便有了用武之地。很快,寻找隐士之旅便有了些许发现,王师忍发现了两处石壁下的小屋,其中一间甚至有门窗和门板,里间约有三四个平方米大小,有人居住过的痕迹,但如今已经破败不堪,阴冷而潮湿。

这些发现鼓舞了记者与王师忍找寻的信心。两人兵分两路在各个山头上搜寻,一路上发现不少野生的蔬果,比如看上去像野生葡萄的无应子、猕猴桃,还有珍贵的兰花。凭借王师忍在湖北当阳鬼谷洞隐居时的野外生存经验,茅棚和隐士一般在距离野生食物不远的地方。

突然,一侧山头传来王师忍欣喜的呼喊声,“快来,这里发现了一座房子”。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茅棚,甚至有希望见到隐士,记者心情激动又紧张。

穿过一条狭窄的小道,在树木的掩映背后,记者在一处峭壁旁发现了院子大门,但一把铁将军把门。院门由山石堆砌而成,牢固而且显得历史悠久,峭壁上垂下一串串的野生猕猴桃,如同一串串小灯笼。透过门缝,可以发现两间小屋以及房屋主人在院子里种植的瓜果蔬菜。

叩门许久,无人应答。记者决定蹲在门口等候,然而日落西斜,仍没有发现房屋主人归家,只能选择无奈地离开。在另外一处山头,记者再次寻找到一处茅棚,同样一把铁锁把门,院子用一圈篱笆包围起来,成为一块世外桃源。与之前的院舍不同的是,这处房屋的主人在篱笆上放置了一块牌示“清净之地,谢绝游客”。

王师忍介绍说,修行者讲究“心安而虚,虚心非欲道,道自来居”,强调安心、凝神、合道,而游客则带着猎奇心理而干扰到修行,所以房屋的主人大多选择避客。

记者和王师忍继续寻找隐士,一路上遇到了不少飞禽,而山涧泉水叮咚让人好不向往,路边不时出现一片山楂林,又或梨树挂满了梨,让人感叹土壤肥沃,物产丰富。

峰回路转,半山腰出现几处土胚房。与上述山上房舍关门闭户不同,土胚房房门洞开,院子里种满了瓜果蔬菜,红红的蕃茄沉甸甸压得枝丫都快折断,但主人却不见踪迹。

村庄静谧,记者依稀听到谈话声。几经找寻,记者循声推开一间院子的大门,只见两人正在谈天说地,对于记者的来访并未明显排斥。王师忍拿出两包盐送给隐居者,两人并未道谢,但也笑纳了“供奉”,从而使得记者有机会走入终南山隐居者的生活。

此村庄名为“王家村”,约有10来户人家,如今已经全部搬到山下居住,土坯房便空置或出租给外人,随着隐居终南山逐渐流行开来,王家村便出现了一房难求的情形,不少隐居者只能在崇山峻岭间自建茅棚。

西安《问道》杂志负责人张剑峰是隐居爱好者,也是见证者。在三年时间内,张剑峰跨越秦岭近400公里区域,寻访到600多位隐士,而有统计称终南山上隐居修行者多达5000人之多。